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相对论”——我们该有怎样的时空尺度?
人类生存于宇宙间,而时间和空间则是宇宙与生俱来的特质。《淮南子》上说“十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空间为宇,时间为宙”。而人们所依存的“世界”,究其本意,“世”为时间,“界”为空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宇宙之间除了时间和空间外,别无他物。
对于生活在宇宙之间、世界之上的人类来说,其所有的思维、认知活动都不可能离开时间和空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时间和空间是我们进行思考的模式”。时间和空间又是有其尺度的,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时空尺度来认识和衡量这个世界呢?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用什么样的时空尺度来衡量和判断事物直接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结果。对于同一件事情,如果用不同的时空尺度去衡量和判断,人们得到的结论可能会完全不同。
先说时间尺度。用一个小的时间尺度来衡量是对的事情,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来衡量时可能就是错的了,反之亦然。比如当某人需要金钱时,如果用很短的时间尺度如一天来衡量,他可能会去抢劫,因为一天的时间内他可能不会落网,但如果用较长的时间尺度如一年来衡量,落网的可能性就太大,抢劫就不可为了。再比如说对于短期来说,受教育是纯要付出时间和金钱的事情,但从长计议则是终身受益的好事。投资也是这样,眼前的付出,则期待在将来会成为收获。寓言《塞翁失马》里,从失马(祸)-- 失马带马回(福) -- 其子骑马摔坏腿(祸) --战争中同村壮丁皆阵亡而其子因腿疾保住性命(福),整个过程用不同的时间尺度来衡量时结果大相径庭。人们在衡量和判断事物时所用的时间尺度愈大,对事物的判断结果就会愈接近于真实。
再说空间尺度。对小局部有利的事,对更大的局部来说却可能不利,反之亦然。比如对于嘴来说,多吃甘美食物可以大饱口福,可对于身体来说,过量饮食却可能致病、致命。对于某个人来说我行我素、不管他人感受的极端个人主义固然很痛快,可是对社会来说则可能是祸害了。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家庭可能自己感觉不错,可是却可能会因妨碍影响了邻居街坊而招致众怒。再往大了说,某些国家以“国家利益”的旗号对别国大打出手、以强凌弱,却危害了世界的正义、和平与安定,从而反过来会损害自己国家的长远利益。人们在衡量和判断事物时所用的空间尺度愈大,对事物的判断结果就会愈接近于真实。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时空尺度。如法律的时间尺度是追溯期;利益则有眼前利益、近利、远利之分,而远到极处则又不言“利”了;而某些人类所共同推崇的美德,如“忠”、“孝”、“仁”、“义”等,放之四海而皆准,故其时空尺度往往很大。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角色也会影响人的时空尺度。
人的境界高下之分主要就在于其时空尺度的大小:境界愈高的人,其时空尺度也就愈大。古人评价一个人,先看“器识”,“器”就是器量和胸襟,也就是空间尺度;“识”就是远见,也就是时间尺度。愚以为,一个人的时间尺度至少应该是一生或更长,空间尺度至少应该是自己的社会活动范围。
其实人们常常会在不自觉中运用较大的时空尺度来衡量和判断事物,比如说受教育、投资、健身、环境保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再比如在贬人时常常会用诸如“鼠目寸光”、“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等词语,褒扬人时则会用“目光远大”、“心胸开阔”、“远见卓识”等词语。再比如,谈及英雄,人们并不是完全以战功和成败来论,而是推崇像“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和“精忠报国”的岳武穆这样的英雄,虽然他们从某种意义来讲是失败的将军,但由于他们的价值标准是大时空尺度的“忠”和“义”,故而能够“忠义千秋”。而战功和成败背后往往是小集团的眼前利益,放大到更大的集团和时间来衡量时,却不见得会得到认同。人不是常说“吃亏是福”吗?这无非是说眼前之吃亏却可能是来日之福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说的就是当时间尺度足够大时,善恶必报。
如果人们都能自觉地采用大的时空尺度来衡量和判断事物,这个社会自然会成为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为人者,自然会诚实、正直、豁达,因为谎言只能在某时某地骗过某人,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所有地点骗过所有人;为官者,自然会执政为民,而不会贪赃枉法、以权谋私,也不会将目光局限于三、五年的任期,从而少些形象工程、政绩项目;为商者,自然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而坑蒙拐骗、制假造假,多些百年老店,少些急功近利的企业;为医者,自然不会收取回扣、红包、乱开大处方;为学者,自然不惟上、不媚俗、不傍款,仗义执言,成为社会良心……
如果这样,人们自然会自觉遵从那些大时空尺度的道德规范,如“忠”、“孝”、“仁”、“义”等,而不轻言眼前利益。退一万步来讲,即使言利,也会“求名要求万世名,谋利要谋天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