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历何以闰十三月?
何焱林
我国幅员多在北回归线以北,中原全在此一地区。昔人常说夏至太阳当顶,太阳直射头顶,人无影子。对生活于北回归线以北之人而言,夏天人影短一些,不能绝对无影。
古人测定回归年长度,是用圭表在正午时刻测定。两次最长或最短日影重叠时间间隔,就是一回归年长度。中原地带,物体四时日影均偏北,但最短日影与次短日影很难区别,最长日影与次长日影之区别较易观测到。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物体日影达于最长,冬日北方天空云量较少,大气透明度高,故测定冬至日影定一回归年时长。
夏(农)历平年以12个朔望月成岁,与回归年长度不相等,每一夏历平年时长少于一回归年时长10.87512日,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之每一点,如冬至点,在夏历年里,都要下行,或者说增多10.87512日。向上推历也是一样,增多10.87512日。
古代有月建之说,所谓月建,即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12 朔望月相配,如夏历平年11月建子。又称子月。何以夏十一月建子,非正月建子?因为冬至在此月,古人说“冬至一阳生”,冬至后,太阳逐日升高,白天长度逐日增加,旧谚称冬至后“日长一线”,即增加做一线女红之时间,天运又一轮回。
夏历何以不以子月作为一月?而建寅,以寅月为正月?那是因为太阳秋分后,日照逐日变短,太阳高度逐日变低,特别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地表所获热量逐日小于散失热量。冬至后虽阳生律回,初仍入不敷出,进入数九寒天。
冬至后之第三个月,寅月,土膏其动,草木萌生,万象更新,大地春回,前人称夏数得天,即天定之历数。
子月不必从11月朔始,但冬至必须在子月,这就与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密切相关,夏历自其始即阴阳合历。
某年冬至即使在夏历11月初一,经三年,也下行3×10.87512=32.62536日,超出一个月。从11月移到12月。为使下一年冬至仍在子月,必须加一月,即闰月,自然选择是在十二月后加一月,十三月。如是,冬至又回到到子月,夏历11月。
古闰十三月,是用夏历之必然结果,所谓之商、周历不能有,择月而闰,是太初历后事。
从上可知,若冬至在月上旬,有时到十一,冬至一定在夏历十二月,是年有闰,闰十三月。所谓之周历,正月建子,一般以夏历十一月为元月,若闰月,不能闰二月,只能闰上年之十三月,才能使冬至在月初十前。前人认为武王伐商之年有闰二月者,是不正确的。
所谓商历,以夏历十二月为元月,若有闰,只能闰十三月,冬至在十三月。据此,夏商周建正不同之说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