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终于明白:数学题比起生活,真是简单多了

(#心流笔记#016)

学校通知要打疫苗,下午走到医院门口心里忽然觉得很不踏实,就又折回。进了家门,头昏脑涨,原本想看书的,穿着毛衣侧卧着睡着,中间醒来过一次,一时分辨不清自己在哪儿,继续睡到傍晚七点,再醒来时非常难受。

阶段性抑郁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发作,每次都要花不少时间跟这种虚无感做抗争。晚上一怒之下,找出一堆数学题开始做,做完两份五年级试卷,整个人也恢复了正常。每每洪荒之力不可控的时候,我要么写日记,要么做数学题,总能奏效。一点点平复,一点点清醒,一点点找回自己。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带家教,是一对兄弟,都上高中,我为他们辅导英语。他俩非常搞笑,每次我上课都会爆笑至少十分钟,甚至有两次我笑得头不小心磕在了桌子上,他俩无奈地做起了扩胸运动,顺便等我笑完。

后来他们家长让我也陪着学习一下数学,我表情凝固:这是在逗我吗?我什么水平,让我来陪着学数学,这不是搞笑呢嘛。家长解释了一下我才明白意思,他们不是想让我讲题,而是想给我讲题,我只需要听他们的解题思路,说到底我只是个学习道具。道具的话不是给谁讲都可以吗?不是,这位听众高考数学至少得考110,要不然听不懂、听不出矛盾跟错误。数学解题逻辑很重要,影响到做题速度。我高考数学考了112,很将就的分数,但当年那么努力学习,也从来都只是闭紧嘴巴埋头做题,根本想不到这种学习方式。然后,我竟然听得很快乐,就像又回到高中,只是身份变了,没有丝毫压力。

很特别的家长,很特别的学生,突围了“死做题”的死板模式:给出一道题,自己去做,老师手握答案,然后喝着茶听学生讲做题思路。我非常喜欢听思路清晰的学生回答问题,对自己也是一种训练。

不论是自己做题,还是听别人讲解思路,我始终对数学抱有一种痴情。它冷静、客观、让我着迷。做一份卷子的过程,亦像是修行,学生时代给过我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么多年过去,依然保有做数学题的习惯,一是想持续锻炼逻辑思维,二是想找一找当年解题的充实感。

数学题比起生活来说,真是简单多了。作为生活界的学渣,时不时地要向此低头,百折不挠地升级打怪,难免心情不好。

今天中午外出吃饭,两个大人一个小孩,点了满满一桌菜,吃得不亦乐乎。最近所有的快乐几乎都是下班后约朋友去不同的餐厅吃不同口味的饭菜,其实如果安于现状甘于平庸,这样的生活会非常幸福。吃饭间隙,隔着窗户看到一群人正在上车,脖子上挂着访问牌,不像是我们这里的人。我跟朋友说:你看看他们,应该是来参观或者调研的,我最想干这种经常外出培训、搞搞接待、办办活动的工作,流动性强,挑战性强,能接触不同的人,可以锻炼社会生存能力,而只跟小孩子常年待在一起,人变得越来越呆了,讲话都尽显幼稚。

当初选了这条路,走上几年发现,想再选另一条路,就会特别困难。改行如同翻身,这一仗如果非要打,就要做好失败后悔的心理准备,始终不太敢相信励志书籍里写的那些“不给自己留退路”的案例,人在某种情况下求稳没有错,毕竟太多败得惨痛的例子。到了某个阶段,人是输不起的。所以退路还是要留,只要不放弃学习与提升,合适的机会出现时才能够接得住,我认为这也是正道。

18岁之前,不知道做过多少数学题,成就与挫败交织,矛盾跟坚定并存。如果生活困境也是一道数学题,就先理清思路,仔细考虑解决步骤,再逐步实施,必要的时候还要多换几种方法,灵活处理。

慢慢来,别太急,会有办法的。曲径通幽终有时,期待那一刻的心旷神怡。


snowbaby

写作者,教师

旅行爱好者

追月亮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