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是什么意思?如何鉴赏唐诗《五律.春山夜月》?

若问我近期有什么遗憾的事,那就是错过了陈传兴执导的,讲述叶嘉莹先生诗词人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首映式了。这几天,院线的上演时间,也总和工作时间冲突。看来,是只有等到休息日,才能进影院向叶先生致敬了。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掬水月在手》,[掬(音:jū ),中古音为入声字,屋韵。动词,可解释为两手相合捧物]。句子出自晚唐诗人于良史的五律《春山夜月》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以下,我们结合全诗的创作技法来一起赏读:

起联: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以因果关系的一组复句作起。在这里,“多胜事”是事件的起因,“夜忘归”是事件结果。这样,有起因,有结果,一联就把话说满了。这种开篇的方式并不好驾驭,如果在补述中,没有佳句将因和果作很好的补述,全诗就容易显得头重脚轻,所以初习者要慎用。即使是此律,我也总觉得,作者是先得到颔联的好句,再后补起联的。虽然工整精妙,但稍缺大家那种一气浑成。

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此联的对仗句是广为传诵的佳句。掬、弄两个动词炼得甚为精警,不仅带出了作者,还将人与景融合为一体,表现出清雅逸丽的情趣。

用手捧起清澈的山泉水,天上的月亮倒映在手中的水中;山花馥郁的香气沾满衣裳。

虽然颔联只选取了两个小景,但作者运笔圆润,对仗工整。虚实结合,将逸兴幽情,结成妙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得此联,足可以撑起“多胜事”三字了。

在构章上,以出句的“月”紧承起联的“夜”,以对句的“花”紧承起联的“春”。此一承接方法在创作技法上称为分承法,是一种较为工稳保险的承接方法。我们在读律诗时,经常会遇到。例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首两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用“五岭”承起联的“千山”,用“乌蒙”承起联的“万水”,这也属于分承法。

颈联: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回归主题。因为此律采用了因果复句作起,而颔联只补述了“多胜事”的因,所以颈联还不能作转,仍要紧承起联,对“夜忘归”的果进行补述。

作者非常老到地借用了颔联的余韵:兴致袭来,早已忘记了距离的远近;想回去时,又怜惜起山上的鲜花。

清人纪晓岚认为此对仗句有新意,优于颔联。但就工巧而言,我觉得此联比颔联要弱,但凭此也能撑起“夜忘归”三字了。

律诗在创作上,要求工典雅致,我们在初习时一定要先求稳,此律可作参考。

转结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借钟声作转,将情景由近推远。由于起句已有结果,此联对主题作深化即可。翠微:原是指山腰青翠幽深处,也常代指青山。

夜晚的钟声总是格外响亮。当作者正想归去的时侯,林中传来了钟声,循声南望,远方的楼台在幽深的青山中,若隐若现。

此联非常巧妙地点满了题目的“春山”、“夜”、“月”。

全律以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最为亮眼,其余句子均似借此联展开,但诗人运笔圆润老到,全律工稳雅致,不失为佳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