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进铁道兵石家庄学校

我三进铁道兵石家庄学校

作者:周紫云 原铁四师
(编者:《我三进铁道兵石家庄学校》一文由于编者疏忽,将作者姓名编写错误,今特此重新刊发。并在这里向作者和读者表示深深的歉意。由于我们工作的疏忽,给作者造成不必要的精神损失,再次向您表示歉意!)

铁道兵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作为31年军龄的老铁道兵,更是难以割舍,无限眷恋。

看了洛钊战友的《一所军校的前世今生,今天的铁道黄埔》文章后,深有感触,使我想起了,当年我三进这所军校的传奇经历。

初进石家庄学校

1953年我16岁,满怀当兵报国之情,报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做为一名刚参军的军校学员,第一次来到铁道兵学校。我们这是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共有500多人,都是来自湖南湘潭地区的初中毕业生。记得从湖南到石家庄,乘坐了约三天的火车,晚上时间到达的石家庄。当时学校只有二台小卡车,无法满足运送这么多学员,我们只能步行到学校。那时石家庄还不是省会城市,城市很小,市政基础设施刚起步,路坑坑洼洼的很不好走,还没有路灯。我们湖南人,在家常不穿鞋的。我因家比较穷,一年只有冬天做一双鞋,夏天是穿木拖鞋。所以当时我是赤着脚走到学校的,一路上左脚大拇指盖都被石头碰掀开了,痛的呲牙咧嘴的,但我还是咬着牙,坚持走到学校的。虽然很痛苦,但我还是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下去的。第二天去学校门诊部看病,护士见了很同情,很认真地给我包扎了受伤的脚趾。领导和同学也赞赏我的毅力和精神。

到校后,第二天就开始编队。我们五百多人共编成四个连,每连是三个排,每排四个班。一个排为一个教学班。我们这一期学员分成三个系:桥梁系,铁道建筑系,机械系。我被分配到二连三排九班,是铁道建筑系。我们班的学员,全部是醴陵一中的同学。编队结束后,即开始进行半年的入伍教育和文化补习,主要内容有军事、政治、高中数学和物理,俄语。五十年代学苏联,学校有三位前苏联军事顾问,完全按照正规化现代化的要求,安排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每天早上要出早操,整理内务,早检查,晚点名。早中晚餐去食堂的路上,上下课的路上,都要列队,在齐步走行进中唱歌。每天都在紧张中度过,这对我们这些县城的中学生,极难适应。但军队这个大家庭,很快就训练我们适应了,并把各项要求,变成了自觉的行动。

从1953年9月到1954年3月,经过半年的入伍教育和文化补习,思想觉悟、军事素质和文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为正规的专业学习,打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铁道兵作为一个正规的兵种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称号撤消。铁道兵团干部学校,也更名为铁道兵学校。我们作为铁道兵学校的第一期,学员共四个连十二个教学班,于四月一日举行了开学典礼。我们学习的内容,从时间安排:军事和政治各占百分之二十,专业知识占百分之六十。

从1954年4月到1956年8月,除了在校学习外,还进行了野外演习、实习。

1955年夏天到黎(塘)湛(江)铁路实习,主要是铺轨作业,我们分散到连队,和战士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学到了铺轨技术,又锻练了吃苦耐劳的意志。

1956年春天,安排我们到陕西宝鸡铁道兵新兵训练基地实习。我们学员都被分配到各连当“见习排长",新兵训练中有关军事体育和军事战术科目,基本上由我们见习排长实施,老排长作指导。操练时,首先由见习排长讲解并做示范动作,然后指导新兵练习,历时三个月。通过新兵训练实习,收获很大。自己得到了很好的磨练,并在老排长的指导下,学到了怎样在基层连队当好一名指挥员的管理能力。

经过三年的学习,不但学到了铁路建设和抢修的专业知识,并锻造了革命军人的素质和本能,思想政治觉悟,也得到很大提高。

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四师十六团当技术干部,负责铁路建设中的施工技术指导。

二进石家庄学校

1972年底,我第二次来到铁道兵学校,是被抽调来当教员的。由于我在四师十六团工作期间,主管了“邳县中运河特大桥”“京原线大石河特大桥”和“永定河特大桥”的施工,以及“邳县中运河桥梁成品厂”和“京原线永定河桥梁成品厂”的施工和生产,有一定的桥梁施工经验,所以被分配到桥梁教研室当教员。当时培训的学员,是在职的连排长。他们都是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指挥技能的,来学校是通过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深造提高。我主要负责“桥梁施工”教学,根据学员的特点,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式教育,由教员首先提出本课目的学习要点和问题,让学员们讨论。然后结合有关图表或模型,形象性归纳总结讲解。除了课堂教学,还到施工工地进行现场教学。

这样的教学,持续到1976年4月。通过这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使我在桥梁施工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比较系统深刻的理解。讲课就需要备课,备课就要查阅大量的专业书籍杂志和各铁路线的有关施工技术总结资料,还对过去的施工和生产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这样的教学过程,使自己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益匪浅!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于1976年4月调离了石家庄学校。

三进石家庄学校

1978年3月,我又第三次进入了军校。此时的军校,已经改称“铁道兵工程学院”。而这次,我是参加在职技术干部进修班来进修。从1978年3月到1979年7月,学习了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墩台与基础的检算与设计等十多门课程。通过这一年多的进修学习,使我在桥梁和铁道建筑工程方面,不仅有施工经验,而且又有了设计和检算的理论基础知识。

三次进入军校,身份不同,目的不同,收获不同。但都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重访军校

1987年10月,我再一次来到母校。此时军校已经随着铁道兵的撤销而变成地方院校,改称为“石家庄铁道学院”。这次来既不是学习,也不是工作,而是看望老同学、老战友。当年原铁道兵学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的同学,第二次来校在桥梁教研室一起工作的战友,第三次来校进修深造班中留校的战友。此时的校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添了一些教学楼和生活设施的完善,绿树成荫,鲜花璀璨,学习氛围浓郁,学生年轻朝气,师资雄厚,令人高兴赞叹!

我更眷恋当年的老房子、老设施,特意去走了走,看了看。久别重逢,回忆往日一起学习和工作的情景,倍感亲切温暖。这所学校为铁道兵以及后继者中国铁建,培养了大批各类专业的技术人才,为铁道兵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着35年光辉历程的铁道兵,虽然消失了,但铁道兵的精神永存!我们老铁道兵们时刻都充满着无限的怀念,那不朽的军魂,不舍的情结,那份情那份爱,永远留存在老兵们的心中!

如今的“石家庄铁道学院”,更是名声在外,随着中国铁建成为国家铁路建设的主力军,学院的历史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祝愿母校发展更加壮大辉煌!

2020.1.写于北京

校对  郭建英

责任编辑:白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