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造车:“狂”中带稳

「核心提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之战,需要锐气,更需要理性。

出品 | 商业大咖研究院

新能源汽车时代,特斯拉CEO马斯克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称得上是当前全球造车“唯二”俊杰——一个是全球电动车的开创者,一个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绝对老大。

作为中国新能源车领域的“集大成者”,王传福近年来的风头一时间甚至盖过了“外星人”马斯克:2021年4月6日,王传福以163亿美元财富,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118名。

如何评价王传福其人?

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狂”,区别于“外星人”马斯克的放荡不羁,王传福是一种带有独断主义、学院派色彩的“狂”:

“我们造车就像造玩具一样,很快,一辆接着一辆。”

“我要用比亚迪的技术改变这个世界,让空气更清洁,让战争更少。”

“家庭消费一旦启动,比亚迪“分分钟”可以造出“特斯拉”。①

01

王传福,是不是真的很“狂”?

三国时期,著名的奸雄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曾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之狂妄,就连强大无比的袁绍,也被他贬得一文不值。

对于Paypal创始人,纯电动汽车制造商Telsa的总裁,全球首位成功发射火箭的硅谷奇才马斯克而言,他才是真的“狂”的没边。

这或许来自于他对特斯拉的绝对自信——在7年之前,比亚迪E6横空出世的时候,马斯克对比亚迪冷嘲热讽,压根儿都没把王传福放在眼里:“你看过他们的车吗?”②

王传福的性格,又确实与刘备又有几分相像,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内敛狂人之气,但却又坚韧不拔,喜怒不形于色。

“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一个能让飞船上天的民族,怎能没有汽车技术狂。”③

从王传福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是有点“狂”的,但更多的是一种带着理性的竞争情绪,本质上是最大化的求胜欲和使命感。

正如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刘备素来以谋略过人著称,十分擅长观察并研究曹操的行为,甚至是故意反过来做,而且屡屡能够获得成功。

你不能否认,虽然没有曹操那么大大咧咧,刘备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狂人——重视与敬畏对手,却又不甘寄人篱下,暗中厉兵秣马,希望有朝一日取而代之。

著名的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曾经这样对比过王传福与马斯克:

不一样。王传福很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做到的,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埃隆·马斯克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让我下注,我更愿意选择有些自知之明的人。”④

这样的“狂”,对比亚迪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

从王传福的身世和发展轨迹看来,确实和早期的刘备有几分相似——贫寒起家,半生颠沛流离,历经无数次跌落和崛起,终成大器。

王传福的“狂”,或许也和他低开高走的人生经历有关。

1966年,王传福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农村家庭,作为家里的“老七”,王传福从生命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定位——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实在有限,仅仅靠着父亲的木工活计,母亲的缝缝补补,很难以养活这么多孩子。

王传福13岁那年,父亲被查出肝癌晚期,没过多久就在医院去世,母亲也积劳成疾,几个月后便撒手人寰。

父母双亡的噩耗,让王传福背负着巨大的精神痛苦与经济压力。不甘成为家族累赘的王传福,开始有了辍学养家的思想,但是当他向大哥提出分家的念头时,却被愤怒而又无奈的大哥甩上了一巴掌“打”回了现实。

回过神来的王传福,变得更加奋发图强,勤奋好学。1983年,17岁的王传福考入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因为成绩优异,王传福又被保送至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研。

工作之后,王传福第一次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先是以最年轻的处级干部身份主持研究所的工作,随着又被所里领导和包钢集团相中,调往深圳履职一家电池企业的负责人职务。

1994年,正值全球储能行业风云变幻的时期,王传福在学业中的丰厚积淀和敏锐嗅觉开始逐渐闪光——由于日本国内的电池技术换代,让王传福一直关注的镍镉电池行业出现了巨大的需求缺口。

1995年,王传福靠的是向表哥吕向阳借的250万元资金,在深圳租借了一个破旧的车间,创办了比亚迪,开始生产大哥大手机电池,试图赚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创立比亚迪之初,王传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商业头脑。一条日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在王传福“半人力化”的神奇改造下,自建成本只要100万元,成本竟然要比日本成熟的大厂还要低40%。

王传福的“人海战术”,迅速为其打开了镍镉电池市场,到1997年的时候,比亚迪总计卖出了1.5亿块镍镉电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销售额近1亿元。⑤

经历这一役之后,王传福深刻地体会到了电池行业技术迭代的喜与悲,他清楚地明白,镍镉电池被淘汰也是历史的必然,于是,他开始投入重金,研发在技术上更为先进的镍氢电池。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比亚迪就跃升为了镍氢电池行业最成功的的搅局者,与飞利浦、松下、GE等巨头纷纷签下长协大单,成为全球范围内享誉盛名的“电池大王”。

02

如果说创业之初的王传福,传递给外界的印象更多是敏锐与果敢的话,那么,转型造车之后的王传福,才逐渐向外界凸显出其“狂”的一面。

什么,王传福要造汽车了?

在王传福提议之后,比亚迪董事会一片沸腾,但更多的并不是理解与支持,而是恐惧与谩骂。很多人觉得,王传福要么是被过往的短暂胜利(在电池领域击败三洋、松下、索尼等巨头)冲昏了头脑,要么就是疯了。

这一次,反对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一批曾经看好他的人大失所望,甚至扬言要“抛他的股票抛到死为止”。

外界口诛笔伐之际,狂人王传福微微一笑,一以蔽之,他更加坚定自己造车的想法,“你们想要抛售股票,就请自便吧。”

试水造车的前几年,王传福为自己的盲目乐观交上了不菲的学费——以2.7亿元收购陕西秦川汽车77%的股份之后,比亚迪开始持续亏损,2004年的时候,比亚迪亏损已经高达7000多万。⑥

从半路夭折的“316”项目,2005年的首款量产车比亚迪F3,到后来改良版的F3R,F6,王传福没有做出一款有说服力的车型,反而是和后来尹明善搞的力帆汽车一样,落得个抄袭严重,不伦不类的骂名。王传福本人,也被业界普遍质疑为“靠着手段和运气获得成就的剽窃者”。

很显然,在造车一事上,王传福承受的争议并非空穴来风——他蔑视了游戏规则,对知识产权嗤之以鼻,甚至错误的抄袭了当年造电池使用的“人海战术”,以至于产品质量每况愈下,比亚迪的口碑一路崩塌。

“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占5%左右。”技术出身的王传福,曾经抛出过这样一段贻笑大方的狂人诳语。

同样是模仿起家,在当时,因为专注于专利的保护,连奇瑞的车都要比比亚迪的好卖。2010年,比亚迪经销商们开始面临压库、资金周转不畅,利润低甚至亏本等问题,宣布退网的比亚迪经销商高达308家,整体经销商退网比例高达22.63%。⑦

2011年,比亚迪销售汽车43.7万辆,同比下降了13.33%,毛利率同比下降2.06%,净利润同比下降45.13%,比亚迪的衰退之势再一次被财报坐实了。⑧

“随着我对他(王传福)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不看好他。如果一个人的发迹建立在对其他企业的剽窃、对员工的压榨上,是走不远的。”曾有一位高级合伙人亦如此犀利的论调“置评”王传福。

可怕的不仅仅是比亚迪在市场上逐渐失去存在感,而是王传福因为他的“狂”,与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势渐行渐远——比亚迪汽车从F1一路抄袭到F6,这样的“创新”,真的能走得远吗?

03

换个角度来讲,王传福的“狂”,其实也很好理解——小时候,王传福的家境很不好,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人容易奋发,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与认可,很容易产生倔强而独断的情绪。

但是,这样的“狂”是不能给他带来进一步成功的,经历了一波失败之后,王传福渐渐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王传福开始寻求“稳”,一种能够帮助他挽救品牌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稳”——并非像以前那样投机取巧,好高骛远,而是做一个真正有克制力的进攻者,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力,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巩固战果。

2008年年底,比亚迪通过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和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双模电动车,拉开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变革的序幕。

比亚迪混合动力车型-F3DM,是比亚迪向市场投放的第一款量产混合动力车型,虽然销量表现并不出色,但是却成功地打破了多项行业空白。

面对这一波实实在在的成功,比亚迪并没有急于扩大胜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传福表现出了异常冷静的一面。

“我们的想法是循序渐进。在产品投放方面要讲求科学的方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车如果同步去换,在新能源车细分市场是比较难实现的。那么我们初期向商用车领域,比如说公共交通这方面,从现实来看是比较容易进行的。”

曾几何时,王传福仰仗的优势就是廉价劳动力,一排排的工人站在生产线旁边,就是廉价与利润的代名词,那时候的王传福,恨不得厂里的工人越多越好。

2010年之后,王传福的想法似乎彻底改变了,他认识到凭借这种激进的模式,永远也不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一味的通过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路走不长。”

2014年,王传福决定比亚迪全面转向新能源车时,也导致了内部高层的质疑,甚至导致了后来有一段时间,比亚迪的销量和业绩都出现下滑。

事实证明了,这一波攻势,王传福并非像以前那样囫囵吞枣,而是有备而来。从2015年开始,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在市场上渐行渐稳,多种车型全面开花,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

2020年全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达到18.97万辆,虽然相比2019年有所下滑,但已经连续8年蝉联全国第一。比亚迪“汉”推出市场后连续多月销量过万,成为中国少有能和特斯拉正面PK的新能源汽车品牌。⑨

王传福的电池早就卖到了国外,按照他以往的性格,如今已经在技术上实现凤凰涅槃的比亚迪,早就有资本冲出亚洲,收割海外市场。

但是,2019年的王传福,在面临媒体的提议时却表现得异常谨慎:“其实我们还是要聚焦一下,比亚迪的一个短板在造型方面,我国过去确实犯了一个错误,注重内部的技术,外表有点忽视了。”

在强调Dragon face的优势的时候,王传福并没有再过多提及比亚迪进军海外市场的事情。

对于比亚迪的未来战略,王传福的处理也越来越云淡风轻。2015年,王传福减持自己持有的2565万股比亚迪股份,无息借予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人,以便于提高高层和员工的积极性。

2017年之后,比亚迪逐步打破其原有的垂直整合生产运营模式的进程,并不断释放对外开放的信号,助推弗迪电池、弗迪动力、比亚迪半导体等子公司“单飞”上市。

从这些动作看来,王传福明显是要比以前沉稳和自信了许多,他明白,如果这么庞大的企业还是由他一人说了算,势必容易引起决策失误和内控管理失衡的风险。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王传福忍痛割爱,释放过于集权带来的风险,这也帮助比亚迪各个板块的脚步越来越稳定。

王传福虽然愈加稳健,也还是没有丢掉“狂人”的风骨——2020年,韬光养晦的王传福开始对传统上游对手亮“剑”——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向三元锂电池行业发动了一轮真正意义上的猛攻。

从技术上来看,刀片电池完成了对磷酸铁锂电池的架构创新,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问题,杜绝了电动车自燃的可能,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行驶的安全性。

2020年7月12日,比亚迪汉EV成功上市。作为全球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轿车,汉EV拥有全球设计寿命最长、全球稳定性最好、全球最安全电池及安全保护系统,风头一时盖过了特斯拉MODEL 3。

在发布会上,王传福亲自为这一“黑科技”站台,语调沉稳而自信,却难掩对未来的坚定与向往。

事实证明,王传福推出的比亚迪汉大获成功,截至今年4月份,汉全系累计销量已经超6万辆,表现非常抢眼。

在王传福看来,“安全,才是电动车最大的豪华”,刀片电池的上市,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本质上来看,王传福的这一技术路线,已经明显有别于他早期急功近利的思想,牺牲利润指标,在“稳”中强调精细,成本和质量控制即为严格。

与此同时,比亚迪正在努力扩大生产刀片电池的重庆弗迪工厂的产能,扩大至12GWh,2021年底前扩大至20GWh,这一切都是为了未来激烈的行业竞争做足准备。

“狂人”王传福的敢想敢做,成就了今天的比亚迪,也曾经给比亚迪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一颗不小的定时炸弹。

但比亚迪最大的幸运在于——如今,他们正在迎来一个“狂中带稳”的王传福,这也给他们带来了与马斯克博弈的终极资本。

特斯拉VS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之战,需要锐气,更需要理性。

注:

①新商业派,《比亚迪和特斯拉之间,还差几个蔚来?》,2020年7月27日

②权威科技控,《马斯克接受采访时嘲讽比亚迪:你看过比亚迪的车吗?》,2021年4月23日

③新出行,《自主品牌豪华新能源车?看汉如何树立这个标杆》,2020年6月11日

④参考消息,《避谈苹果暗讽马斯克,巴菲特95岁老搭档点赞中国》,2019年2月24日

⑤新浪财经,《比亚迪女高管套现2.5亿背后:中国“特斯拉”才刚开始爆发》,2021年1月29日

⑥汽车之家,《毁誉参半 中国品牌历史系列之比亚迪》,2013年11月13日

⑦时代周报,《王传福思变:23岁比亚迪再筑开放之梦》,2018年10月31日

⑧中国网,《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首度承认战略出现错误》,2012年9月12日

⑨搜狐网,《2020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18.97万辆,12月销量大爆发》,2021年1月6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