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姓氏起源:你是上古先贤谁的子孙?快来寻找祖先(八)

卷之八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是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先祖伏羲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计氏图腾释义

释义】计,本义是总计。引申有计划、筹计、计祘等义。

起源】计姓主要源自:姒姓、己姓、姬姓

1、源于姒姓,出自大禹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夏、商时期,有一个非常古老的计国(今山东胶县),传说是大禹后人的历朝历代之封国。在周文王姬昌按姜子牙之谋有计划地削弱殷商王朝势力的过程中,商王朝的各诸侯国逐渐被周族吞灭,计国也在其中。

计国灭亡后,大禹的后人就以原封国名命氏以资纪念,遂成计氏,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己姓,出自少昊金天氏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为笼络前朝历代遗民,特敕封少昊之己姓后裔于青州之莒地,建起莒国。莒国之境大体北邻东武(山东诸城),西至蒙阴(山东蒙阴),南邻阳都(山东沂南),东临北海。国都建于计斤(山东胶县),即《左传》中所说的“介根”。在春秋时期,莒国迁都于莒(山东莒县),曾一度是在齐国、鲁国之外山东半岛上的一个强国,与山东半岛上的向国、杞国、渠丘国、齐国、鄫国、鲁国、邾国等诸侯国之间一直不停地发生争战,直到周考王姬嵬十年(楚简王熊中元年,公元前431年),莒国最终被楚简王亲率楚军所灭。

后来,在莒国王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建都之地名为姓氏者,称计氏,世代相传。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越国谋士辛研,属于以先祖别号为氏。辛研,字文子,即辛文子,后名计研,他是春秋晚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传说其先祖为晋国的一个出亡公子,因权力之争而流亡于宋国,后裔又从宋国迁往吴、越之地,其中的辛文子迁隐在越国。辛文子起先不事王侯,潜心于学,学问广博,尤其精于计算。后辛文子出任了越国大夫,曾向越王勾践提出“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十项经济政策,劝勾践修武练卒,防患于未然。由于他善于计算运筹,后人尊称其为“计然、计研”。据说:计然是老子的弟子,精熟道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七种实用谋略,史称“计然七策”。

在计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尊号为姓氏者,称计氏,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计然(战国时期越国大夫)

始 祖 地:浙江杭州、山东胶州

郡望堂号:京兆、齐郡;晋鉴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10位/约22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13位

伏氏图腾释义

释义】伏,“伺人也”。即守候之人。“伏”的甲骨文如一个人屈着身子在等候。金文则在人旁卧着一条狗,更加形象的表达了“伏”的本义。

起源】伏姓主要源自:风姓

1、源于风姓,出自上古包羲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的字为氏。传说,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始繁衍人类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伏羲女娲义兄妹。清朝初期学者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记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察后,才得到这些苗族的传说。按苗族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义兄妹,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仅存他们二人,他们为了延续人类,便结为夫妇。

在伏羲氏的苗裔后代中,有的用先祖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氏。伏氏同时也是宓氏,古代“伏”、“宓”两姓通用。

得姓始祖:伏羲

始 祖 地:河南淮阳

郡望堂号:济南、太原、高阳;藏授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28位/约2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14位

成氏图腾释义

释义】成,本义是完成、实现。由戊和丁组成,戊为中宫,万物皆成于中。所以成引申有成就、成功、成为等义。
起源】成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芈姓、子姓

1、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姬姓氏族以郕地之名为姓氏的,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几乎同时的分支,在姓氏形成上独一无二:

⑴.起源于今山东宁阳。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与《辞源》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周文王第七子叔武于郕(今山东宁阳),叔武在郕建立了郕国。

文公三传至僖公。齐僖公先后与郑庄公及鲁隐公结盟,得到两国帮助,在其后十数年间齐僖公先后主持与多国会盟,平定宋、卫与郑三国之间的斗争。齐国与盟国郑、鲁以宋殇公不向周天子朝觐而讨伐宋国、以郕国不听从周天子之命令不而讨伐郕国、平定许国逼使许庄公出走,立其弟许桓公为国君、平定宋国华督之乱。前706年,齐僖公又在郑国公子忽帮助下打败狄戎,但是因赠送礼物给各盟国时,鲁、郑交恶,于前702年,齐国在郑国要求下联郑伐鲁。前699年,又应宋国要求,联合宋、卫、燕三国讨伐郑国,齐国遂形成一个小霸之局面。到了僖公之子襄公在位时,国力更强。在前690年,降服纪国。前686年,齐国又与鲁国讨伐郕国,郕国国君看到鲁国同姓相残,竟联合外姓讨伐自家人,一气之下,遂使郕国降齐。被齐襄公姜诸儿厚礼受降,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后有的去邑为成氏,史称成氏正宗。

⑵.起源于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几乎在与叔武封地的同时,周武王又将另一个王族季戴,也分封在另一个郕邑(今河南范县濮城)。季戴也在自己的郕邑建立了郕国。季戴郕国没有叔武的郕国命运好,早在叔武的郕国灭亡三十二年前的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这个郕国即被卫宣公姬晋所灭,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其中就有人去邑为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君主若敖之子成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千家姓查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个儿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国大夫。

在熊成虎的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成公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宋微子之后有成氏。”春秋时期,宋国著名的“愚仁”君主宋襄公子兹父有个儿子,名王臣,史称公子王臣。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宋襄公逝世,公子王臣继位,是为宋成公。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芈頵(熊恽)派令尹子玉率楚军讨伐宋国,宋军抵挡不住,宋成公紧急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姬重耳并没有直接与楚军冲突,而是以大军远攻当时楚国的盟友曹国、卫国,令尹子玉连忙从宋国撤兵去援救曹、卫两国,宋围遂解。宋成公在位十七年,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20年)逝世。继位的宋昭公子杵臼给父亲上的谥号为“成”。

在宋成公的庶支子孙中,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春秋时期,晋国“三郤”之一的大夫郤犨的食邑于苦地(今山西解县、安邑之间),号称苦成子、苦成叔、苦成叔子。

在郤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称苦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成氏、苦氏。

成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武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郕叔武、季戴
始 祖 地:山东宁阳、河南范县
郡望堂号:上谷、东郡、弘农;永敬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49位/约12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15位

戴氏图腾释义

释义】戴的本义“是加于物上”,即插花在头上,穿衣在身上,把帽子套在头上,都算“戴”。

起源】戴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1、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长子子司空(宋武公)继位,宋戴公的其余诸子以其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

另,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2、春秋时期诸侯国戴国。《历代州域形式》记载:戴今河南睢州考城县故城(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北一带),即古戴国,为子姓国。隐十年,郑取戴。(宋)《舆地广记》记载:畿考城县本子姓戴国,春秋宋人蔡人伐戴,是也。秦谓之谷县,楚汉兵起,邑多遇灾,因名甾县。 汉属梁国。后汉属陈留郡,章帝东廵诏改曰考城,取越乃光烈考武王之义也。 后魏曰考阳置北梁郡。北齐并废之以为成安县。 隋开皇十八年复改曰考城属梁郡。唐属曹州。梁开平元年属开封府。宋朝崇宁四年来属。

考古工作者发现在古戴国封地(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北一带)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叔庆父之妻为姬姓之记载,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习俗;《春秋释地韵编》和《中国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称戴国是子姓国;《通志.氏族略》列戴国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国”;查周所封之五十五个同姓国中也没有戴国。《 路史.国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后;因而戴国更可能是子姓诸侯国。更有一种未证实的说法为戴国首任受封国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纣王的堂兄弟,周朝灭商后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为诸侯。

  1. 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得姓始祖:戴撝(宋戴公)

始 祖 地:河南商丘、民权

郡望堂号:谯郡、广陵、清河;独步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94位/约45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16位

谈氏图腾释义

释义】谈,“交谈也”。即说话,谈论。“谈”同“郯”。

起源】谈姓主要源自:姬姓、已姓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谈、谭、席,晋大夫籍谈之后”。“籍”,本义是指国政典籍、文献、史册等。籍氏,就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个诸侯国皆有派驻该类官吏,如同现今的中央档案馆馆长以及各省派员,时称“董督”,即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籍镶在西楚霸王属下为大将,他为了避项籍(字羽,史书多称项羽)的名讳,便改姓为席氏,其后传下席姓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讳以先祖籍谈之名改姓谈氏、以及谐音字谭氏者。后来项羽战败自杀于乌江,籍氏族人不用改姓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恢复了族姓籍氏,但有很多人依然敬重西楚霸王,仍沿袭了谈氏、谭氏、席氏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谈氏正确读音作yuán(ㄩㄢˊ),今音读作tán(ㄊㄢˊ)亦可。

2、源于已姓,出自周武王给古帝少昊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被封于炎地(今山东临沭郯城),称炎国。少昊,远古帝王,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炎”,古字通“谈”,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偏旁,从而炎国演化为谈国,亦称郯国,国君称谈子,亦称郯子,子爵,周武王将其归附于宋国所辖制,成为宋国的附属国。谈国灭亡后,其贵族子孙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谈氏、或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谈氏正宗。

该支谈氏古音读作yuán(ㄩㄢˊ),春秋时期读作táng(ㄊㄤˊ),今音读作tán(ㄊㄢˊ)。

得姓始祖:谈君(殷帝后裔)

始 祖 地:河南商丘、山东郯城

郡望堂号:梁国、广平、弘农;志吴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17位/约53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17位

宋氏图腾释义

释义】宋字,建木晷天。宀,代表天穹,木,代表建木,本义是古代的一种房子。在甲骨文中,宋字为以木为梁的居室之形。

起源】宋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

“宋”汉字演变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封微子启于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宋国,封为公爵,尊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

到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

此支来源为宋姓正宗,在宋姓人口中占绝大部分。

  1. 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姬宋,字子公,又称公子宋,为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宋氏。

得姓始祖:微子启

始 祖 地:河南商丘

郡望堂号:京兆、西河;玉德堂、京兆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4位/约932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18位

茅氏图腾释义

释义】茅,“草也”。茅即“茅草”。为多年生草本。禾本科。

起源】茅姓主要源自:姬姓、妫姓

1、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公第五子茅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朝时期,周公旦的第五子茅叔被周成王封于茅邑(中国山东济宁金乡与江苏丰县之间),建立了茅国,是一个古老的姬姓小国家,子爵。周简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卫国君主卫殇公因卫国执政大夫孙林父叛逃至晋国,曾经联合茅国,与晋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战争。到了春秋末期,邾穆公改邾娄国号为邹,史称邹国。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鲁国攻伐邹国,邾隐公打不过鲁国,被迫进贡赔礼。在恼羞成怒之下,随后即攻灭了紧邻的茅国泄气,以挽回面子。这样一来,有四百六十五年左右历史的茅国消亡了。茅国被邹国吞灭后,茅国公族子孙以及国民就以国名为姓氏,称茅地氏、茅成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茅氏、茆氏、菅氏。

注:春秋战国时期,“茅”、“茆”、“菅”三字义通,都是指茎杆中空的禾本科植物,可互用。另外,在史籍《路史》、《姓氏大观》中记载有:“商后有不茅氏,后有茅姓。”被史学家认为这是错误的,子姓商族后裔有不第氏,或称不荑氏、不夷氏,但没有不茅氏。被史学家认为概因笔误所致。

2、源于姬姓,但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先茅,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先茅,是先轸的弟弟。而先轸是晋文公执政时期的重臣,是晋国的军事统帅,为晋国立下许多功勋,其家族因此飞黄腾达,先茅也被晋文公任为大夫,赐封地在“先茅之县”(中国山西平陆茅津渡)。到了(公元前627年)农历3月,晋国与白翟(白狄)在箕地(中国山西榆社)争战,元帅先轸、先茅及其儿子一同战死。大夫胥臣推荐郤缺为晋军主帅。当年农历8月,郤缺再率晋军攻灭了翟国,并俘虏了白翟的首领。晋襄公任命先轸的儿子先且居为中军主将,以告慰先轸。但因大夫先茅全家战死,没有后裔了,便将先茅原来的封地赏赐给了胥臣,以奖励他举荐郤缺的功劳。

胥臣非常敬重先茅及其子,将自己的新封地改称为茅城,建茅亭追念其功,并令先茅的故旧家臣皆改姓为茅氏,世代相传。

3、源于姬姓,但出自春秋时期邾国大夫茅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茅夷,全称为茅夷鸿,为春秋晚期邾国大夫。。子孙何至以茅夷为氏。”周敬王姬丐三十二年(吴王夫差八年,公元前488年),鲁国军队强行攻入邾国,大肆掠夺后,将邾国君主邾子益(曹益)也虏回鲁国。当年农历7月,邾国派大夫茅夷鸿携带束帛求见当时春秋霸主吴王,上奏道:“鲁国攻邾,邾子益为鲁师所擒,献于毫社,囚于负瑕,邾国都城遭鲁师肆虐。茅氏拜请吴王顾念吴邾结盟之情,出兵相救。”

茅夷鸿有大功于邾国,晋升上大夫。茅夷鸿的后代孙子名叫何至,他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茅氏,由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

4、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大夫茅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茅焦,妫姓,是战国末期的齐国人。因为学识渊博,而且胆识超人,茅焦被秦王政聘请为客卿。茅焦在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为“中华第一皇帝”的秦始皇保留了一个好名声。

在茅焦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茅氏、焦氏,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姬茅叔、先茅、茅夷鸿、茅焦

始 祖 地:山东金乡

郡望堂号:东海、陈留、晋陵;开明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45位/约42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19位

庞氏图腾释义

释义】庞是由“广”和“龙”组成的会意字。庞,高屋,从“广”,“龙”作声韵。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广是屋,而有一对刺,本义是依山崖建造的高楼大厦。

起源】庞姓主要源自: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是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姓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千家姓查源》等的记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毕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文王在吞并了商朝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毕公高是周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他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毕公高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毕公高主要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周武王驾崩后,毕公高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公、召公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毕公高赐封其支庶之子于庞乡,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庞氏正宗。庞氏族人大多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毕公高

始 祖 地:庞乡(河南南阳)

郡望堂号:南安、 南阳、始平;高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10位/约24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20位

熊氏图腾释义

释义】熊,一种野兽。

起源】熊姓主要源自:芈姓

1、源于芈姓,出自商朝末期鬻熊及其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等的记载,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赐为芈姓。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在其后裔子孙中,到商朝末期有个叫鬻熊的人,字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受官火正,后世称其为鬻熊。其子后来事于周文王,早卒。曾孙熊绎便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老师。去世早。’”但在《鬻子》一书中,鬻熊自己却说:“九十岁才觐文王,后有武王。及成王询封康叔于卫之事。”如此算起来,鬻熊的年龄应该超过了一百二十岁,堪称寿星。楚国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到秦王赢政二十三(楚王熊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国人多以熊为姓,以念亡国,并尊奉鬻熊为得姓始祖。

2、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的部落姓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生在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黄帝的后代中便有人以地名为姓,称熊氏。熊氏是中国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3、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苗族仡熊氏,在战国中期受楚文化影响颇深,当时即有改汉姓为熊氏者。到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时,已基本改为汉姓熊氏了。

4、源于普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普米族熊氏,源出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普米族的先民是由氏羌后裔的四个部落联盟而构成的,普米族民间有句古语“拍米冉贡组”,意为普米族是由四座山上的四个血缘集团联合而成的。据宁蒗县永宁普米族传说,普米族最早的四个根是“布”(四个血统或四个氏族部落),其名称分别是:冉祖(绵羊)、拔佳(锅)、尚(熊)、搓皮(马)。冉祖和搓皮等主要分布在木里,拔佳、尚主要分布在盐源、宁蒗一带。又据传说,联合为普米族四个部落的名称是“萨雅崩巴供”、“布米虽母供”、“俄业里戛供”、“总散不安贡”。与以上四个部落相对应的本民族氏族名称分别是:“格母”、“本牙”、“穹·空尼”、“嘎甲拉玛”。普米族原来没有汉姓,在明朝洪武年间,大明王朝接管普米族聚居的川西南地区、滇西北一带地区后不久,这一带地区发生了叛乱。为了加强对这带地区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调集军队,用了六年时间平定叛乱,之后对普米族各氏族进行详细的户籍登记,因此,普米族便有了汉姓。其中的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即“布米虽母供”、或称“尚”,一律改称汉姓熊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鬻熊

始 祖 地:河南新郑

郡望堂号:江陵、南昌、秭归;射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69位/约46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21位

纪氏图腾释义

释义】纪的本义是为使丝缕互相区别不致混杂的“界线”。纪之初文是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纪字就是“己”,就像一根弯曲的絲绪。

起源】纪姓主要源自:姜姓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西周初年,为了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今山东寿光),他建立了纪国。纪国,是神农氏直系后代的直系封国,后来因为腐败而衰败。纪国始祖曾在一金壶中留下治国妙计,但历任国君都未能开封过,因此被齐国灭后,“齐主叹之。”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在今山东寿光,国家一共存在了五百年(公元前1046~前523年),其中公元前1046~前691年是独立国家,公元前691~前523年则是齐国的附庸国。纪国被齐国灭亡后,纪侯仍然作为一城之主并作为齐国的附庸国而又存在了一百六十七年,历十代“君主”。

亡国后的纪国王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至今。不过,与其他诸侯国被灭后国民多有采用国名为姓不同,纪国基本上只有王族的人继承了国姓纪氏

得姓始祖:纪侗、纪后

始 祖 地:山东寿光、河南淮阳

郡望堂号:天水、高阳;平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42位/约14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22位

舒氏图腾释义

释义】舒的本义是伸展,延伸。形声字,其引申有舒缓之义。舒也同徐。可以看作徐徐、慢慢。金文的舒字像一个人肩扛一根木头,在土台上建屋子,不但可以徐徐而上,也可防虫蛇及避潮湿,使人感到安全和快意。

起源】舒姓主要源自:姬姓、己姓、任姓

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群舒国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在今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史称“群舒”。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后,在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的封国,皆为子爵小诸侯国。皋陶是传说中的少昊氏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之一,主要活动在奄地一带(今山东曲阜)。虞舜执政时期,皋陶曾担任负责任掌管刑法的士,他以正直著称。大禹继舜为帝后,皋陶亦继续受到重用。群舒诸国起先在周惠王姬阆二十年(公元前657年)被嬴姓的徐国所攻取,后又在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楚国与徐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娄林之战”中,乘机脱离徐国控制而分别复国。周定王姬瑜六年(公元前601年),楚庄王芈旅(熊侣)首灭蓼舒国;周简王姬夷十二年(公元前574年),楚庄王再灭舒庸国;周灵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楚、吴两国交战之际,舒鸠国又被楚康王芈昭(熊居)所灭;其余的群舒诸国在其后也陆续被灭于楚国。

灭国后,群舒诸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氏,称舒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舒氏正宗。舒氏族人大多尊奉皋陶为得姓始祖。

2、《史记·楚世家》

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寿舒,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寿舒,地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店子集镇黄草坡一带,是春秋时期莒国之地,为战略要冲,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例如在史籍《左传·襄二十三年》中记载:“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寿舒,莒地。”也就是记载了周简王姬夷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齐国与莒国之间著名的“蒲侯之战”:齐灵公姜环与莒子相约于明日在寿舒再战。

莒国灭亡并被宿敌齐国吞并后,居于寿舒及其周边一带的国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寿舒氏、蒲侯等,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舒氏、寿氏、蒲氏、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任姓,据《左传》

滕侯、薛侯争长(隐公十一年)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

薛侯曰:“我先封。”

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为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

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不敢与诸任齿---不敢与任姓诸国争论!

诸任-----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得姓始祖:皋陶

始 祖 地:安徽庐江

郡望堂号:京兆、庐江、巨鹿;平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78位/约97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23位

曲氏图腾释义

释义】曲的本义是蚕箔。古人养蚕用的器具,多由竹制成,像筷子或席子,也叫蚕帘。

起源】屈姓主要源自:姬姓、有扈姓、芈姓

1、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后裔狂屈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著名的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传有屈竖。”史书在典籍《国学·子部·道家》中记载:“黄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称号。初居有熊之国,曰有熊帝,不好战争。当神农之八代榆冈始衰,诸侯相侵。以黄帝称中方,故四方僭号,亦各以方色称。佥共谋之,边城日骇。黄帝乃罢台榭之役,省靡丽之财,周戎士,筑营垒。帝问于首阳山。令采首山之金,始铸刀造弩。有于东海流波山得奇兽,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则生风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杀之,以其皮冒之,以为鼓,以击之,声闻五百里。帝令军人吹角为龙鸣,此鼓角之始也。于是又令作蹴踘之戏,以练武士。黄帝云:“日中必熭,操刀必割。”狂屈竖闻之曰:'黄帝知言也。’”狂屈竖,为黄帝属下武将,后在平定蚩尤之乱时立有大功。他十分钦佩黄帝的德政,一直认为“武非决世”,就是单凭武力不能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因此,当黄帝说“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时,他非常赞同这个辨证的道理。

最古早的屈氏,当始于狂屈竖,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ué(ㄑㄩㄝˊ)。

2、源于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屈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屈骜,亦称大廉侯,是夏王朝初期西戎民族有扈氏部落的首领,建有屈骜城。屈骜城在夏王朝初期,被夏王启讨伐所灭。屈骜也是屈氏的最早祖先之一,其后裔子孙时代称屈氏至今。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有个儿子叫熊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熊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并把屈作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后史称为屈瑕,或莫敖瑕。关于屈地所在,一说在今陕西丹江上游的商县附近,二说在今河南浙川县东、湍河以西的邓县与内乡县交界处,三说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北,四说在今安徽淮河中游南岸的怀远县西南,五说在今南漳县西南,即今荆山山脉的龙潭顶。虽屈地之说有五,但按屈瑕的家族世代生活和发展于秭归地区来看,其第二个说法比较“靠谱”。在屈瑕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屈氏正宗。在整个战国时期直至秦朝末期,屈氏、景氏、昭氏皆为楚国公族中最有势力的三个氏族大宗,其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原。

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晋穆候之子)

始 祖 地:山西闻喜

郡望堂号:陕郡 雁门

当今排序/人口:第184位/约8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24位

项氏图腾释义

释义】项,后脖子也。项原本指人的脖子后部,是人体的一部分,引申为项目、子项。

起源】项姓主要源自:姬姓

唐代谱牒姓氏专家林宝著《元和姓纂》,其记载:“《左传》云灭项,《公羊传》曰为齐桓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项橐八岁服孔子,燕下相人,为楚将,子梁,梁兄子籍,号'西楚霸王’,项他、项伯、项襄并籍之族也,汉初并封侯赐姓刘氏。”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大宋重修广韵》,又称《广韵》,其记载:“项,姓。本姬姓国。《公羊》曰'为齐桓公所灭’,子孙因以为氏,项燕为楚将,生梁。梁兄子籍,号'霸王’。宋高宗绍兴三十一(1161)年郑樵所著的《郑通志·氏族略》记载:或言姬姓之国,故城在今陈州项城县东北一里。为齐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项橐八岁,孔子师之。又汉赐姓刘氏,周赐辛氏,望出辽西。南宋王应麟撰《姓氏急就篇》记载:项氏,姬姓国,为齐桓公所灭,子孙以以国为姓。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楚有项燕,世为楚将,封于项,生梁,梁兄子籍、汉有项曼卿、吴项峻、唐有项斯、宋有项世安。

项氏来源很单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之前,项羽就姓项了。

安徽桂溪(今小溪)项氏源流:

项之先,姬姓得封于项国,并于鲁,子孙因以国为姓,此项姓所由始也。东晋(316年-420年)时远祖胜公官越州,成帝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避苏峻乱,奉父俊公由临淮迁睦之寿昌县吴村,旋卜居于青溪县敦福乡之轩翥,此项氏入浙之始也。轩翥俊公以下二十四世,曰:永公者,当唐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黄巢兵乱,宗族沦没无存,惟永公之子四人。兄弟四迁,长曰:遇公,仝子许师迁州城即今严州府,古之睦州也;次曰:泉公,仝子琏公迁歙州,后唐清泰三年丙申(公元936年),琏公之子绍公,却吴越王聘,隐于歙南之桂溪,又名小溪。支派繁衍,人文昌炽,即我桂溪族也;三曰:款公,仝子璇公迁和义乡即渡渎徐坑也,璇公三孙,曰:倪、曰:学,世居和义,其后登进士第者八人。曰:偃,复迁安福乡之宋村,以项氏居此而显著遂名为项村,偃公之元孙世宗公由项村又迁紫盖峰,其后登进士第者五人,即今之紫峰一族也;四曰:瑜公,仝子安公迁张山即密山东也,祖居轩翥在密山之西,东西别于一山,虽迁而不远故土,遂误传为祖居张山且或混称为轩翥张山,盖不知有东西一山之别也。至于今,轩翥之旧庐已无陈迹,即分迁之四派半,有兴衰。我次房泉公一派无论矣;而长房遇公之迁州城者,今访惟南乡离城二十五里,有项姓一村,自述先世来自淳安,然亦莫能自详其支派,则不可考也;四房瑜公之迁张山者,今荒墟一片,久无庐舍村烟矣,据新安名族志云:休宁县之溪阳闵口二族项氏皆由淳安敦福张山迁此,或即瑜公之苗裔未可知也;三房款公之迁渡渎者,今犹有结庐其地而村烟不甚盛也,一支之转迁项村,而紫峰者,则庐厘栉比,族茂人繁,耕读于紫盖之阳,可与我桂溪并峙也。此淳安之宗派,而桂溪开族之根源也,若夫以桂溪言之,自清泰以来,族属繁衍,有十三门焉、有十八派焉。绍公初迁三世单传,至四世则生延庆、延寿、延宁三公,延寿公夭亡;而延庆公生守彰、守荣,居下街是为下族;延宁公生承立,居上街是为上族;此桂溪一族两大支也。下族一支守彰公曾孙念二公,迁桂山即今“桂山派”是也,守荣公生二子,长应周、次德广,“德广公一派”传至十五世绝。应周公五子,曰参、曰浩、曰磬、曰仪、曰文舆,“参公一派”传至十一世谱缺不书失传无考;浩公传至十世日森公,迁白石山即今“白石派”是也;“仪公一派” 传至九世无考;文舆公传至十二世时中公,迁路口至十八世岩德公,转迁丛木至二十五世成沄公,又转迁杭城今称“文舆公派” 是也;磬公二子曰:性之、怀之。“怀之公一派” 传至十九世绝;性之公四子曰:敷、致、牧、敏。“敷公一派” 传至十一世无考;“致公一派” 传至十二世绝;牧公即均安门之祖,今称“均安门”是也;敏公三子曰:大经、大有、大老。“大经公一派” 传至十五世迁安徽霍山;大有公二子曰:正一、得一。“正一公一派” 传至二十二世无考;得一公生一子二孙,长生廷臣,次孙廷佐。廷臣公生二子曰士仁、士朗,“士仁公一派”今支下住常州休宁湖州等处,称“士仁公派”是也;士朗公生二子曰:昭佑、暾佑。昭佑公生佛奴、华童、椿童三公,分上、中、下三门,今称上门、中门、下门是也;暾佑公一派其孙庆生公赘岫田,至二十一世法亮公转迁稠木岭,子孙居本邑稠木岭称“暾佑公派”是也;廷佐公即圣立门门祖,今称“圣立门”是也;大老公生二子,长曰:随,生子文虎无嗣;次曰:晋,生三子曰:友龙、文龙、遇龙;“友龙公一派” 传至十六世无考;文龙公以易经魁多士,因称“易魁门”;遇龙公称“玄门”;而文龙公生四子,长廷玉公,称“盛庆门”;次廷瑞公,称“学堂里”,三廷芝公,传至十九世绝;四廷珪公,生子宽未娶,卒康熙已亥;之后盛庆、学堂支裔合为一门,今仍统称为“易魁门”也。遇龙公也生四子,长廷琇公绝;次廷璋公之曾孙兄弟三人各分门户。宽奴公改称“玄门”为“前门”,耕公称“中门”,籽公称“后门”,是为外三门。三重公出继朱陈毕氏;四廷珍公称“碓公门”,今则合前、中、后和碓公统改为“裕公门”焉。此下族十一门今合为七门十四派,而仅存五派皆延庆公之支也。上族一支承立公生三子曰:德隆、德兴、德晟。“德隆公一派” 传至十世;“德晟公一派”传至十五世绝;德兴公生五子,长曰“二公一派” 传至十世而绝;,三曰“八公一派” 传至十二世亦绝;五曰:珍公,为小溪寺僧即惠珍是也,惟次曰三公与四曰玘公,今裔丁繁衍,一称“上族门”,一称“嘉会门”焉。此上族二门四派,而今惟有两门之人皆延宁公之支也,通上下族两大支凡十三门十八派,惟九门五派云。

注:现九门五派为:

九门:均安门、上门、中门、下门、圣立门、易魁门、裕公门、上族门、嘉会门。

五派:桂山派、古山派、文舆公派、士仁公派、暾佑公派。

得姓始祖:春秋时项国国王季毂

始 祖 地:河南项城

郡望堂号:辽西;圣师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94位/约69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25位

祝氏图腾释义

释义】《说文》:“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为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祝字像一个人跪在神主面前念念有词之状。

起源】祝姓主要源自:祁姓、己姓、任姓、姬姓

有关祝(Zhù)姓出处有四种说法,一说出自祁姓,为尧之裔;一说出自己姓,祝融之后;一说以官职为姓。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1位的姓氏。是非常少见的姓氏之一。

祝(Zhù)姓,源出有:

1、源于祁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尧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西周武王封的一支尧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祝国,黄帝之后。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平原郡故城,在今丰齐县东北二里,宋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为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祝国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为齐国所吞灭,其地成为齐国之邑。祝国子孙们遂以国名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

2、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颛顼之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按史书如《史记》中的记载:“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共工氏作乱,帝喾遣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重黎被诛杀之后,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而在吴回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祝融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为祝氏之主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祝氏正宗。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姬祝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祝聃,亦称姬祝聃,是春秋初期的郑国上大夫,大将军,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有:“郑大夫祝。”传说,祝聃骁勇善战,箭法尤精,在郑庄公姬寤生执政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负责执掌郑国的大旗“蝥弧”,即主力中军。在祝聃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祝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聃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得姓始祖:轩辕(黄帝)、祝融(重黎)

始 祖 地:河南安阳、山东长清

郡望堂号:河南、太原;乐义堂、晋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40位/约14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26位

董氏图腾释义

释义】《说文》:“董,薡董也”。草名,原字为蕫和董,又名蘱,是一种香蒲,属香蒲料植物,是一种制作绳索的草。

起源】董姓主要源自:董姓、姬姓、己姓

1、源于董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3、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董父

始 祖 地:河南临颍、山东定陶

郡望堂号:陇西、济阴;良史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5位/约72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27位

梁氏图腾释义

释义】梁是由水、木建筑营造组成的会意字,表示有水、有木,并在水上架桥之义,在水上办事,在河上架桥,引申有隆起、生成之义。

起源】梁姓主要源自:嬴姓、姬姓

1、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康伯。梁康伯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国名为姓。该支由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氏。到了梁鳣的第45代后裔后唐天平节度官梁惟忠,举族定居于山东东平,这支梁氏家族在宋朝时期成为科甲鼎盛的望族。

2、源于姬姓

①出自东周时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路史》等记载,东周初期,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姬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后被楚国所吞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则居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负责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

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宋朝学者邵思在《姓解》中、以及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旨编撰的《广韵·路国记》中都认为梁氏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所繁衍的又一支梁氏。

②出自战国时期魏国文侯少子毕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记载,“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都位于今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姬诡诸攻灭魏国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于安邑(今山西运城),国号“魏”。战国初期,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惠成王魏罃(魏婴)于周显王姬扁八年(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亦被史家称为战国之“梁国”,魏惠成王又被称为梁惠王。大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到了魏文侯少子魏毕统治的时候,在秦王赢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③出自周宣王牧正的役人梁鸯,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名为姓氏,是为山西梁氏。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由于河东梁氏族人能征善战,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著名的安定乌氏梁氏。

得姓始祖:梁康伯

始 祖 地:陕西韩城

郡望堂号:安定、天水、河南;仪国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2位/约110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28位

“姓氏图腾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虽不能完全当真,但可以从中学得不少知识。

(0)

相关推荐

  • 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我们大多是5位先祖的后人,看看你和哪些姓是一个祖先

    据史记记载,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黄帝炎帝以及伏羲氏时代,我们也习惯性把炎黄二帝称为自己的祖先,但严格来讲,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应该是三位,除炎黄二帝外,还有一位叫蚩尤,只是历史是由胜者书写的, ...

  • 姓氏文化:詹姓

    姓氏渊源 得姓始祖 詹文侯.西周时期,周武王历十世到周宣王,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07年),其支子至弘封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 ...

  • 中华400多姓氏图腾和起源大全,快看您姓氏图腾是怎样的(一)

    #国风大典# 您贵姓?祖上姓氏图腾啥样呢?起源如何?假如有人问你,贵姓何来?起源在哪?你该如何回答?以下就是我国400姓氏图腾以及姓氏起源的相关传说. (卷之一) 赵氏图腾释义 [释义]赵,疾行.超腾 ...

  • 姓氏文化:荀姓

    姓氏渊源 得姓始祖:郇侯 郇侯.姬姓,名葡,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子.西周初期,周文王将其分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国,春秋时期被晋武公所灭.其子孙后代便以国为氏,称郇氏,后来有 ...

  • 最新“百家姓”第一位还是王姓,最后一个是什么姓

    最近,新出炉的按人口数量排名的"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的仍是王姓.不过最火的姓氏却是河南修武县的"耍"姓和陕西咸阳的"第五"姓.这也让人们关注 ...

  • 蔡氏家谱大全!蔡家人速看!(简介 来源 始祖 图腾 族歌)

    中华百家姓之蔡姓 蔡氏简介 蔡姓:一个了不起的姓氏!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蔡姓贤才辈出,功勋卓越,再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和辉煌,至今被世人所称赞,蔡氏遍布全世界,蔡姓是在当今百家姓氏排行第四十四位的大姓,有 ...

  • 姓氏大盘点,总有一个能用上~(下)

    颜:颜姓源出基本有三:一.出自曹姓,曹夷父次子友被封于小邾国后,对曹姓邾国来说已是另一支派,其后裔不得继续以曹为姓,于是友根据当时的周礼所规,以其父邾武公夷父的字"颜"为氏,小邾遂 ...

  • 姓氏文化:祝姓

    姓氏渊源 得姓始祖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即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又称有熊氏,因长居姬水,改姓姬.初为轩辕氏部落首领,在坂泉(在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二为一. ...

  • 探寻中国姓氏的起源,如今的“姓名”是怎么来的?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寻源>张澍 在中国,姓氏是源于家族,是象征血缘关系的文字符号.在大约34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便有关于姓氏的记载.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中 ...

  • 中国姓氏起源:两分钟帮你认祖归宗,看看你是哪位上古大神后裔?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古时候,科技并不发达,人们无法理解大自然的变化,因此将大自然的种种变化都归咎为神灵,商朝的诞生,也跟< ...

  • 姓的起源,您是上古先贤谁的子孙后代吗?你知道吗?

    "姓"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但在秦汉之前,姓氏和姓氏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同姓表示同一母系的血缘关系. 中国最早的姓氏多来自"女",如:江. ...

  • 在汉中南郑疥疙洞遗址 探寻中国人类起源

    陕西南郑疥疙洞遗址(西-东)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在今年刚刚落幕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榜上有名.这是秦岭地区首次发掘出土早期现代人化石以及共生的小 ...

  • 中国姓氏起源与来源都有哪些形式

    中国姓氏起源是很早的,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究其起源,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 ...

  • ​中国姓氏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姓氏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姓氏的起源及发展,中国姓名学专家,谢咏老师谈,姓氏是怎么由来的,中国姓名学之姓氏的起源和发展: 姓名字号是人生的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作为"符号",姓名字号 ...

  • 中国姓氏都有自己的上古大神,你姓什么?来看看自己是哪位大神的后代

    中国人讲究姓氏和名字的传承.从古到今,姓氏文化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与传承.事实上不仅在国内,在国外,大家也都十分的讲究姓氏的传承,虽然许多外国与中国的姓氏文化构成不太一样,但是都会一代一代的流 ...

  • 中国血统尊贵的6大姓氏,都是上古皇族的后裔,有你的姓吗

    现今中国总的姓氏来说大大小小加起来可能上万,最早的时候皆是出自上古八大姓,这八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因为姓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母系氏族时期,所以中国的这些古老的姓氏大多是女字 ...

  • 中国36大姓氏起源及始祖,看看你的姓氏在里面吗?

    中国36大姓氏起源及始祖,看看你的姓氏在里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