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读诗】其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按:重阳将近,秋高气爽,又是登高远眺的好日子了。可是我的脚力不济,爬山登楼都很费劲,那也无妨。我可以找一些登高诗词文赋来读,且读且思,或有所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楼情结之功业难成的无奈
古代文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以实现“安社稷”、“安黎民”为理想。但事实上,他们命运多舛,人生艰难。即使号称儒家圣贤的孔孟之流,也未能幸免,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二位圣人的求职过程,“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陈梁”,四处碰壁,相当不顺。孔孟尚且如此,此后历代儒生的境遇,也可想而知了。怀才不遇,壮心未酬,再加上世态炎凉,岁月蹉跎等种种人生苦涩汇集成一种感伤情结,成为古典诗词中又一常见的悲情动机。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青少年时期仗义疏财,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因上书言事受武后赏识授麟台正字,后多次上书论政,官至右拾遗。曾于26、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远见,屡次进谏未被采纳,反遭降职。这位初唐诗坛的改革者,在仕途上屡遭打击,心中久怀抑郁。当他登上幽州台,放眼壮丽山河,神思浩渺宇宙,难抑悲凉心境,迸发出了这穿越时空的慷慨悲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攻唐,边关告急,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轻率少谋,屡不听陈子昂劝谏,反将他降为军曹。诗人一腔报国之志眼看成为泡影,因此登台远眺,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 乐毅、 郭隗,燕太子丹礼遇 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陈子昂只有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不妨撷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的两首来看看陈子昂的悲叹吧:
之一 轩辕台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之二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
时光悠悠,空间辽阔,原野茫茫,一个胸怀大志却壮志难酬的“怆然”诗人兀立其中,此情此景能不令人感奋激动,涌起内心的共鸣?
对功业难成感受最深的当属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的杜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但他的理想始终都无法实现,最后只能在诗文里聊发壮志难酬的漂泊之感。
先来看看当年杜甫居住在夔州,在唐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登高远眺,有感而发的一首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衷,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此停浊洒杯。
诗中“多病”一词,既是体弱多病,更有忧国忧民之痛。“登台”,这是诗中点题之处,登高则能望远,然而登上高处的所见所闻又都是凄凉的景象,非但没能令诗人心旷神怡,反而更勾起心灵深处的哀痛:一是身世的艰难坎坷,另一是国事和民生的艰难,诗人此时的感情,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愁苦上,而是将忧时、伤世、悲己三种情愫纠结在一起了。
这首诗的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被后世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真乃旷世佳作。
再来看诗人从夔州走出三峡,漂泊荆湘,(768年)登上岳阳楼,触景伤情,所做的《登岳阳楼》一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当诗人沉浸在那引人入胜的洞庭湖景象之中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又从潋滟的湖光联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际,国家仍不安宁。作为伟大诗人的杜甫,他怎能只陷在个人的悲苦之中而忘却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大事呢?“戎马关山北”,北疆告急,就是大事。平生忧国忧民的诗人,想到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灾难,在岳阳楼上凭轩倚栏,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