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新——也谈当年改灶节煤
投稿,原创首投
也谈当年改灶节煤
一师 杨德新
偶见日前五师、四师战友先后发表改灶节煤网文,引发了我对五十多年前铁道兵后勤部赵祥耀副部长亲率兵、师、团三级工作组到我团(一师一团),总结推广改灶节煤工作经验的追忆与回味。
时任一团宣传股专职新闻干事的我,随工作组到一平浪白虎山隧道毛家湾出口处,现场观摩、检查、验收、总结了十六连改灶节煤工作。
十六连新改成的灶,最后定名为双板双眼马蹄形回风灶。一牙具袋(当时流行的、用以装个人洗漱用品的塑料袋)烟煤粉(当时一团军需股高秀庆助理员用杆称称了重,记得是一公斤多不到两公斤),三十分钟左右为全连二百多人提供了一个正攴(一饭两菜一汤)。工作组作了全程认真反复查验,还抬开大铁鍋认真查找排除了装有鼓风机的错觉,虽没从科技原理层面完全做到"知其所以然",但却真真切切地做到了"知其然"。
新灶与被称之为老虎灶的旧灶比 : 炉膛,砌筑成了紧套大铁锅沿、比大铁锅底深约十公分的锅底形;炉条间距缩小到了不足一公分;炉条与锅底的最短距离由二十多公分,缩短到了十公分左右;炉膛底部围绕里面略低、外面略高铺设的炉条,用泥和碎砖砌筑成由外往里伸的马蹄形,并将煤焰中心预设在锅底偏里十公分左右的位置;锅边外沿围设一圈利用余热足以在焖熟一大锅饭、炒熟兩锅菜后,为做好一锅汤供足开水的热水管;灶门由三十余公分见方,缩小到了十余公分见方,还加了布帘门;烟筒立到了灶门上,用砖砌成日字形双通道,并调高烟筒至抽风助燃适度;往灶膛里送煤的大煤铲,改成了居家小锅铲大小的小煤铲。使用新改成的灶,煤粉在快速流动的回风中燃烧充分、锅底受热均匀、热效率高、空气无污染、节约用煤高达七成以上可供连队改善生活,还能满足战时防敌空中侦察需要。
实作现场,在场指战员在认真总结改灶节煤工作成果、经验的同时,还认真总结探讨了改灶节煤工作对部队思想作风建设的实际影响和重要意义。诸如 : 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南泥湾精神,不怕困难连续作战,不打无准备之仗,集中兵力打歼灭仗,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密切配合,快字当头、一鼓作气、速战速决,做好做细做实各种准备,在一饭兩菜一汤间做到无缝快速链接,保质保量保温保卫生保时效,等等。
写作组在认真分析归纳总结所收集到的全部素材、提炼主题思想的同时,反复商讨、最后确定以《一把小煤铲 两种世界观》(记忆中,好像还有一个副标题)为题发了稿。后来,在铁道兵报上看到了这篇同名新闻稿。
当年连队干部中有个口头禅,改善伙食等于做了一半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毫不誇张地说,当年全面总结推广改灶节煤工作,在改善部队生活、加强部队全面建设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入伍的张俊初,以时任一团宣传股报道组报道员身份参加写作组,后来又先后随一师董超师长援越抗美、任长沙铁道兵学院正团职干部,最后从湖南省政法委副书记任上退休、于前两年病逝。现在想从他那里找那张报纸,来全面核实、订正当年实际情况,是不可能了。我沒参加写作,也没保留那张报纸。只有另打主意,寄希望于其他途径找。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随一团由成昆铁路转战襄渝、兖石铁路的十二年间,我还亲眼见证了双板双眼马蹄形回风灶步履维艰、穷途末路的境遇 : 因有的地方只能买到无烟煤粉或煤矸石,而成了"巧媳妇难为无米(没烟煤)之炊"。完全可以说,双板双眼马蹄形回风灶,是专门为烟煤粉量身定制打造的。
时之今日应当说,当年的双板双眼马蹄形回风灶,虽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只要条件齐备,还可为节约能源再作贡献。条件无非是三个,一能就近买到烟煤面,二能允许烧,三能有人砌当年的灶。当今中国三条兼备的地方,虽说东部越来越少,西部却不难找。我虽已不能亲自动手,但自信还能依据当年烂熟于心的记忆,准确无误地指导泥瓦工打造出符合当年要求的双板双眼马蹄形回风灶。
2020.05.01修订于昆明
责任编辑 日月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