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寨集团为何瓦解?
如果把隋末的各路反王比作各个企业集团的话,瓦岗寨集团无疑曾是当时天下影响最大、最具潜力的大集团,不仅有天下众望所归的CEO李密掌舵,文有房彦藻、祖君彦、柴孝和、魏徵等星光璀璨的智囊,武有单雄信、徐世勣、秦琼、程咬金、王伯当、罗士信等“万人敌”骁将,部队鼎盛期达到30多万,还占据着当时天下四大粮仓之三的兴洛仓、回洛仓、黎阳仓,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然而,我们都知道,瓦岗寨集团最后却覆灭了。两任CEO翟让、李密都不得善终,单雄信、王伯当、房彦藻、祖君彦死于非命,唯有徐世勣、秦琼、程咬金等残余成员被李唐集团收编。
瓦岗集团的失败,跟一个大企业一样,因连连犯错、运作不良而惨遭淘汰。
一、CEO李密的到来,瓦岗集团发展迅猛
瓦岗集团本是一个山东群盗组成的小企业,创始人主要是翟让、单雄信和徐世勣这三个人,其中又以翟让居首。
跟后世的黄巢、张献忠比起来,瓦岗寨的可贵之处是,他们并非没有价值观的普通强盗,而是一群“义贼”。
当初,翟让犯了死罪,狱吏黄君汉见他气宇不凡,竟冒着生命危险,打开枷锁直接将他释放。翟让哭着向他叩头谢恩。黄君汉却厉声说道:“我放了你是希望你拯救黎民百姓,你作为大丈夫怎么能作儿女之态呢!你尽管放手去干,不用担心我的安危。”
又比如,在单雄信和徐世勣开始作强盗的时候,他们商量着说,绝不能打劫自己乡里人,于是相约转战到荥阳、梁郡一带,劫掠途径汴水的客商,借以发展壮大势力。
到了后来他们攻打隋朝各大粮仓,救济流离失所的灾民,在乱世中写下了义薄云天、可歌可泣的故事。
总的来说,瓦岗集团的这群义贼虽然意气相投、颇有情怀,战斗力也很强,但没有明确的发展路径,曾经对未来一片迷惘。
直到李密的到来。
李密乃北周八柱国李弼的曾孙,身为隋朝蒲山公,从小有救世济民、经天纬地的志向。但李密来到瓦岗寨的时候,正好处于非常落魄的时候。他刚刚追随杨玄感叛乱失败,成了国内头号通缉犯,一路东躲西藏、九死一生才见到了翟让。
李密经过观察,断定翟让是瓦岗集团里的大当家,(“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于是通过王伯当引荐进入了瓦岗集团,随后到周边说服那些相对弱小的势力,通过对这些小企业的重组归并,将他们全部整合到瓦岗集团。
翟让跟李密一见如故。
李密为他分析天下大势,说咱们不能盲目蛮干了,要有星辰大海的理想,“席卷二京,诛灭暴虐”;并指出实现路径,“东都空虚,开仓以赈饥民,天下可指麾而定”。
一席话听得翟让自愧不如,赞叹李密的见识非凡“非吾所及也。”
加上翟让身边的多个谋士建议推举李密,说民间有歌谣《桃李章》:“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其中“桃李子”就是“李”,而“勿浪语,谁道许”则是个“密”字,李密乃是“天选之人”。
在这种情况下,翟让分了一支部队给李密。李密也很争气,设计一举消灭了隋朝的中流砥柱张须陀所部,接着又打败了东都的主力部队,占据了兴洛仓和回洛仓。
张须陀一死,隋军的心气儿顿时给打没了;有了粮仓的支撑,百姓纷纷归附,瓦岗集团急剧壮大。
经过这一连串的重大胜利,翟让等人心悦诚服,推李密为主。瓦岗集团也进入了势力巅峰时期。“赵、魏以南,江、淮以北,群盗莫不响应”,天下各路豪杰争相向李密称臣。
在江都的隋炀帝还没有派王世充北上之前,瓦岗寨颇有一统天下的趋势,整个河南地区全被瓦岗军掌控,东都洛阳成了风雨飘摇的孤城。
二、没有进军关中,瓦岗集团发展陷入拐点
俗话说“船大难掉头”,企业越大,发展方向越是要把准确。但是这个时候,李密却犯了难。
他的谋士柴孝和劝他赶紧亲率大军进取关中,占领秦汉王兴之地,否则很可能后悔无及!
李密却表示:其实我早就考虑进军关中(当年他也这么劝杨玄感),但是部下都是山东群盗,难以驾驭,自己一走,河南一地容易产生内乱,担心难以收拾。
李密最担心的是驻扎在并州的唐公李渊,也在谋划进军关中的事宜,这还真给他料对了。
李渊是个老狐狸,通过书信哄骗,假装自己年事已高并无雄心,给李密吃了颗定心丸。
李密遂定下大方针:先攻洛阳,再图其余。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李密这一大方针对于瓦岗集团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不仅放任李渊轻取关中,李密自己还即将面对北上的劲敌王世充。
三、集团发生内斗,瓦岗集团人心涣散
王世充来到洛阳,也面临一个资源整合的问题,一开始他说了不算,还需要听命于东都留守越王杨侗,所以作战也是束手束脚,跟瓦岗集团交手过程中,接连吃到了败仗。
但王世充这人意志力极强,也很能协调,很快从杨侗手中得到了大批部队作为补充,开始缓过劲来。
此时,李密却和翟让发生了火并。
原来,翟让的司马王儒信劝他夺回给李密的权力,翟让兄长翟弘又是个粗人,直接对翟让扬言“你不当皇帝,给我当好了”,传得沸沸扬扬,搞得人心惶惶。
虽然翟让本人只是一笑而过,并没当回事,但李密却犯嘀咕了。
在房彦藻、郑颋等人的撺掇下,李密竟然摆起了“鸿门宴”,杀掉了当初帮助他、扶持他的大恩人翟让。
翟让平时残忍暴躁,加上地位已下降,并不得人心,对于李密恩将仇报卸磨杀驴的行为,瓦岗兄弟们感到伤心的不多。不过,由于火并事件中李密快刀斩乱麻和表现得六亲不认,以往瓦岗集团弟兄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轻松氛围一去不返,头领之间再也不是心无芥蒂,对瓦岗集团造成了离心离德的负面影响,对于整体实力也是一种削弱。
后来李密的左膀右臂之一的单雄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不听指挥就与此有关。
李密火并翟让事件,充分说明瓦岗集团的内部管理秩序、制度机制是比较涣散的,比起前期经历跟李密高度相似的光武帝刘秀,刘秀在整合将领方面就做得井井有条,治理得服服帖帖的,根本不需要摆什么“鸿门宴”来收拾部下。
此后,虽然李密一度对王世充的战争中取得了节节胜利,但是很快就等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李渊集团趁瓦岗集团深陷河南战事的机会,从山西坚决向关中挺进,经过数月锲而不舍的战斗、分化、博弈和软硬兼施,终于占领了长安,取得了夺取天下的先手棋。
李渊的势力发展太快,短短几个月功夫,就后来居上,占据天下最要害的关中,成为势力急剧膨胀的一大集团。
李唐的进军并非一帆风顺,曾受阻于连绵的阴雨和隋将屈突通的抵抗,但由于李世民的坚持,终于通过迂回进军取得了关中。
特别是李渊已经决定退军、军队已经撤退一半的时候,李世民是哭着求着才阻止了李渊的决策。
听闻李唐集团CEO李渊占领关中,此时瓦岗集团CEO李密才如梦初醒。
李密跟李世民的差距最大的一点就是决断力和执行力。
不过他此时已没更好的选择,只能跟王世充继续死磕,希望能够通过占据东都,进取中原,号令群雄。
届时再考虑收拾关中,也是看似还不错的选择。
四、激励机制缺失,瓦岗集团分崩离析
李密击败王世充主力,洛阳即将陷落。
此时远在南方的江都却发生了惊天变故,隋炀帝被弑杀了。
跟随隋炀帝去江都的是10多万随从精锐将士,在宇文化及的带领下正在返回北方,势必与李密控制的河南地区产生军事摩擦。
这个时候瓦岗集团只好跟杨侗、王世充暂时放下干戈谈和,集中力量对付宇文化及。
瓦岗集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消灭宇文化及集团,自己实力损耗也相当严重,不仅损失了一大批精兵强将,活下来的也大多挂了彩受了伤。
而王世充部却趁机得到了休养生息。更要命的是,洛阳集团经过整合,让王世充有了很大的决策权,而王世充的军事指挥能力明显在李密之上。
随着时间的拉长,瓦岗集团的一些体制机制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
特别是缺乏奖惩机制。这倒不是李密不愿意慷慨赏赐,而是确实没有财物可以奖赏,瓦岗集团最大优势就是粮食,但粮食不是金银绸缎,不能用来奖赏。
没有了考核绩效和奖惩措施,瓦岗军的作战积极性越来越小,常常出工不出力。
相比瓦岗集团,此时已经基本主宰洛阳集团的王世充就很注重激励机制,他出身微寒,深知要部下拼死作战,必须给予极大的激励,因此他对于财物分毫不取,全部赏赐给英勇作战的部下,还不断口头许诺,颇笼络了一批死士。
重新面对王世充,李密的本意是据守不战,把缺粮的洛阳困死,但单雄信等人却在紧要关头起哄,说区区洛阳哪需要费那么大的劲,劝李密赶紧带领大家把王世充消灭完事,一战定乾坤。
李密看到群情汹涌,竟然碍不下面子,同意了。
李密以刚刚打完宇文化及的疲惫之军,草率地跟王世充休整好的精锐之师进行决战,结果毫无悬念,遭遇全面惨败,部队大多溃散,李密也成了丧家之犬。
在这场决战中,单雄信出工不出力,部队建制相对完整,却在此时投靠了王世充。
李密做了最后一个错误选择:带着残余部队进入关中投奔李渊。
至此,瓦岗集团已经基本覆灭,唯有徐世勣还在坚守黎阳,但李密考虑到徐世勣和单雄信交好,并不信任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关中,也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结语:
瓦岗集团的失败,一是集团发展缺乏大局观和执行力,接二连三的决策失误,在大好形势下行动缓慢,没有及时进取关中,导致被李渊集团占得先手,失去最大的胜机。二是集团缺乏核心价值观和规范的运作机制,力量资源始终没有整合到位,内部等级不严、暗流涌动,导致了火并翟让的事件,进一步离心离德。三是集团缺乏良好的奖优罚劣机制,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最终把一支强大的队伍蜕变为一支软弱涣散的队伍。
最后,瓦岗集团在对洛阳集团、李唐集团的竞争中归于失败,惨遭瓦解命运,CEO李密被杀,剩余资产被收编,轰轰烈烈的瓦岗起义归于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