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戏为六绝句》之三
季伏昆个人简介
季伏昆,号季公,1940年生,籍贯苏州。196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师大)中文系本科。曾长期在高等院校担任文学、书法、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季伏昆秉承家学,自幼临池学书,先后师从沈子善、高二适、林散之等先生。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书展,并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曾应邀赴我国港、台地区和日本国讲学与文化交流。
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林散之研究会秘书长(法人)、南京博物院特聘书画师、日本国“书人会”特聘研究员。
临北魏《皇甫驎墓志》
说来令人生奇,每次想到季伏昆老师,我脑海中总会闪现出一座太湖石:瘦瘦的身姿,风骨棱棱,清奇拔俗,透出一股灵气、逸气、仙气。如今他已年逾八旬,仍在读书、作书、指点学生;依然身姿清瘦,一派仙风道骨……季伏昆老师出生于1940年。6岁便在外公指导下习书。后考入南师大中文系,从唐圭璋、徐复等名师游;书法师从沈子善、高二适、林散之先生。我与季老师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年方弱冠,负笈金陵,在一个高考偏科生聚集的艺术学校,幸会了一批文化精英,并成了他们的学生。至今还记得:教作曲的老师是陈鹏年、声乐是顾雪珍、视唱是彭信竹、文学概论是顾永芝、摄影是董介人、绘画是张连生……书法则是季伏昆老师。那时季老师的书法课是最受欢迎的。他总是轻声慢语,娓娓道来;语言智慧,充满生趣。记忆中他先是把古代书家按时代列出来,再把经典法帖分书体排一遍……讲到得意处,他会停顿一下,再会心一笑,接着就是同学们的笑声。有时讲到某种经典法帖,他会即兴演示。他作草书时,指腕特别灵活,喜用清水调墨,有时浓墨蘸水,有时水破焦墨,枯湿浓淡,自然生发,给观者以视觉享受。至今仍留在我印象中的有三点:一是水墨在宣纸上的洇晕感;淡墨效果。二是用笔既酣畅淋漓,又枯涩调节;飞白线条。三是点画、捺画外翻;章草笔法。临别之际,季老师给我写了一条横幅,内容是“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毕业很多年后,我还经常边看这件作品,边回想季老师当年挥毫的神态,对我的书法创作颇有影响。
苏东坡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我对季老师的景仰,一是他的人品,二是他的学识,三是他的书艺。在南艺教学几十年的季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尊敬的教授。他在教学之余还致力于学术研究。《汉字艺术论》是较早对书法本体进行探索的论文;《中国书论辑要》是第一部系统整理并评注中国古典书论的著作;他还是最先对高二适和林散之进行个案研究的学者。在学习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他转益多师,又兼收并蓄;他诸体皆能,又贯通变化;既展示了扎实的功底,又显现出过人的天赋。故而沈子善先生夸他“有慧根”,高二适先生赞他“有根柢”,林散之先生评他的书艺“已自成气象”。
甲骨文 “心在林泉”
季老师尝言,习书有三忌:“浊气、小气、俗气”,唯“读书、游历、立品”方可医之。在季老师各种书体、形制的作品中,展现出的无不是一股清气、一缕书卷气。可以说,季老师毕其一生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懈的艺术探索、不变的人文操守,践行着一个文人学者的书法审美理想。我试将这种审美在他书法创作中的体现,概括为三个方面:
刘长卿诗《听弹琴》
一、逸气之美。
我曾多次观看季老师作书:挥毫时心手双畅,潇洒中流露自信。他的笔墨内含传统书法的精神,既有魏晋的势与韵,也有宋元的写与意。他的用笔和结体似乎受过高二适先生的影响,而其线条、用墨又有些林散之先生的味道……在与古代某些经典神遇之后,又融通现代诸家,自然而迹化。尤其在行草书创作中,他用笔轻灵飘逸,喜作牵丝细线,伴以侧锋,逸笔草草。那一行行结字萧散、章法舒朗的字,完全是自然流淌出来的。这种思与神融、妙合自然的创作状态,正是他胸中之逸气的外化。逸气,决定了他书法的文人属性。季老师作品不仅逸气满纸,而且骨法洞达。从他取法魏晋的楷书作品中,可以窥见其碑学背景,这也许与他早年问学于胡小石先生有关。他的正书力求沉厚、古拙,而行草书则着意于瘦劲、奇逸。正如古人所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季老师作书,常悬笔于空中,落笔则势强而力足,锋着纸上,有纵势杀纸、有横向摩擦,有立体绞转。有时落笔看似轻灵,但笔始终像被“拎”在空中,将“气”凝于笔端,一旦发“力”则透过纸背。“落笔之先,腾掷而起,飞行绝迹;笔未到而气已吞,笔已到而气不尽”(周星莲《临池管见》)。这种对毛笔的特殊制控能力,生发为他笔下雄深而洞达的骨力。骨力,体现了他书法的古典格调。
一笔书 “龙”
从季老师书法的结字,可以窥见他的内心是富有情趣的。熟悉各体字法,让他在创作中不仅可以轻松驾驭字的点画,且能随机变化字的结构,让智性的汉字释放活力、增添趣味。他在少字数作品的结构经营中,敢于“造险”,让上下关系“失重”、左右关系“失衡”,却又能通过点画的顾盼与水墨的润渴,化去形态上的“险”,给人以清峻、雄奇的美感。他的多字数作品,在字与字之间的关连上擅用“断笔”,造成笔断而意连的效果,激发观者的空间想象。在章法上,他喜欢大胆留白,计白当黑,制造空间对比,令作品于虚实相生之间,时得奇趣。奇趣,打上了他书法的时代印记。
“书者,如也。”季老师的书法实践,就是他艺术人生的缩影;他的书法风格,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写照。
案头的那本《中国书论辑要》有些翻旧了,扉页上有两行字“李啸贤弟雅存 季公题于南艺”——那是我敬仰的季老师题写的,瘦劲飘逸,透着一股灵气、逸气、仙气……
(作者现为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法院院长)
名家集评(以年龄为序)
吴调公
我与伏昆老弟相识于1958年。从他听我的文艺理论课开始,几十年来一直过从甚密。他的真诚、朴实与谦逊,他的学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标新,都是我所敬佩的。
他能作各体书,然而我最喜爱他的行草,不仅典雅、温厚,而且清刚、飘逸。一个“”清”字,一个“逸”字,正是前代很多书家所追求的。读他的行草,令人神朗气清、思致高远,如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境——这是一种神游的境界,一种“技进乎道”的境界。
伏昆学艺之执着与处世之淡泊,在书坛甚至在文艺界,是有口皆碑的。在浮躁遍被文坛艺苑之时,伏昆仍能平心静气潜心艺术,以“一时之名家多、青史之名家少”自警自励,实在难得。愿他的人生和艺术道路走向更高,走得更远!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全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孟浩然诗《春晓》
周俊杰
我与季先生年龄相近,接触较多。他为人忠厚、谦和,在书法界是出了名的好人。与他接触,你不必担心要防着他点什么,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他不会算计。他至今仍孑然一身,他的所有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书法创作中了。伏昆先生同其他优秀书法家一样,学书历程也起步于对传统经典的崇敬和痴迷。在多年临池过程中,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在对历代碑帖中包含的种种技法和内涵进行思考与概括之后,他选择了守望唐宋,进而回眸魏晋,力求在中国书法宏大的体系里寻求自我发展的切入点。时间已证明,他选择的是一条学书的正道。几十年的交往,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我知道他的心中有个宏愿:努力继承与弘扬江苏近现代书法史上碑帖结合派一脉的优良传统。仅此一点,就是令人可敬的。(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大约三十年前,伏昆先生为成立“中国林散之研究会”,来到北京。我与他相识于文化部办公大楼。因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后来虽未能时常见面,但他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热情而朴实、儒雅而谦逊。前人说:“书如其人。”伏昆先生的书法也一如他的为人。精到的笔墨中,流露出清气、书卷气。他尊重传统,而不拘泥于成见;彰显个性,而不崇尚怪异。他属于这类书家——他们不急功近利,深入思考中国书法的基本问题,冷静关注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基本走向;始终坚守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价值。我相信,这样的人应当更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