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 疔
唇疔是指发生在嘴唇部的疔疮,相当西医的唇部疖、痈和蜂窝组织炎。其临床特点
是发病急骤,初起如粟,痒痛相兼,毒重根深,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可发生在任何季节,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因病重或失治而发生走黄。
《中藏经》记述的“黄疔”谓:“黄疔起于唇、齿、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为本
病的最早记载.《证治准绳》则有“脾疔”、“龙泉疔”、“虎须疔”、“髭疔”之分;《医宗
金鉴》更增有“反唇疔”、“锁口疔”之名。此外,二书所称之“唇疽”也属于本病范畴.
古医籍中本病多以形色、部位、穴位而命名,如生于上唇人中穴位者称“人中疔”、“龙
泉疗”,生于人中之旁的称“虎须疗”、“髭疔”,生于左右口角的称“锁口疔”,生于下唇
下方承浆穴的称“承浆疔”,生于两唇内的称“反唇疔”。预后方面,《疡科心得集。辨唇
疔》篇指出:“若唇口上下紫黑者,根行甚急,'不一日间头面肿大,三四日内即不救。”说
明了本病走黄逆证的凶险,该书在治疗方面引进了温病学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本病的
治疗,这些宝贵经验,一直指导着唇疔的临床.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总责之于火毒结聚为患。火毒之化生,或因脏腑积热,熏蒸于上;或因
外感时令之邪郁于肌肤;或因毒虫叮咬,皮肤破伤染毒所致,或滥用壮阳助火之剂,久
则真阴被灼,火毒内生,亦可导致本病。唇为脾胃所生,若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辛辣
炙博、醇酒厚味,久必化生积热,火热之气上蒸唇口,轻则痊愈,重则生疔;又风、暑、
燥、火均为阳邪,而头面属于人体之上,感受时令火热之邪,外邪袭于肌肤,留于经脉,
致气血怫郁,与邪气搏结,郁久化毒而生疔;虫毒叮咬,外伤染毒,内入肌肤,深着蔓
浸,毒聚血壅,则掀赤肿痛而酿生疔疮。故《疡医大全。唇疔门》日:“有唇上生疔者,或
口角旁,或上下唇,不论大小,大约皆脾胃火毒也。”<<中藏经》亦认为“黄疔根于脾”。
说明了本病病位在脾经,而与火毒关系密切。
总之,本病有轻重之别,一般由外感时邪而发病者轻,由脏腑积热而发病者重。脾
胃多气多血,唇口经脉交错,故本病发生,火毒易张,一旦邪毒炽盛,如复妄加火炙,或
挑刺挤压,则气血为之燔灼,疔之“护场”破坏,毒邪扩散,流注经脉,内攻脏腑,则
有疔毒走黄之变。
(辨病)
本病发于唇部或其周围,发病急骤而传变迅速.初起局部有黄白色粟粒小泡,继则
红肿结块,麻痒不适,肿如赤豆。不久明显红肿灼痛,扪之坚硬而深,疼痛应心。发于
上下唇者,嘴唇肥厚肿胀而前伸,甚则令唇外翻,是为“反唇”;发于口角则张口,咀嚼
困难,是锁口;发于承浆则肿连下颐,甚及颏颈.约3—5日局部根盘渐见收束,顶突根
软而化脓,轻者有一个脓头,重则多个脓头簇集;发于唇里者,肿胀在外,而脓头在内。
化脓后,疔根腐化成黄白脓栓,须待脓栓脱出,脓液方能畅泄,脓液多稠而色黄白,或
为紫赤;脓毒外泄后,肿势渐消,逐渐收口而愈。病程约7—14天。常伴憎寒发热、头
痛肢麻、口苦口干、便秘、尿黄等症。
一般来说,本病生于人中、上唇两口角者重,生于下唇、承浆者次之。以疮形而言,
则色红活者顺,色紫黯者逆;肿势局限,顶突根束者为毒聚易愈,木硬、漫肿无头,肉
肿疮不肿者毒重而易扩散。若肿势迅速扩大,上及面眶,下连颐颌,疮形平塌,干陷无
脓,兼见壮热烦渴,头痛如裂,冷恶呕吐,甚至神昏谵语,手足蠕动,多为走黄之逆证。
(辨证]
I 初期 患部有粟粒小泡,或黄或赤,麻痒相兼;或木硬而暴肿无头,锨热坚硬而
根如钉丁,疼痛应心,周身违和,畏寒发热,头痛身寒,四肢、唇口发麻,舌苔黄,
脉数。
2 成脓期 疮形高突,根盘渐收,根软肿甚,疔根腐脓,伴壮热头痛,口臭气粗,
烦渴喜饮,便秘尿赤,苔黄腻,脉滑数等。若出现疮色紫黯、倒陷,则为走黄之变证。
3 溃后 疔根脱出,脓毒外泄,局部疼痛渐消,或口干乏津,食欲不振,心烦潮热,
舌质红,脉细数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1。工 初起 治宜清热解毒,或发汗解毒。前者用五味消毒饮加减.锨热暴肿,加
赤芍、丹皮、草河车、花粉;高热烦渴,恶心呕吐,加黄连、石膏、竹茹;疼痛剧烈,加
乳香、没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加大黄、栀子等。若疮头低平,木硬肿痛,形寒畏
冷者,宜发汗解毒,选用五味消毒饮加荆芥、防风,或选用蟾酥丸、七星剑汤、追疔夺
命汤等。 .
1.1.2 成脓期 宜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选用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或选用救唇汤。
毒火炽盛,壮热口渴,焮赤痛剧者,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并吞服琥珀蜡矾丸。
1。1.3 溃后 宜清理余热,兼以护阴。选用五味消毒饮去葵子、紫花地丁,加沙参、
麦冬、石斛、甘草。
1.2 成药、验方 同“颜面部疔疮”。
2 外治法 .
2。1 分期外治 同“印堂疔”。
2。2 单验方 苍耳虫若干,浸泡于麻油或蓖麻油中,并加少许朱砂末。用时,每取
2—3条置于疮头,外贴黄连膏。初起、成脓时均可应用。
3 其他疗法
3。l 针刺法 患者取坐位,背部向光,在背部第2—4胸椎间寻找毛孔明显扩大、且
汗毛倒贴在背部之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与患处呈左右交叉)。用6号引线针消毒后,直
刺该反应点毛孔处。进针时注意反应点局部皮肤向上提取,以利进针和避免刺入过深,进
针到针长l/2左右,留针约1分钟,出针后可挤出毒血少许。每日针刺1次,一般连刺
3次。治疗期间须忌口,特别是蛋和油腻重的物质。
3.2 委中放血法 唇疔疼痛剧烈,可细看腿弯中紫黑之青筋,如不显可选用手蘸冷
水,轻轻拍打,使其显露。常规消毒后,用针在委中穴砭刺,令出恶血,肿痛即渐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