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

导读:柯雪帆,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对仲景的药物剂量作考证,提出独到的换算律等。

我们认为,由史料、实物核算出的数据,还得要接受医药科学实践的验证。那么,1两=15.625g,1升=200ml这个数据是否符合医药科学的实际情况呢?试具体分析如下:

1、药与水的比例是适当的。我们按上述数据配了一剂桂枝汤,用1400ml(东汉时的7升)水煎药,煎取600ml(东汉时的3升),药与水的比例基本合适。苏敬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若用古(大)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意思是说,如果把张仲景的药量增加一倍,水就太少了。如果张仲景的1两折合为3g,那么水就太多了。

2、一个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例是适当的。仍以桂枝汤为例:桂枝汤中大枣用12枚,经实测约重30g(汉代与现代大枣的重量估计没有多大差别),桂枝3两和46.875g,桂略大于枣,这是适当的。如将桂枝3两合为9g,则枣大于桂三倍余,未免喧宾夺主。

3、某些药物的一天用量比目前常用量大3~4倍。可是,这些药物的一次服用量却与目前常用量近似或略高。如桂枝汤中的桂枝,麻黄汤中的麻黄均用46.8g,比目前常用量大好几倍,但是这些方剂按张仲景原意只煎一次,将药汁分三次服。上述桂枝与麻黄的一次服用量为15.6g,与目前常用量所煎的桂枝中的含量近似或略高。

4、一张方剂中所有药品的总量与目前常用量近似。因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中药味较少,如桂枝汤为5味药,按1两=15.6g算,总重量约为201g。桂枝二越婢一汤为7味药,总重量约为89g。而现在一般处方的药物约10~15味,每味药用量约10~12g,则总重量为100~180g,二者相近。

5、《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些药物的用量比目前常用量大10倍左右,如炙甘草汤中的生地黄用1斤(250g),小柴胡汤中的柴胡用半斤(125g),而恰恰是这些药物近年来的药理实践和临床实践均证明,用大剂量时有明显疗效。近年来中药临床用量有逐渐增大之势,使用大剂量药物取得疗效的报道屡见不鲜,如治疗美尼尔综合征泽泻用至60g,白术用至30g而取得满意疗效(《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11期),按《金匮要略》泽泻汤方中,泽泻用5两,合78g,白术用2两,合31.2g,古今用量基本相符。治疗咳嗽细辛用至12~15g而取得满意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4期)。治疗早搏,生地用至210g而取得显著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5期)。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药物剂量问题应按1斤250g,1两15.625g(或缩减为15.6g),1升=200ml计算。这个数据,从中医学中药学的角度上看,略大于目前常用量而又符合目前的发展趋势。从度量衡史的角度上来看,也是正确可靠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36—3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