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计算的商业本质说起
作者:房小爬
来源:雪球
云计算的商业本质是资源出租,但是与房屋、车辆等实物出租有三点根本的不同:
一是云计算出租的是虚拟资源,所以就不用像房屋、车辆一样局限在本地甚至附近,可以突破地理限制实现资源更高程度、更大规模的聚集,从而大大提升规模效益。
二是云计算不是简单的“二道贩子”,而是需要把计算资源进行再加工,IAAS、PAAS、SAAS可以理解为加工程度依次递进的计算产品。
三是云计算厂商在提供公有云出租的基础上,还提供私有云和混合云的建设服务,类似搞房屋出租的同时提供房屋建设服务。
那云计算厂商就需要两方面的基础能力,大规模的资源聚集能力和加工、建设能力。
前者需要资本,后两者需要技术。
所以云计算行业不仅是资本密集型而且是技术密集型,当然这里指的是以IAAS为基本盘同时向上拓展PAAS和SAAS的云厂商,独立的PAAS和SAAS厂商只能算技术密集型。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前主流的云厂商都是之前的科技巨头,因为它们既有充沛的资金又有优秀的技术人才。当然这些科技巨头自身业务及生态圈对云计算的需求支撑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同时虽然与科技巨头差距很大,但是得益于先发优势、差异化打法、客观需求和出色经营,一些优秀的独立厂商也生存了下来,比如国内的金山云、优刻得、青云等,都已经成功上市。
但很多人对这些独立厂商不屑一顾,认为这个行业赢者通吃,没有强硬后台的独立厂商是不值一提的。
这个观点不能说完全错,但忽略了几个前提条件。
一是国内云计算行业已经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且在发展过程中淘汰了一大批公有云厂商,现在留在市场上的独立厂商其实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目前国内格局大概与美国15年前后类似,该退出的都已退出,留在牌桌上的玩家非常有限,行业壁垒又高,竞争格局相当稳定。
二是之所以中国的公有云厂商要比美国多一些,是因为中美环境存在差异,这个我之前详细谈过(参考捋捋云计算IaaS行业属性 ),不再赘述。
三是虽然经过近10年的发展,但国内云计算行业仍然在高速增长,市场空间还很大,天花板远远没有达到,与其说赢者通吃不如说赢者分吃,现存玩家都有丰富的“鱼食”可吃,而不用“大鱼吃小鱼”。
所以,在性价比凸显时,投资第二梯队中的优秀厂商也是很好的选择。
那么怎样算优秀呢?评判有很多维度,但个人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管理层对“规模扩张”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战略上要“规模为先”,战术上要舍得投入,在快速成长的市场上跑马圈地是最重要的,记得 @仓又加错-Leo 讲过一个例子,说当时孙正义投资小米的一个条件就是,小米要晚一点再盈利(好像还有一个条件忘记了)。这一点对于规模效应显著的云厂商更是如此。
当然这样在短期内利润表现会很难看,资本市场也不会认可,但所谓的好机会不正是这么产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