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 疔

唇疔是指发生在嘴唇部的疔疮,相当西医的唇部疖、痈和蜂窝组织炎。其临床特点
是发病急骤,初起如粟,痒痛相兼,毒重根深,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可发生在任何季节,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因病重或失治而发生走黄。
  《中藏经》记述的“黄疔”谓:“黄疔起于唇、齿、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为本
病的最早记载.《证治准绳》则有“脾疔”、“龙泉疔”、“虎须疔”、“髭疔”之分;《医宗
金鉴》更增有“反唇疔”、“锁口疔”之名。此外,二书所称之“唇疽”也属于本病范畴.
古医籍中本病多以形色、部位、穴位而命名,如生于上唇人中穴位者称“人中疔”、“龙
泉疗”,生于人中之旁的称“虎须疗”、“髭疔”,生于左右口角的称“锁口疔”,生于下唇
下方承浆穴的称“承浆疔”,生于两唇内的称“反唇疔”。预后方面,《疡科心得集。辨唇
疔》篇指出:“若唇口上下紫黑者,根行甚急,'不一日间头面肿大,三四日内即不救。”说
明了本病走黄逆证的凶险,该书在治疗方面引进了温病学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本病的
治疗,这些宝贵经验,一直指导着唇疔的临床.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总责之于火毒结聚为患。火毒之化生,或因脏腑积热,熏蒸于上;或因
外感时令之邪郁于肌肤;或因毒虫叮咬,皮肤破伤染毒所致,或滥用壮阳助火之剂,久
则真阴被灼,火毒内生,亦可导致本病。唇为脾胃所生,若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辛辣
炙博、醇酒厚味,久必化生积热,火热之气上蒸唇口,轻则痊愈,重则生疔;又风、暑、
燥、火均为阳邪,而头面属于人体之上,感受时令火热之邪,外邪袭于肌肤,留于经脉,
致气血怫郁,与邪气搏结,郁久化毒而生疔;虫毒叮咬,外伤染毒,内入肌肤,深着蔓
浸,毒聚血壅,则掀赤肿痛而酿生疔疮。故《疡医大全。唇疔门》日:“有唇上生疔者,或
口角旁,或上下唇,不论大小,大约皆脾胃火毒也。”<<中藏经》亦认为“黄疔根于脾”。
说明了本病病位在脾经,而与火毒关系密切。
    总之,本病有轻重之别,一般由外感时邪而发病者轻,由脏腑积热而发病者重。脾
胃多气多血,唇口经脉交错,故本病发生,火毒易张,一旦邪毒炽盛,如复妄加火炙,或
挑刺挤压,则气血为之燔灼,疔之“护场”破坏,毒邪扩散,流注经脉,内攻脏腑,则
有疔毒走黄之变。
    (辨病)
    本病发于唇部或其周围,发病急骤而传变迅速.初起局部有黄白色粟粒小泡,继则
红肿结块,麻痒不适,肿如赤豆。不久明显红肿灼痛,扪之坚硬而深,疼痛应心。发于
上下唇者,嘴唇肥厚肿胀而前伸,甚则令唇外翻,是为“反唇”;发于口角则张口,咀嚼
困难,是锁口;发于承浆则肿连下颐,甚及颏颈.约3—5日局部根盘渐见收束,顶突根
软而化脓,轻者有一个脓头,重则多个脓头簇集;发于唇里者,肿胀在外,而脓头在内。
化脓后,疔根腐化成黄白脓栓,须待脓栓脱出,脓液方能畅泄,脓液多稠而色黄白,或
为紫赤;脓毒外泄后,肿势渐消,逐渐收口而愈。病程约7—14天。常伴憎寒发热、头
痛肢麻、口苦口干、便秘、尿黄等症。
    一般来说,本病生于人中、上唇两口角者重,生于下唇、承浆者次之。以疮形而言,
则色红活者顺,色紫黯者逆;肿势局限,顶突根束者为毒聚易愈,木硬、漫肿无头,肉
肿疮不肿者毒重而易扩散。若肿势迅速扩大,上及面眶,下连颐颌,疮形平塌,干陷无
脓,兼见壮热烦渴,头痛如裂,冷恶呕吐,甚至神昏谵语,手足蠕动,多为走黄之逆证。
    (辨证]
    I  初期  患部有粟粒小泡,或黄或赤,麻痒相兼;或木硬而暴肿无头,锨热坚硬而
根如钉丁,疼痛应心,周身违和,畏寒发热,头痛身寒,四肢、唇口发麻,舌苔黄,
脉数。
    2  成脓期  疮形高突,根盘渐收,根软肿甚,疔根腐脓,伴壮热头痛,口臭气粗,
烦渴喜饮,便秘尿赤,苔黄腻,脉滑数等。若出现疮色紫黯、倒陷,则为走黄之变证。
    3  溃后  疔根脱出,脓毒外泄,局部疼痛渐消,或口干乏津,食欲不振,心烦潮热,
舌质红,脉细数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1。工  初起  治宜清热解毒,或发汗解毒。前者用五味消毒饮加减.锨热暴肿,加
赤芍、丹皮、草河车、花粉;高热烦渴,恶心呕吐,加黄连、石膏、竹茹;疼痛剧烈,加

乳香、没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加大黄、栀子等。若疮头低平,木硬肿痛,形寒畏
冷者,宜发汗解毒,选用五味消毒饮加荆芥、防风,或选用蟾酥丸、七星剑汤、追疔夺
命汤等。    .
    1.1.2  成脓期  宜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选用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或选用救唇汤。
毒火炽盛,壮热口渴,焮赤痛剧者,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并吞服琥珀蜡矾丸。
    1。1.3  溃后  宜清理余热,兼以护阴。选用五味消毒饮去葵子、紫花地丁,加沙参、
麦冬、石斛、甘草。
  1.2  成药、验方  同“颜面部疔疮”。
  2  外治法  .
  2。1  分期外治  同“印堂疔”。
  2。2  单验方  苍耳虫若干,浸泡于麻油或蓖麻油中,并加少许朱砂末。用时,每取
2—3条置于疮头,外贴黄连膏。初起、成脓时均可应用。
  3  其他疗法
  3。l  针刺法  患者取坐位,背部向光,在背部第2—4胸椎间寻找毛孔明显扩大、且
汗毛倒贴在背部之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与患处呈左右交叉)。用6号引线针消毒后,直
刺该反应点毛孔处。进针时注意反应点局部皮肤向上提取,以利进针和避免刺入过深,进
针到针长l/2左右,留针约1分钟,出针后可挤出毒血少许。每日针刺1次,一般连刺
3次。治疗期间须忌口,特别是蛋和油腻重的物质。
    3.2  委中放血法  唇疔疼痛剧烈,可细看腿弯中紫黑之青筋,如不显可选用手蘸冷
水,轻轻拍打,使其显露。常规消毒后,用针在委中穴砭刺,令出恶血,肿痛即渐消。

(0)

相关推荐

  • 几个治疗鼻疔效果不错的民间中药秘方

    鼻疖是指发生在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以鼻尖.鼻翼.鼻前庭部皮肤红肿疼痛,呈粟粒状突起,有脓点为特点.本病多因挖鼻.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所致.机体抵抗力低时易患本病 ...

  • 唇 疔 .

    唇  疔    .     [概述]     概念  疗疮生于唇部,称为唇疔.根据病变部位及局部症状特征不同,又有不同名 称.疗疮生于唇棱而出现口唇外翻,称反唇疗.疔疮生于口角,引起开口不便或开口困 ...

  • 《辨证录》唇疔门(一则)

    人之唇上生疔疮者,或在口角之旁,或在上下唇之际,不必论其大小,大约皆脾胃之火毒也.最宜速散,否则毒瓦斯炽炎,必且艰于饮食,往往有腐烂而死者.疔疮毒愈小而愈横也.治法宜急泄其火毒,而又不可损伤脾胃之气, ...

  • 唇疔、鱼脐疔传世单方

    唇 疔 须看大腿弯有紫筋起者.可用银针刺出血,即愈.或盐擦之,亦消.(<集元方>) 鱼 脐 疔 1.四面赤,中央黑凹.银朱水和丸,每服1丸,温酒下,名走马丹.(<普济方>) 2 ...

  • 反唇疔外治经典良方

    反唇疔 ◆敷贴疗方:捉蜘蛛1只(在屋檐下结网,暗褐色的),轻轻拉托蜘蛛头部,挤出1点液体,直接贴敷于疔疮表面上,半天除去.此法用于疔疮初起.(王孝成)

  • 郭敬明《晴雅集》王子文美艳赤眉蝶唇妆,赵又廷邓伦饰演阴阳师

    自从<晴雅集>定档之后,这部电影就屡上热搜,从"晴雅集预告""晴雅集剧照"到"晴雅集制作特辑",这部电影终于成功吸引我的注意力. ...

  • 产后便秘严重,排便困难,用力排便时导致肛裂出血,血流如注,面色萎黄,神疲少气,舌淡唇白,脉细微。

    症状:产后便秘严重,排便困难,用力排便时导致肛裂出血,血流如注,面色萎黄,神疲少气,舌淡唇白,脉细微. 病因:产后血虚,血亏津液少,伤及脾阳 治法:健脾补血,养津润燥 方子:红参10克.炙甘草10克. ...

  • 面诊、眼诊、鼻诊、耳诊、唇诊、舌诊、齿诊图.....都收集齐了

    面诊、眼诊、鼻诊、耳诊、唇诊、舌诊、齿诊图.....都收集齐了

  • 唇 风,

    唇    风,     [概述]      概念  唇风好发于下唇,局部以红肿.疼痒.日久破裂流水为特征.多因脾胃湿热. 复受风火邪毒侵袭所致.与现代医学的剥脱性唇炎相类似. [病因病机]     一 ...

  • 茧 唇

    茧    唇     [概述]     概念  发于唇部的恶性肿瘤,因其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状,故称为"茧唇",又名茧. 唇风.本病相当于唇癌.     茧唇多生于下唇,一般在外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