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藏作品](5154)牵手大院大所,苏州产学研合作诚意满满
更优越的人才新政、更舒心的服务新政,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牵手大院大所,苏州产学研合作诚意满满本报记者 金 凤
本报记者 金凤摄“希望校地、院地双方各展所长、强强联合,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推动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11月19日,在苏州举行的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中,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以这番话,释放苏州打造高端科创资源“新长板”的信心和开放姿态。大会期间,校地合作、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重大科技创新等112个项目在苏签约落地,投资总金额575亿元、大会同时发布苏州大院大所合作政策,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建立制度保障。新建的国家级科创平台,补贴不低于5000万元对于苏州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协同)董事长许伟娟来说,今天收获颇丰。大会现场,她分别与西安交通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周光辉教授团队及南通大学科研团队签约,携手院校研发“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诊断与改造服务平台”及主动标识模组。前不久,苏州协同中标国家级综合型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需要在工业互联网和主动标识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发展需要创新实力的支撑,而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如果仅靠企业自己摸索,需要耗费很大的成本和时间,吴中科技镇长团得知我们的需求后,就像导航一样,帮助我们对接国内一流的团队,这相当于帮助我们走上了企业发展的高速公路。”许伟娟说,这些高端团队进入苏州后,也得到了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创新人才等政策的支持,为双方将成果在苏州落地,提供了政策保障。如今,在苏州创新创业的科技工作者迎来了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好时机。“我们将以更优越的人才新政、更舒心的服务新政,全面打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各路英才搭建完美舞台。”大会现场,许昆林向大家热情承诺。“苏州的创新之路就是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之路。”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张东驰介绍,目前,苏州与238家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262人。在大会发布的苏州大院大所合作政策“20条”中,苏州端出满满的诚意。张东驰介绍,苏州支持大院大所著名科学家命名并牵头在苏州建设科学实验室,给予“一事一议”、上不封顶的特殊支持;对新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不低于5000万元的支持;对重大创新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项目资助;对建设期内的新型研发机构分期分档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大会现场还发布了“苏州·大院大所合作热力图”,通过全面、生动展示苏州科技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为科技人才选择苏州、创业苏州,扎根苏州,提供便捷、直观的预期和资讯。扩大科创朋友圈,解好“无解之解”此次大会还得到了多所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的关注。62位大学校长、14位院士、33位科研机构负责人到会交流。今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南大与苏州之间的名校名城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大会中,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我们将助力苏州在可持续与引领式发展中直面‘走进无人区的挑战’,破解‘高位成长的烦恼’;将构建面向生命健康与RNA、智能光(量)子芯片、微结构与极限制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领域的新型实验室、科创中心、重大平台等作为原始创新的‘核潜艇’和创造技术的‘驱逐舰’,助力苏州在开放创新中能够不断‘捅破天’,答好‘无问之答’,解好‘无解之解’。”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吕树国也表达了与苏州牵手的期待。他认为,大学要深入社会、融入社会,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脉搏,和社会同频共振,履行使命和责任。而苏州的创新氛围、政策环境和创新型企业旺盛的需求,颇具吸引力,希望能助力苏州成为创新典范。会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向苏州颁发“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城市”,并发布了《中国·产学研合作苏州宣言》,宣言中倡议,“积极建设一流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和平台,构建稳定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有机衔接;健全科技金融制度,发展科技服务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提供坚实保障。”近年来,苏州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深化“院所合作”作为汇聚创新要素的重要抓手,持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目前,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1年位居全省首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列全国第三,累计与238家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平台载体130多家、产学研联合体1870个,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科技日报》2020年11月25日第 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