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宝昌:明清瓷器底足玉璧底有何不同?这篇文章教你辨别不同底足
瓷器历来是收藏界比较热门的话题,不论是元以前比较久远的高古瓷还是现在收藏人数较多的明清瓷,都可以看到瓷器收藏是当今越来越热门的一个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在已有八千万人在收藏界,可以看到艺术品收藏在民间迅速兴起。在历史的长河里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与宋,最原始的青花瓷在唐代已经开始出现端倪,稍成熟的青花瓷则是在唐代中期才慢慢出现,到了明代时期青花已经变成了瓷器物品的主流品种。在清朝康熙时期更是将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说到清代,不得不说这时期比较流行的底足特征。
会说到这个底足是因为这几天刚好有一个藏友问到芳姐这边,拿了一件青花瓜果文砚滴,东西造型都是比较规整的,但是比较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藏友一直说这个就是明代玉璧底,所以芳姐想写写关于瓷器底足到底是什么样的玉璧底!
其实从字面上来看,玉璧底,就是跟玉璧相关的。玉璧作为古代社会重要的玉礼器,是玉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厚重的古代玉器之一。这个不了解的藏友可以去了解一下,芳姐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玉璧是一种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若是边宽大于孔径的就是璧;孔径大于边宽则为瑗;若边宽与孔径一致则为环。如下图
璧、瑗、环比例示意图
那么相对来讲,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玉璧底就是跟这个造型差不多,那既然藏友提到明代玉璧底,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与清代有何不同!据一些资料显示,玉璧底最早出现在唐代,一些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都可以见到实物,唐代越窑瓷器玉璧底端面比较平而且宽大,玉璧底的小圆圈也要比后世的较小。
明清两代出现玉璧底它有一个上限的时间就是在明代晚期,特别是明代万历、天启的时候才开始出现玉璧底的瓷器。瓷器玉璧底和玉环底在明清两代瓷器中都有,但是时期不同玉璧底和玉环底特征也不同,这是鉴别瓷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玉璧底跟瓷器圈足是不同的。
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明万历,高7.6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7厘
明代玉璧足绝非大家所理解的粗胎、黄胎、宽足类,其中不乏精细制作,明代瓷器玉璧底特点端面比较宽,而且可以从上图看到此时的玉璧底非常平且规整,而且瓷器的足墙与后世清代相比都要较浅也比较矮。
康熙瓷器玉璧底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
清代玉璧足的精品多出自康熙、雍正时期,其外圈足较明代略高,符合当时明末清初高器足的时代风格,其内圈足出现了过肩的现象。康熙玉璧足前期与明万历时期的玉璧足很相似,若你手上有珍品瓷器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平台参加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壹叁玖贰,贰壹玖,叁伍伍壹不成交无任何前期费用可分为内足垂直和内足内斜两类。内斜的较早,垂直的较晚。几乎没有出现削足过肩的情况。胎质尤为沉重。胎质内多间杂黑或黄色的小斑点。康熙的中后期在玉璧形削足的内足里广泛运用同心圆状的旋纹,其份量略轻。
雍正玉璧足器形较高且紧促,整体向心收缩,宽高器足且胎质精良者,为雍正前期的民窑精品。雍正玉璧足出现了多出现削足过肩的现象。
乾隆玉璧足在胎质及制作工艺上远不及康、雍,只能从釉质、发色、描景绘图、器形来分析。嘉道的小酒杯多见,从削足就能辨认出年代。毕竟到嘉、道以后玉璧足逐渐消失,清代的削足还是以带釉底的削足为主体。
总结一下,明代瓷器玉璧底特点是端面宽、平,足墙浅;清代瓷器玉璧底特点是端面窄,往内倾斜,足墙深这就是明代玉璧底和清代玉璧底瓷器的不同。关于明清时期不同的玉璧底特征芳姐暂时先写到这里,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古玩这一行想要学好是缺少不了经验教训的。若问笔者何处寻,细看文章倒数第四段,我是喜欢文物,爱好收藏,中意古玩的芳姐,你手中的皆是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