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香风善圣之清
| 许平
“仁者寿”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的。仁,也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看看古之圣人尧帝、舜帝、老子、孔子,他们个个高寿,无不与“仁”有关。那些有高尚道德的人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他们心地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没有害人坑人的计谋,没有挖空心思的恶意,没有忌贤妒能的忧虑,有的是仁、是爱、是善、是良,是阳光、是正能量,心里始终是泰然自若的。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的状态,就可使“主”明心正,这便是养心的关键所在。
长寿,历来是人们的向往。俗话说:“五福寿为先”(“五福”出自《尚书》,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论语·子罕》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说: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有仁爱的人,不因环境不好而动摇,不患得患失,没有忧烦;真正勇敢的人,坚持正义为人民做好事,没有什么可怕的。
“仁者不忧”说容易,做到难。梁启超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论毅力》)”。年轻人,事业、爱情上受挫折是常有之事;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谁也逃脱不了。上了年纪的人,年老力衰,不顺心的事自然会更多。怎样对待?这既是个人生观问题,也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人的胸襟与智慧的体现。
有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孔子《论语·述而》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仁者)襟怀坦白,无论得意或者失意,都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任何时候都不骄不躁,不怨天尤人。五代时期,那个慈颜常笑的“布袋和尚”(俗称弥勒佛)就是“君子坦荡荡”的典型形象。
小人处世则以自我为中心,以求利为半径,遇到挫折、不顺心,总喜欢从客观找原因,而很少内寻不足、扪心自问。于是,总觉得别人事事设障,自己处处吃亏,故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看世界是灰暗的,看谁都不顺眼,所以在心理上常是苦闷的,用现在通俗的话讲,就是负能量太多。
孔子曾谆谆告戒老年人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个“得”字不外呼追名逐利,人的岁数越大,越应警惕。
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描写了一个当个官的老人,因久病在床,“门前冷落鞍马稀”,便觉得很是失落,可他心中还念念不忘当官时的情形,到了病危的时候,还想过把“官瘾”。于是家人便安排两个仆人充当衙役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片来,一个念道:“某某长官驾到!”另一个说:“老爷身体欠安,挡驾。”这样演习了几遍,这个老夫子才合上了眼睛。试想,如此对失去官位耿耿于怀的人,还能长寿吗?
“仁者”是长寿的。那么怎么样的人不属于“仁者”呢?《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论语》中罕见的重复,可见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反感了。什么是“巧言”?就是吹、拍、盖。什么是“令色”?就是会使脸色作伪。“巧言令色”四字说白了就是虚伪,就是不能够持有平常心。这样的人假言伪行,装腔作势,煞费心机,也就难怪“小人常戚戚”了。
孟子《仁者爱人》一文讲:“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他讲的“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是具有大智慧,具有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唐代韩愈对孔子所说的“仁”作了高度概括:“博爱之谓仁”(《进学解》)仁者,就要有一片爱心,胸怀宽广,淡泊名利,心理平衡。这些都是长寿的根本。
一个真正的“仁者”应该是满怀感恩之心而生活的人。有了这感恩之心,便会善待他人,善待世间万物,有感恩之心的人,风起心不动,云飞任自由;有感恩之心的人,心若秋水,意若莲花,日出日落皆风景,花开花落都珍惜!
“仁者寿”,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