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百年丨这部大哥大,打通了我国第一通移动电话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传家宝,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信物百年》第六集
拨通移动时代的首部手机

1980年代,记忆中的“大哥大”

“喂~喂~喂,听得见吗” “听见了!打通啦!”
“太神奇了,这电话连线都不用接!”
这段对白,对于已经进入智能通信时代的你是否有些久远和不可思议?在你年轻的记忆里,是否还有着对一个像砖头一样厚重的黑色手机的印象,那个时候,它被称为“大哥大”。
1983年,摩托罗拉公司推出第一部商业手机,大小和半个砖头差不多,重量超过1公斤。虽然机身现在看起来太庞大,信号偶尔也不好,但夹一个公文包再装一部这款手机绝对是地位的象征!这款手机当时的售价高达3995美金,在美国都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那它又是何时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的呢?这源于时任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局长的李轶圣的一次跨国出差。

想引进移动通信,但成本惊人

1984年,李轶圣出差去到瑞典,那也是他平生第一次见到“没有电话线的电话”,他盯着大拇指一样大小的屏幕和一堆数字按键出了神,但当时他当下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设备只能用于国内应急通信。
谁能想到,仅仅过了一年,香港就有了移动电话。当大量港商来到广东洽谈业务时,带过来的“大哥大”却不能用,这严重影响了内陆商业发展的速度。
为了内陆贸易发展能够更加顺畅,李轶圣立即组织人开始进行“大哥大”的成本核算。但计算结果出来吓了所有人一跳,设备加终端手机,平均每个用户要支付五六万元!而当时,中国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一百多元,就算不吃不喝,使用这样一部手机的花费至少得是十几年的工资,这么贵的东西怎么可能用得起。

贷款发展,让中国迈入移动通信时代

那个年代,固定电话还没有得到普及,“大哥大”的到来未免对市场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思,所以推广它的难度可想而知。这时,一个被戏称为“借钱买鸡,下蛋还钱”的模式被提出,即贷款发展移动通信。可是,“万一养的不是母鸡是公鸡,生不出蛋怎么办?”当时存在不少反对的声音。
但李轶圣并没有退缩,快马加鞭地将方案于1986年汇报到邮电部,并找到广东省政府,经多方协调,最终寻求到1000万美元的贷款支持。

1987年11月18日,在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召开前夕,原邮电部部长杨泰芳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移动电话网的首期工程开通仪式上,向远在北京的同事拨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喂~喂~能听见吗~”如此简短的一通电话令在场的人个个热血沸腾,这一天,意味着中国正式步入移动通信时代。

第一个用户,手机号码是六位的
后来,“大哥大”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徐峰在购买手机后得到了一张纸,上面手抄了一百个号码。工作人员说:“手机号都在这了,你随便挑。”徐峰最后果断选择了“901088”这个号码,其中“9010”是广东省的区号, “88”号则是作为生意人的徐峰讨的一个彩头。
那个时候购买手机都是带着支票支付,而此时的工作人员又犯了难,虽然大哥大已经进入了市场,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给大哥大定价。于是对徐峰说,“要不然这样,你把手机先拿回去,过几天我们有定价了,再把那个钱填上。”
就这样,一脸疑惑的徐峰压下了支票,带回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手机。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办公室马上用手机给办公室的座机拨通了电话,真切的感受到了无线电话在空中传播的声音。

在此后的几十年,“大哥大”的普及速度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作为中国第一个使用手机的人,便捷的通信帮助徐峰在生意上稳固不少,同时期还有很多像徐峰一样的人,早早的用上了“大哥大”,成为了当时经济发展的第一批受益者。

奋斗的路上,我们从未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