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力量的迸发:亚瑟出走

我写的《真诚,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从“人格三要素”漫谈三部外国小说》,是我探索人生的意义,第一篇文确认自己,回答“我是谁?”的总结性的文章。该文很长,有两万多字。当时我还在成都工厂工作,在经受重大挫折之后,一次凌晨二点忽然来灵感,起床就写,一直写到早上八点,当时一口气已经写了一万六千多字……该文是以三部长篇小说为线索写的。其中包括《牛虻》。最近偶然知道,《牛虻》除了电影之外,还拍了电视剧。看了一些片段,感到非常不错,仍然感动,充满精神力量。特取一段与大家分享,即亚瑟在巨大的挫折下,生出挫折超越力,毅然出走……

以下是该文第二段谈《牛虻》的部分:

(引子:

在那些曾经激动过我心灵的文学作品中,有三部难以忘怀的外国小说,它们是:《约翰 · 克利斯朵夫》,《牛虻》,《马丁 · 伊登》。

这三部小说,分别由三位生长在不同时代,国家和环境的作家写成。作家们的气质以及作品风格都具有迥然不同的差异,作家们塑造的主人公各有独树一帜的鲜明性格,各有一番曲折离奇,不平凡的经历——但尽管如此,一个醒目的共同点却使我将这些主人公们自然地联想和并列在一起。

这个共同点就是真诚。

真诚,是人生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境界有层次之分。从“人格三要素”来看,只有三种人格力量(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强大而且均衡的人,才能从较高的层次上表现出真诚,在精神上达到一种相对自由的至诚的境界,在人性的发展上达到较高的阶梯。)

……

二,亚瑟的出走

《牛虻》中的亚瑟与马丁一样,也经历了巨大的失望。

失望,这是任何一个真诚的人必然会在人生的旅途中饱尝其苦味的东西。

凑巧的是:《马丁 · 伊登》中作为结局的失望,却是《牛虻》戏剧性的开端和引子。

在《牛虻》中,失望不是象日常生活中人们那种世俗的平淡的悲剧,也不是象《马丁 · 伊登》中那样的致命的毒药与不可解脱的桎梏或死结,而是作为一种对生命的巨大而严峻的挑战出现的。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挑战,促使亚瑟完成了激励人心的变革和飞跃。(而在《马丁 · 伊登》中,马丁是在爱的渴求与憧憬的刺激下完成的。)

正如缺乏生命力的人难以看懂《马丁 · 伊登》一样,没有经历过巨大失望的人也不会深刻理解《牛虻》。

只有至诚的人,才会发生巨大的失望,只有至诚的人,才能经受巨大失望的考验,而变得更加深刻,隐忍,成熟。从这个意义上看,失望虽说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但同时也是使性格完善的催化剂。失望,使一个真诚的人能迅速地了解和适应进而变革他所面临的世界。

在失望的问题上,我们可以从亚瑟那里看到一种具有完美素质的男性的典型。正是这种典型,一扫那些不痛不痒的庸风俗气,以酣畅淋漓的方式,独特地回答了人生中巨大的挑战,使人真正感到生命的伟大,精神的光辉。生命力的真正顽强与彻底,应当表现在越失望便越纯真,越痛苦便越坚韧。这就叫“忍受考验的无限力量”。

一个至诚的人,当他失望的时候,他的自我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外界的东西变了。外部的东西在眼前,在身旁暗淡了,倒下了,崩溃了,然而自我依然挺立着,也就是说,他对自己还没有失望。他的自我一直是坚实的,稳固的,纯真的,是绝不以外界而转移变化的。一个坚持不懈地追求真善美的人,本身就是真善美的象征。

然而,对于好些人说来,就不是这样了。当他身外的东西倒下的时候,他自己内心的东西也跟着崩溃了,这说明他原来的自我就不坚固,那种所谓“内在”的东西,原来仍然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小说在开始用精炼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巧妙地暗示了亚瑟内在的天真无邪和纯洁真挚的美。比如亚瑟与蒙泰尼里漫游瑞士时的一段:“亚瑟对于景物的变换特别敏感,他们在路上遇到的第一个瀑布,就使他沉入狂欢之中,那样子连别人看了也为之高兴,但当他们逼近积雪的山顶,他又从狂欢坠入了梦一般恍惚的状态,那样子是蒙泰尼里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亚瑟和那些高山之间仿佛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他往往一连几点钟一动也不动地躺在那阴沉而神秘的呼啸着的松林之中,从挺直而高大的树干中间向外边看出去,看着那外边闪烁山峰和光秃崖石组成的阳光灿烂的世界。”

只有感情世界纯真丰富的人,才会对大自然有如此敏锐而强烈的感受力,能够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这时我们看到的亚瑟,是单纯而富于幻想的。正是这一类的描写,与十三年后的牛虻互相映衬,对比,使主人公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鲜明以至令人信服。

可以借用后来狱中相会时,蒙泰尼里的一段语重心长的感叹来体会亚瑟的变化:“......我可怜的孩子,你变得多么厉害,你变得多么厉害了啊!你好像沉没在整个世界的忧患所汇成的大海中——你是一向那么充满人生欢乐的啊!亚瑟,真的是你吗?......”蒙泰尼里的感叹使人感受到牛虻那种大海般的深沉。

亚瑟是在经历了一场难以言喻的可怕失望和精神危机后出走的。小说这部分的精彩描写,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之一。正是这样的描写,为我们分析十三年后的牛虻找到了最深远的根源。反过来,正是十三年后的牛虻,使我们理解当初的亚瑟何以要变革自己。

光是“一个出卖忏悔人的教士”——卡尔狄——就使他够受的了。这种“隐约的惊奇”使他单纯,诚挚的内心起了震颤,然而,真正使他难受的,却是他对自己泄密所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的自责与羞愧。正在这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心境中,又突如其来地飞来了自己热恋的琼玛的一记耳光。这已经是几乎不能忍受的了。......一切都似乎完了。“一个活生生的灵魂被毁灭了,”“世界已变得这样乏味,”活下去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然而,命中注定他还没有到死的时候,连喘息一下都来不及,更可怕的失望和打击又接踵而至:这是梦魇般的事实,——亲生的母亲欺骗了自己!给自己奠以安身立命的基础的最敬爱的蒙泰尼里也欺骗了自己!——这是何等可怕而巨大的失望啊!

此时,亚瑟从那心如死灰的状态一下子又被卷到惊涛骇浪之中。在各种失望与痛苦的焦点上,在这翻江倒海一般剧烈的时刻,犹如快刀暂乱麻,他“爆发出一阵疯狂的大笑”,刹时间冲破了一切矛盾,迅速地超脱与解放出来。他用笑声告别了过去的一切,开始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亚瑟抛开了一切,只身出走了。他的出走,与马丁的死一样,是令人深思的。

我不由得联想到《简 · 爱》中简 · 爱的出走。她出走的原因与亚瑟出走的原因同样都是由于失望,但各自的含义却有很大的差别。简 · 爱的出走主要是出自对自尊心的维护,对失望的一种缓冲。而亚瑟的出走,却是对自尊心的一种提升,对失望的一种超越与战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我是这样想的:简 · 爱的出走,仅限于内心生活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真诚与自然的,正如她后来又必然昄依了罗契斯特尔一样。

认真地思索一下这种现象,是很有意思的:她既然仍然爱罗契斯特尔,为什么又要出走呢?很容易解释的是,迫于礼教和舆论的压力,但这显然是太简单而不令人满意的。更深入,透彻的答案,应当从分析理解她的内心矛盾中去寻找。这种矛盾可以借用“理智和感情的矛盾”这样的语言来表达。(类似的矛盾,我们也可以在《牛虻》中多次看到)。在这里,所谓“理智”是对于自尊心本能的维护,是意志力量和智慧力量对道德力量的提升。所谓“感情”,则是欲望的更原始和直接的冲动,以及对这种冲动的体验,它虽在一定意义上是脆弱的,但又十分执着。这种矛盾的最后解决,最好不要理解为谁克制谁的问题。在理智与情感中,只有感情才是最终的归宿,理智的一切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达到这个归宿。——而直接从表面看来,理智常常被误认为是与感情背道而驰的。实际上,理智对于感情的克制,往往表现了更深更强的感情。

简 · 爱这个女性,是以强烈而深沉的自尊心为本质特点的。简 · 爱假如不出走,借以捍卫那倔强的自尊心,她就不成其为简 · 爱了。她捍卫了自尊心,实际上就是捍卫了她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捍卫了他对罗契斯特尔的爱情。人类奇妙而丰富的感情,往往正是这样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从而使自己显得更加缠绵,委婉,含蓄,深沉以及美好的。——至于在《牛虻》之中,牛虻之所以对琼玛“迟迟不肯把夙愿一笔勾销”——向她承认自己就是亚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用这种看法来解释。

现在再来看亚瑟的出走。他的出走为什么特殊地使人感到有一种主动的力量和积极的意义呢?

亚瑟的失望,不象简 · 爱,仅限于个别的人,事,而是包括了整个的信仰与事业,在精神上,是“立体”的。而简 · 爱的失望,只能算是一个“面”。最令人探赜索隐,回味无穷的是:亚瑟那种失望的规模和经过。亚瑟所遭受的打击,有如风驰电掣,铺天盖地而来,使他赖以生存的一切——根深蒂固顷刻瓦解,盘根错节瞬间毁灭。而亚瑟的不同凡响正在这里:面对着这样不可思议的可怕绝境,他作出了闪电般的敏捷的反应。他以迅猛的意志,力挽狂澜,绝处逢生。

他的出走,是对于丑恶,伪善的激愤的宣战;他的出走,是一种要在荆棘丛生的荒原里独自闯出一条道路来的勇气;他的出走,是一种突破旧有狭隘情感世界,建立一种新世界观的决心。

他的出走,不仅是处于一种感情生活的延宕和隐退自省,不仅是处于对洁身自好的真挚自我的轻柔抚慰,更重要的还包含着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改造,是一种为了复出的退隐,或者说,本身有一种“事业”的含义。事业,实际上是感情的更大更高的追求。只有在事业中,感情才能得到充实,发展和深化。正是由于事业,感情才不致于象封闭静止的一池水,迟早总会干涸,而是如同源源不断的泉水一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事业心实际上是人格力量要求进一步表现的固有人性,是一种生命的潜能充分发挥的需要。因为个体都是有限的和有缺陷的,只能存容一定的热能和平息一定的骚乱,所以散发热量的生命就必须将个体扩大到社会乃至全人类。而这种因人而异,对“类”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东西,也就可以叫做“事业”。

假如用“事业”与“感情”来概括人生的两大内容及主题,它们之间还能不能进一步地确定谁更重要呢?我们能否用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念来看待它们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基于一种不可避免的实际情况:不仅在长期的人生阶段的进程中,甚至在短促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遇到“事业”与“感情”的矛盾,在两者常常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我们往往被迫作出选择。一般说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自由(即事业)比爱情(广义的即感情)更重要。但是,应当看到,由于人们的内在素质的不同以及人性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它们两者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划分谁更重要,对它们的选择也没有一种死板的价值标准。社会条件当然首先制约着这种选择,然而从根本上决定人们作出选择的,却是人们内在素质(三种人格力量)的构成,以及生命里的强弱。一般说来,一个人智慧力量与意志力量相对较强,道德力量也稳定,倾向于选择事业;一个人道德力量相对较强,而智慧力量和意志力量较弱,倾向于选择感情。或者反过来说,一个人对事业的选择,使他的智慧力量和意志力量得到了更突出的表现,而一个人能忠实于感情,即使他在事业面前停步不前,也不能否认他具有一定的稳定的道德力量。

生命的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行为,就在于一种尽量让感情和事业统一的巧妙的追求,使两者互助促进,相得益彰。

感情是本源和基础。事业应建立在纯真的感情之上,应当出自对真善美的追求。但只有具体的,与人民命运和社会进步关联的事业,其动力才是稳固而持久的。因为这种事业代表了普遍的人性力量,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追求真善美本身就包括着把行为扩大到“类”的含义,对真善美的具体的追求必然导致对社会进步的追求。如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上,则容易陷入一种虚无,把对真善美的追求观念化,而不具有此岸性。

正如我们用事业区分了亚瑟的出走与简 · 爱的出走一样,从事业的角度上,我们也更能看清牛虻与马丁之间的差异。马丁的死,主要表现为一种感情的悲剧。他的死,也表现了他的“事业”的局限,他的“事业”是被罗丝激发起来的,其动力主要根源于对个人的爱,在内容上又囿于对真善美的抽象的追求,因而他的事业也不可能给他一种强大的超脱力量。在他对罗丝失望后,事业也就成了断了线的风筝。而亚瑟,一开始就是在追求一种与人民命运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事业。这种事业,又是对琼玛的爱的感情统一在一起的。小说开头在描写亚瑟参加的秘密会议后,有这么一段:“亚瑟回到宿舍里,轻快得象长出了两只翅膀,他感到一种绝对的纯净的快乐。那一次会议里,已经有准备武装起义的暗示;现在琼玛又是他们的一个同志了。而他是爱她的。”正是由于事业和感情的这种融合,亚瑟的精神境界才更加开阔,才有那种可以在人生中回旋的余地,才有那种战胜巨大失望的力量。马丁与牛虻有着一种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质的区别。与他们在世界观上的差别相应。他们在人性上也有较大差异,牛虻的人性的丰满不亚于马丁,牛虻对感情的追求,也比马丁更内在,更深藏。

人类对感情共鸣的需求,以及有关爱的细腻的情感,是人性在精神方面进化的表现。而牛虻的坚强,则正是由于他体现了这方面的强烈的特点而被鲜明地衬托出来的。一个人对于感情共鸣的需求,越是细腻便越是难以实现。一个人要是不追求事业,就容易在这种需求以及它的不能实现的矛盾中毁灭。在这种需求至少暂时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压抑这种需求,让生命尽多地表现在事业中,这不仅是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而且还体现了一个人道德力量(情感力量)的崇高与智慧力量、意志力量的强大。

(0)

相关推荐

  • 其实,离婚后的女人,很难找到幸福,除非是这一种

    钱钟书曾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对于离过婚的女人,你会怎么看待?想必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离过婚的女人,确实很难再相信爱情,因为 ...

  • 那些一次一次的小失望,成了杀死感情的致命伤

    人心一般不会死在大事上,那些一次一次的小失望,成了致命伤.失望到极致是想说一长串证明自己的话,话到嘴边却又变成了苦笑,觉得再没有任何必要,说一个字都觉得多余. 夏天和男友分手的时候,特别平静,平静的不 ...

  • 精神力量的奉献

    精神力量的奉献 白云奉献给蓝天,蓝天便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把晴空万里给予人们:树叶奉献给大树,大树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便把一片片树荫撒向大地. 敬爱的老师,我们伟大的母亲,您却将一生的母爱奉献给了我们 ...

  • 影视观感: 热烈奔放的豪迈激情,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

    影视观感 热烈奔放的豪迈激情,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 改革开放以来,影视艺术百花园繁花似锦,精品力作不断出现,许多剧目热播之后,引起强烈反响.平时抽空看电视剧,再 ...

  • 文学是提升精神力量的强大手段

    2021年3月,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出版了俄亥俄州立大学英语系教授安格斯·弗莱彻(Angus Fletcher)的新书<奇迹: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5个发明>.该书通过考察世界文学史上 ...

  • 博士论文致谢文章感动网友 评:走红背后的精神力量

    2021年04月19日 09:23:15 来源:北京青年报 142人参与12评论 18日,一名微博网友发布的一篇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文章打动了不少人.这篇文章的作者表示,他小时候经历了诸多磨难,一度面临 ...

  • 人民论坛网评|在学史知史中继承精神力量

    精神就是力量.党的百年奋斗与非凡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伟大精神,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信念之基.力量之源和作风之本.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学史知史中继承伟大精神,坚持知行合一, ...

  •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神秘符号,你将获得它的精神力量

    今天苏米君要给大家玩一个有历史背景的测试,这次我们用的是一些神奇的符号--欧格姆字母. 欧格姆(Ogham)字母,在中世纪前期主要用于书写古爱尔兰语,偶尔用于布立吞语.欧格姆字母又被称为凯尔特树符,其 ...

  • 《致谢》:苦难中奋斗向上的精神力量

    最近,一篇沉寂4年之久的博士论文蹿红了网络,许多人为之感动流泪,为之点赞留言,为之感慨万千.这就是2017年中科院的一篇博士论文<致谢>部分,作者用质朴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概要介绍了自 ...

  • 在学史知史中继承精神力量

    精神就是力量.党的百年奋斗与非凡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伟大精神,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信念之基.力量之源和作风之本.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学史知史中继承伟大精神,坚持知行合一, ...

  • 一切有形的物质、财富,都是无形的精神力量...

    一切有形的物质.财富, 都是无形的精神力量生出来的! 任何的成功, 都是精神力量物化的结果!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精神力量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