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心相 | 印开混沌—我最初的篆刻学习记忆


《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人不爱倕之手,而爱己之指;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己之钩。』倕,传说中尧帝时的能工巧匠;汉江之珠,传为古时产于长江、汉江的夜明珠。钩,一般指为玉钩,疑为古人系结衣服的带钩。《淮南子》之说有嘲讽批评的意味,却也揭示了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和生活态度。毕竟,『倕之手』『汉江之珠』都属于『别人』的本事或生命结晶,远不如『己之指』『己之钩』更为直接、亲切。
之所以想追忆自己最初的学习经历,也缘于有『爱己之钩』的通病,竟然保存着五十多年前的涂鸦痕迹,使得思路能循迹而上,检索着『癖于斯』的蹒跚历程。当然,想仅仅依靠一些印蜕及简略的文字、数字等复原过往的所有场景自属不能,但对一个一直行走在这条路上的古稀之人而言,也算是一份慰藉吧。
    一九六五年(乙巳 · 十六岁)    

这算是我最早的一册『印集』了。所谓『印集』不过是薄薄的一个纸折子,每一页剪贴有一二方印蜕,总共25方。折子第一页有『萌芽』两个篆书毛笔字,『萌』字凑合着能看,『芽』字的『牙』部依楷书方折,杜撰地不合篆法。

折子前面有『序』,是1967年3月10日整理、剪贴完后写的。百十来个字,记述最初学印的过程和当年简单的一些情况。六十岁(2009)编写『风过耳堂事辑』时,曾将对篆刻的兴趣定在1963年,而『序』说『对于治印的所好,是在初中三年级时(1964年底,1965年初)。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后来到六五年暑假才发展成为爱好。』

记忆里,大约是初中二年级时,有一阵在男同学中流行刻章子的游戏,印材不过是滑石、粉笔、橡皮等。也有用破砚石或残瓦片磨平了刻着玩的,一阵风过去,便又换了别的玩法。不久,我在家中发现了一本孔云白编著的民国印本《篆刻入门》及旧石章、刻刀等,又在同学梁锦奎的家中见到其舅舅闫福善及同学柳玉昌、蒋忠胜几人的印作,再次激发了刻印的兴趣。当时,国家刚刚熬过艰辛的『困难时期』,文化艺术似有复苏的迹象,不仅地方报刊上时有篆刻作品发表,连《人民日报》也在副刊上整版刊载了有郭沫若题签的书法篆刻作品。所有这些,大概就是我走上篆刻之路的诱因吧。
1965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节点,那一年初中毕业。记得是在春夏交替之际,自己不顾家长的反对,参加了西安美术学院附中的美术专业预考,并得到了专业预备录取的通知。后来,又经过体验、政审及文化课统考的过程,最终落选美术附中,录取于西安市第二职业学校(后改名为西安市机械印刷工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班(中专学制)。

那一年夏天没有作业,整个暑假大约也就三件事,一是已记不起内容的野玩;二是等待学校录取;再就瞎写乱刻。不过『萌芽』折子里的25方印里似乎看不出暑假刻印的痕迹,绝大部分应是九月入学工艺美术班后刻的。25方里有闲文印19方,姓名印6方。闲文印有『学而致用』『山水精神』『习作』『主人翁』『百花齐放』,还有毛主席的诗词句子『苍山似海』『江山如此多娇』『东方欲晓』『霜晨月』等。还有『向阳花』『六十年代』『一代风流』等。不难嗅出一些时代气息。姓名印多为同学所刻(其中一位已作古多年),其中『访公』印倒是可以说说。

『访公』为书画家叶访樵先生,时在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国画,当时我并不认识叶老,仅闻其名而已。班上有同学在叶老师门下学习,这方印应是同学嘱刻的,至于是否呈于叶老就不得而知了。多年以后,我有幸拜访于叶老家中,刻印的事早就忘了,所以也没有请问于先生。叶老河南籍,极和善,工花鸟,尤以金鱼享誉画坛,其又擅书法,素喜汉隶,诠释张迁碑拙朴的精神颇具个性。

从篆刻艺术的角度来看,『萌芽』折子里的印章自然乏善可陈,不过,印章的大模样还有,且能看出对齐白石印风的偏好与效仿。『序』中说『从六五年暑(假)到六六年初大约刻印五十方左右,除这里收集,其余已多找不到了。』『序』是毛笔写的,不能看。

    一九六六年(丙午 · 十七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一切事物都难免烙上『文化大革命』的印记。是年,留有名为『代代红』的小集子,共存印蜕21种,全年刻印多少则不得而知。印集制作倒是比先年讲究,丝线装订,磁青纸封皮,签条则是1977年依旧名重写的。印集内页用较厚的印刷纸,印框仿拱板作双线暗影,是一张张用尖竹笔划成的,钤在宣纸上的印蜕则浮贴在框内。

集子存有闲文印14方,基本上都是『革命』内容:『代代红』『永不变色』『放眼天下』『延安作风』等。『齐大』『白石』两方是临白石老人的,『学到老』则源自白石翁的『学工农』一印。另有自用姓名印两方、肖形虎一方。纪年印『一九六六』钤在扉页上。

印的质量与先前相比没有多少区别,虽然大多循着汉印的样式,有着白石老人的影子,却不免肤浅,甚至怪诞,篆法也屡见错误。其中有两方大致可看,『白浪滔天』以方取形,『百草园』则中规中矩,更近汉印范式。那时对鲁迅作品已学过、读过一些,很敬仰其『硬骨头』精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太长,没有能力入印,便刻了『百草园』三个字。若干年之后,以鲁迅为主题的创作便多了许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西安没有一家专门经营印石或篆刻工具的店面,只能在个别文具店见到简单的几种青田石出售。其规格大致有两种,一种为1.3公分见方,高约6公分;另一种1.8公分见方,高约7、8公分,都是常用以刻名章的规格。记得小的一方售价五分或八分,大点的一角二,石质都是杂色的青田石,虽然外观不佳,石质倒还均匀细腻。每次买两三方,回来还要用钢锯条分作几段,以图利用多刻。所以,集子里的都是这种尺寸的小印。
当时,我们是半工半读学制,所谓『工』,是在挂钩的西安人民搪瓷厂车间一线参加劳动。这种情况从1965年10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966年年中。其后,『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工厂也因『革命』停了产,而我们在秋天开始了『大串联』,静心刻印的时间并不多,数量也就远少于先一年了。

(0)

相关推荐

  • 白石老人最好的篆刻,都在这!

    来源:海棠花馆 齐白石最好的篆刻(至少是之一),大概都在这里!以飨读者. 寒翠堂 米齋 劍鳴珍藏書畫 軍餘書畫 劍鳴 周作人 劉復 吳子亭 喬寶書印 喬映璜印 周劍新印 梅庵 周極甫印 維幹 竹銘 清 ...

  • 赵熊:印开混沌,我最初的篆刻学习记忆

    <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人不爱倕之手,而爱己之指: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己之钩.』倕,传说中尧帝时的能工巧匠:汉江之珠,传为古时产于长江.汉江的夜明珠.钩,一般指为玉钩,疑为古人系结衣服的 ...

  • 传统盲派技法:时柱透印开店面或经营公司

    时干透印,组合的好 多是家中开店 或开公司的人 下面是一位公司老板,当过兵,退伍后在一家国资股分公司上过班. 后来自己开了公司,年入百万; 钱虽不多,但在当下年轻人来说也是不错了 乾 壬 甲 癸 辛 ...

  • 心心相“印”:印里的中国文化

    印章在我国出现于殷商时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凭信法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工商往来,无不以印章取信.及至今日,印章在我国以及全世界仍有着广泛应用.除了实用功能 ...

  • 石开的考题:十二生肖篆刻组印丨回顾

    书法馆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公众号 一篇回顾文,现在很少看到石开老师的新篆刻作品. 石开:回顾精美的整个一轮的生肖邮票自有-种雅趣,我由此生发刻-套生肖印的想法,计划用12年时间,用 ...

  • 方寸之间 “印”证时代 《新时代 新西藏》主题篆刻创作谈

    文/崔晓晓 崔晓晓在创作 据史料记载,中国印章从战国古玺印开始,至今有24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产生不同风格样式印风.据藏文文史书籍记载,西藏印章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开始使用. ...

  • 中国诗歌报:铁匠说《诗,是一个眼神》,让人大开混沌之眼(二)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关注中国诗歌报]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中国诗歌报★中国诗歌 ...

  • 方寸之印

    远古先民在石制或陶制的印面上雕刻花纹,先在湿润的泥坯上钤盖出印迹,然后烧制成陶器,这便是中国印章最初的应用形式.现存最早的铜制印章产生于商代,镌刻图案或族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印章成为凭 ...

  • ​​方晴君(台湾):是心心相“印”?还是心心相“硬”?(题图照片/方晴君)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慧剑开混沌,匠手裂鸿蒙

    ​执慧剑凿开混沌, 施匠手擘裂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