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技能四: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它既包括教师教学的方法,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教学方法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如何选择的问题。因此,说教法,实际上就是说教法的选择。教师面对众多的教学的方法。哪些方法对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境来说是最好的?这些方法又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也是艺术问题。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教师要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师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把多种教学法有主次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达到最佳组合。

说教法,即要说出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一要说运用什么教法,二要说为什么运用这种教法。例如,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所采用的手段和理由;为处理某个环节教师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方式和手段,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的原则。

一、说教法的选择

教法选择,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选择依据

(一)依据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对确定课程计划、使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都有指导意义。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各项教学原则,掌握教学原则的体系,有机地结

合教学活动,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二)依据教学目标

各门学科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但教学任务都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比较笼统和一般,对选择

教学方法仅具有方向意义而无直接意义。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起作用的应是教学目标学期的目标、

单元的目标、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将学科教学的一般性任务具体化了,便于操作和检测。不同的教学目标,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法时,要掌握好“三个特点”,处理好“三个关系”,体现出“三点价值”,如表5-1所示。

表5-1 选择教法的“三个三”

三个特点

掌握课程的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教法

三个关系

处理好方法与内容的关系,使方法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处理好方法和效果的关系,使方法与效果统一,讲实效,不图形式

处理好都不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三点价值

适应性—教法适应教学内容传递的需要和适应学生的智力结构

启发性—启发式反馈教学原则。启发独立思考,鼓励主动寻求知识,掌握方法

生动性—能激起学生兴趣、情感,达到反馈求知、开发智力的目的

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法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从学生出发,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法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3)从教材出发,因材施教。(4)从教师自身素质出发,因人而异各显其能。

二、说教学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一)突出重点的教法

如何选择正确的教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教师每堂课教学中都要动用的教学艺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每个教师须遵循如下基本要求

(1)只有明确重点,才有可能突出重点,教师在课前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弄清一册、一章、一节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其他部分的关系,具体搞清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内容和要求,明确教材的重点,并钻研透,不仅懂得,而且融会贯通,先做到深入,然后才能浅出。

(2)只有抓准难点,才有可能解决难点。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及知识缺陷,特别是学生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疑难问题,进行有的放失的教学。

(3)要在讲解重难点过程中掀起“高潮”。在讲授过程中要形成一堂课的“高潮”,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要进行必要的当堂巩固,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练习,以保证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

(4)要把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统一起来,掌握了系统有助于理解重难点,理解了重难点也有助于系统掌握,绝不能顾此失彼,既要防止在教学中只强调系统性,忽视重难点,使学生学得不深不透的倾向;又要防止过分强调突出重难点,忽视系统性,把知识讲得支离破碎的倾向。

(二)突破难点的教法

所谓教学难点,一般多指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之一。突破教学突破难点,其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等,其目的都是为化难为易,主要的有以下8种

(1)集中一点法——所谓“集中一点”,就是把通过许多问题的讲解集中解决一个主要难点。

(2)化整为零法——所谓化整为零,就是把一个比较难懂难解的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架桥铺路法——有些问题比较难,学生一下弄不懂,可以设计一些铺垫,通过架“桥”铺“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提问助答法——把教学难点化解为问题形式,通过提问、助答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5)迁移过渡法——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通过知识迁移,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利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巧妙过渡,难点就很容易地解决了。

(6)暗示点拨法——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思维受阻或产生偏差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学中如能抓住症结所在,巧妙地进行点拨,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迷茫困惑中豁然开朗。

(7)动手操作法——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一般来说是从感性知识开始,然后由感性过程过渡过到理性,教师如能抓住这一点,有目的地给学生做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便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

(8)多媒体演示法——根据学生的感性认识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把不易理解的难点展示出来,使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同时发挥作用,这样就能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教法实例

(一)中心突破法实例

中心突破法是在初步了解课文后,开始就引导学生直奔中心。从中心词、中心句、中心段切入,然后紧扣中心,抓住联系,层层深入,领悟思想内涵。这种教法的特点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逆向思维能力。

有位教师在教学《白杨》之前,教法是这样设计的

《白杨》是一篇语言纯朴、蕴涵深长、充满诗意、耐人寻味的散文。作者袁鹰在文中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赞扬戈壁滩的白杨来赞颂建设边疆的人们,赞扬他们服从祖国需要,来到边疆并为开发、建设边疆作出奉献的崇高精神。如何使学生领悟这一中心思想,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中高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选用中心突破法进行教学。

1.抓住重点、直插中心

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思考(1)白杨树有什么特点?(2)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的特点?继而引导学生思维直插中心段(14小节)。通过对这一节的读读议议,使学生懂得白杨的外形特点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那么坚强。接着提出问题爸爸赞美白杨,是想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愿?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联系下文,进而明白爸爸服从党的需要、扎根边疆、不畏艰难建设边疆的崇高精神。

2.抓住难点,体会中心

爸爸介绍白杨,一是为了表白自己的心愿,二是启发教育孩子。孩子究竟得了多少?受到哪些教育?这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最后二个小节,特别是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从而体会中心,知道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和影响下,将来也会像爸爸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二)反馈教学法实例

反馈教学法是反映教学规律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其作用在于能促进学生的知识结论化;能比较充分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到具体,以发展学生的智能;在于能暴露学生的智能水平、学习方法和态度;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以便科学地控制教学过程。

如《谢谢您老师》的反馈教学法

说课内容是小学思想品德第七册第四课《谢谢您老师》。本课用华罗庚尊师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培育,要尊敬老师,感谢老师。这课可重点用反馈教学法。

1.简介人物、导入新课

(第一次集中反馈)

首先向学生介绍华罗庚和他的老师王维克。接着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2、学习课文、明理激情

(第二次集中反馈,使学生懂得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培育人才。要尊敬老师,感谢老师。)

道德让学生读全文并思考问题,师生共同评议,及时反馈、矫正。接着图文结合中,创设情境,明理反馈。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一,指导学生看图,并结合课文,质疑问难,细读这件事。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二,指导学生边看图边学文,重点弄懂王老师打比喻、讲道理的两句话。

教师小结反馈:进行第三次调控。

板书:传授知识,培育人才,接着引出问题。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三,创设情境,明理反馈,激发感情,引导学生谈谈中外名人或身边的尊师的典型事例。最后教师补充深化认识。

3.辩析行为,指导行动。

(第三次集中反馈,巩固和深化认识)

听故事《老师的帽子》。应用反馈板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放学后,小明被老师留下补课,他很不情愿,认为这是老师惩罚他。小青爱动手打人,老师批评他,他很不情愿,小青虚心听取老师教导,表示要改正错误。投影出示课后作业第3题插图,启发学生谈一谈老师是怎样帮助你进步的。并联系实际说说应如何尊敬、感谢老师。

(三)图文结合法实例

图文结合法是教师在设计教法时,依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形,并辅以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学习材料,最终完成教学各项目标。

如《狼和小羊》这课的教学法

1.展示画面,提示课题

新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之一是画面突出、色彩鲜明,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打出幻灯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问“谁知道图上画的这两只动物是什么?”问题很简单,学生很容易就爷出来。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对狼和小羊的看法。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课文的情景之中。最后老师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狼和小羊的课文,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引出课题,齐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要求有两个一是读准字音;二是分清自然段。读后检查。(1)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2)提问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事?(3)检查学生是不是能分清自然段。让学生带着要求读课文,并及时反馈,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经常对学生进行类似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3.图文结合,读讲课文

读讲第一段。第一段有一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人物和地点。可根据低年级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运用活动式幻灯片,演示小羊先在小溪的下游喝水,再演示狼在小溪的上游出现。在这里要着重让学生仔细观察上游与下游,为理解狼“故意找碴儿”作好铺垫。教师演示后,提问“狼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心里会怎么想呢?”读讲第二、三段。这两段是写狼和小羊的第一次对话。指导学生先读对话,然后抓住“故意”“找碴儿”两个词设计问题(1)“找碴儿”是什么意思?(2)狼为什么样要故意找碴儿?(3)狼说了几句话?(4)羊是怎么驳斥狼的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