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舌的不光鹦鹉,还有八哥
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在南方地区的村庄附近,或者在森林的林缘和城市的公园里,依然能够看到一群游猎在草坪或树木间的中型鸟类,一身黑色,只在翅膀上有两块明显的白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哥。
八哥为什么叫“八哥”,而不叫大哥、二哥,七哥、九哥,或者不叫八姐、八妹、八弟,偏要叫个“八哥”,据说是因为这种鸟的全身的羽毛都是黑色,只有翅膀和尾两端有白色,它们在飞翔的时候,从下面看起来,就像一个汉字的“八”字。至于那一声“哥”,实则是对它的喜称,所以取名叫“八哥”。它那一撮“小胡子”倒也确实有几分公子哥的帅气。
都说啄木鸟是专门消灭害虫的森林医生,这八哥可是真正的吃虫子的鸟,你看它那弯弯的尖嘴,就是为吃虫子而长的。小时候就听说八哥会说人话,也经常看到人们养在笼里的八哥,当有人路过它身边的时候,还真会喊出两声“你好、吃了、再见”之类的人语。
其实并不是八哥在说话,而是一种“学舌”,我们知道鹦鹉学舌,但这学舌却并不是鹦鹉的专利,实际上八哥学舌也不亚于鹦鹉。小时候听人们说,八哥分为“洞八”和“天八”,所谓“洞八”就是筑巢在树洞里的八哥,而“天八”就是筑巢在大树的顶端,筑露天的巢。据说要教八哥说话,最好的就是天八。
还有人说,为了让八哥说话说的准确,要将他的舌头的舌尖剪掉,因为八哥的舌尖角质层太厚,说起话来很费劲。其实这些都是误传,不管是“洞八”也好“天八”也好,都是同一个物种,只是在繁殖的时候选择栖息地,选择巢址不同而已。当洞穴缺乏的时候,它们就会自己在树冠上筑一个巢。说不说话与它的舌头尖儿角质层厚不厚,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关键在于人们的训练。
这八哥不光学人话,也会学其它的鸟叫。比如说学画眉鸟啊、学狗叫什么的。有一次在雷山竟然听到一只八哥大清早不停地唱着《妈妈的吻》那首歌。
八哥再怎么好玩,最好是让它在大自然中自由的飞翔,因为它们的主食就是我们常说的害虫。它们是以虫子为主食,少量的取食一些谷物。当然在大冬天的,当虫子没有了,谷物也没有了的时候,也曾看到过它们甚至取食难闻又难吃的樟树种子,但仅消化非常少的一部分果肉,种子却完好无损地随粪便排出,正好帮助了这些种子的传播。在它们看来,只要能给自己一些能量活下来,难吃也是拼了。
八哥除了繁殖季节是单窝单巢活动以外,其他时间很喜欢集群。它们有短距离迁飞的习性,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它们可以从高山往低谷迁移,也可以从森林往村庄迁移,但是距离都不会太远。傍晚的时候,总可以看到一群群的八哥集中飞行在空中,集中落在田地里,特别是那些新翻耕的田地里,在那里找虫子吃。有时候也可以看到它们站在耕牛的背上,特别是水牛,或者是放养的猪背上。它们为这些牛啊猪啊的动物清理身上的寄生虫,也算是做了医生的职责。人们常把啄木鸟说成是森林医生,实际上这八哥也是森林医生,而且还是动物们的卫生医生。
八哥对人不恐惧,但是它们对环境的选择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八哥的繁殖力比较强,一窝可以产4、5枚卵,一般3~5枚卵。孵化的成活率也比较高,但是这八哥的幼鸟如果是遇到乌鸦之类的鸟,也许就成了人家的食物。你别看这八哥个子不大,还曾经有人看到过它们吃蛇呢,也算是勇敢的主了。
八哥是雀形目椋鸟科的鸟类,有些地方也叫它“黑八哥、八八”之类的名字。八哥在中国的南方,非常普遍,也算是农林的益鸟。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把它们的幼鸟从窝里取来,通过人工驯养让它们发出好听的声音,作为一种观赏鸟。其实这是不道德的,在人工驯养的情况下,它们的一辈子就只能孤独的呆在笼子里,失去了真正自由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