王阳明:信念比什么都重要
在《王阳明全集》中,有一篇《送宗伯乔白岩序》,是王阳明与乔白岩讨论学问时的对话记录。
乔白岩是何许人也?
《明史》记载,乔白岩,本名乔宇,字希大,号白岩山人,山西太原人,与王西凤、王琼(帮助王阳明南赣剿匪、平定宁王的重要上司)合称“晋中三杰”,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任户部左侍郎、右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后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明世宗即位时,被召为吏部尚书。
王阳明与乔白岩的这篇对话大意如下:
阳明先生说:“学问贵在专。”
乔先生说:“是的,我年轻时喜欢下棋,经常废寝忘食、目不转睛,极其专注,一年之后乡里没有人下得过我,三年之后放眼全国也没有几个对手,所以,学问确实贵在专。”
阳明先生听后继续说:“学问贵在精。”
乔先生说:“是啊,我长大之后喜欢文词,字字句句钻研琢磨,研习历史、取百家之长,唐诗宋词、汉魏经学,无不精研,所以,学问确实贵在精。”
阳明先生继续说:“学问贵在正。”
乔先生说:“是啊,到了中年,我就喜欢圣贤之道。我开始后悔学习下棋、愧对于学习文词,但我心里依然很迷茫。先生该认为如何是好?”
阳明先生说:“学下棋可以叫做学问,学文词可以叫做学问,学道也可以叫做学问,然而你却支离破碎、没有找到根本。所谓道,就是一条大路,其他荆棘小道,虽能走,但很难到达目的地。所以专于道(而不专于事),才叫专,精于道(而不精于事),才叫精。专于下棋而不专于道,是沉溺于事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是狭隘于事也。如果在道上下功夫,那么文词技能经过刻苦练习自然有成就,但是如果反过来,也许会得技而不得道,去道远矣。所以专于道,才能精于道,才能明其道,最后达到'至诚无息’的境界。'惟精惟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精则明,明则诚。'明’和'精’,是功夫,'诚’和'一’,则是根基。一,是天下之大本,精,则天下之大用。懂得'精一’二字,则知道天地之化育,万物之规律,如果仅仅去追求文词的技能,就是舍本逐末了!”
所以,如前所述,“惟精”是功夫,在事上,“惟一”是本体,在道上,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但二者又不可分享,离开了事的“精”,就没有道的“一”,反之亦然。
更深层次地讲,所谓“惟一”,就是坚定一个信念。王阳明为什么能在科举失意之时仍能乐观?为什么在被贬谪贵州时仍能坚决赴任?为什么能在恶劣的龙场环境成功悟道?是因为他心中一直坚守的那个“一”——立志成圣的信念。
从这个角度讲,前面我说的“正”,不仅仅是说止于一件事,更是止于一个坚定的信念、止于一个远大的理想,这个信念与理想,是人最终活下去、坚持下去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不能被压跨;无论多大的风雨、无论多大的磨难,这个“一”都如一盏明灯,时刻照耀着自己前行。
信念是需要长期主义的,它不会随便动摇,更不会随风飘渺不定,没有任何人动摇得了它,但凡人云亦云者,皆是信念不坚定者;
坚持长期主义的人,他一定紧盯他的目标不放,排除万难,坚持心中的真理,坚持聆听内心的声音;
坚持长期主义的人,他一定是有大使命的,有大使命就会带来大格局、大担当,也才会有大作为。
所以,“惟精惟一”就是“长期主义”,就是长期在各种繁杂的事情中,坚守内心的信念,不被杂事缠绕,他能从中抽出千丝万缕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变规律,纵使“为伊消得人憔悴”,也从不抛弃、从不放弃,如此,方能成就伟大的人生。
以上节选自《江波讲传习录》之《惟精惟一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