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雨不停地下着,在扬城,多情的雨丝陪送我,踩踏着古旧锃亮的青石板,行走在比肩接踵的人流中,探寻“月亮城”地名的文化故事,我的内心不禁涌上一股怀旧朦胧的情绪,好像走进了一个千年未完的梦,又好像聆听了一段古老怀旧的歌……
——题记
益人巷以吉祥富贵取得其名,位于广陵区萃园路,仅可容纳一人能过,交互需侧身才能通过。
▲ 赵洵 摄
扬州的老城区有500多条小巷,古街深巷多而密,狭且长,巷连巷、巷通巷、大巷套小巷。扬州街巷是古老的,显得幽邃而深沉;扬州街巷是狭窄的,于狭窄中显得小巧而静谧。外地人说扬州巷子多而密,容易迷路;扬州人说扬州巷子曲而幽,方便起居。仔细研究扬州的巷子,发现,它有北京胡同的古老,却没有北京胡同的喧闹;它有上海弄堂的狭窄,却没有上海弄堂的繁杂。二郎庙位于东关街北,建于明正统年间,据当地老者回忆,二郎庙很气派,其大门正对二郎庙南巷,庙前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建国初期拆除。
现原址上建造二层木结构古典房屋和其他建筑。四周为二郎庙东、南、西、北及前五条街巷。
二郎庙在扬州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意义是阮元在这里发现了宋代残碑。清嘉庆丙寅年(1806),43岁的浙江巡抚阮元,前去准提寺访客,路经二郎庙菜园时,无意中发现绿油油的蔬菜中有块废弃已久的古井石栏,上面似乎隐隐有字痕。阮元觉得此石不寻常,立刻取水洗石,用纸拓字。经过仔细辨认,石头上刻的竟是“囗熙十囗三公石囗”数字。“熙”字上面的一个字残缺不全,像是“淳”字。阮元想到以“熙”字为年号而时间超过十年的,只有宋代的“淳熙”,便断定这是宋代残碑。
于是,一块不为人注意的残石,在学者眼中成了至宝。隔日,阮元亲率力夫将宋代残碑移至准提寺东廊,镶嵌于西楼壁上。后来,有学者评价:“扬州遍地是宝,连菜园中都有旷世奇宝”,此说出处即为二郎庙。
▲ 二郎庙原址
三义阁位于扬州市老城区,既是一座庙名,也是一条街(巷)名。“庙”,位于三义阁巷东段。站在被风化磨圆了的石阶前,一座高峻的门楼矗立在面前。大门上方镶嵌着一块雪白的石额,这块牌匾虽被时间风吹雨打出现了损坏,但它好像就是古三义阁的魂,守护着三义阁,守护着一方的人们。“三义阁”初名“关侯庙”,为山西盐商于明代嘉靖年间建造(“晋人朴拙,犹把精忠贯日月;商路坎坷,亦如千里走单骑”,晋商走到哪里,就把关公文化带到哪里,处处都建有关帝庙,香烟袅袅),是全世界数万处“关侯庙”之一。后改建称为“马神庙”,前后三进,第一进左右分立彩塑的关羽的赤兔马及康王(宋高宗赵构)的白马。中间一进保留原关帝庙的格局,端坐金身关羽像。最北一进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大殿。康煕四十二年(1703年),僧深玉重修,增祀刘备、张飞,并更名三义阁。然而“三义阁”为世人记得,并不是因为它有复杂的宗教背景,而是因为中国近代史上长江流域一系列反洋教风暴的原点,称'扬州教案'。“三义阁”民国时期设过小学,称马神庙小学;抗战期间设过中学,称江都县中学;解放后设过图书馆,称苏北图书馆。“街(巷)”,乃庙门前的巷道以庙而名为“三义阁巷”, 三义阁老街,西接国庆路,东至永胜街,南连打铜巷,位于老城区的核心区域,属于扬州古巷游的亮点之一,宽仅为2~3米,长度约200米,但貌不惊人的她,正是以小而全、小而精、小而美,令人陶醉。三义阁老街的醉美,在于这街区的沧桑与古朴。扬州老城区,还有几家为数不多的老字号浴室,三义阁就有永宁泉。浴室的门楼古色古香,门额上那三个镶金大字熠熠生辉。永宁泉是清同治年间创办的百年老字号,其历史底蕴相当深厚。三义阁老街有唯一一家像模像样的旅店,而且是一个百多年的世纪经典-------寄园旅社。这旅店1912年就在三义阁开业了,不仅仅有悠悠岁月的积淀,而且还很资深:历史上朱自清,梅兰芳,郁达夫等名人都曾于此下榻。四望亭位于江都县学街(今扬州市四望亭路)东首,汶河路西侧。原名“文奎楼”,后名“魁星阁”。始筑南宋嘉定年间,“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魁星阁”里边供奉魅星神(文神)。
四望亭曾经被重用当作炮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三下扬州,在亭之顶层再搭木架,监视驻扎在城外的清军动静。敌人来了在亭上吹角为号,与敌作战则在亭上击鼓助威。由此曾在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四望亭,三层阁,站在亭上探马脚。马脚到,吹角号,打得清军往回跑。'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江南,游至扬州四望亭,灵光一闪,突出一句对联:'四望亭,亭四方,四望亭上望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并叫大臣们对,却没一个人能对得出来。却有一个农夫老者经过,闻听此事,便说:'我来对一对可否?'。有大臣警告,对不好可要治欺君之罪。乾隆则说,对得好赐黄马褂一件,免去你一生奔波劳役之苦。老者毫不露怯,张嘴答到:“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大喜,遂赐老者黄马褂。从此四望亭身价节节飙升。五亭桥建于1757年,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它建于瘦西湖上,好似湖上的金色腰带。因桥上建有5个亭,所以名为“五亭桥”,五亭桥是建于莲花堤上,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莲花桥”。五亭桥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五亭桥有15个桥洞,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清代诗人黃惺庵也曾有诗云:“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绿杨春总店位于国庆路124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中国传统名茶,产于扬州市下属仪征市丘林山区。
“绿杨春”刚创业时,店名为“吉泰茶叶店”,后更名为“景吉泰茶叶店”,并研制出享有盛誉的“一江水煮三省茶”的“魁龙珠”名茶,1956年,景吉泰参加公私合营与森泰等几家同业改组为“绿杨春茶叶店”,2000年成立了扬州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绿杨春之名既通俗易懂又赋予文化内涵:“绿”取其汤色,“杨”说明其茶出自扬州,是扬州的特有产品,“春”象征茶出自春光明媚的春天。绿杨春茶品质特征:形如新柳(叶),翠绿秀气。内质香气高雅,汤色清明,滋味鲜醇,叶底嫩匀。绿杨春茶,是一种文化的隐喻,也是一片温热的往事。一小撮绿杨春茶放在手中轻轻摩挲,仿佛绿意从手心渗漏而出,茶叶放入热水,翠叶舒展,其汤,色泽诱人,啜饮一口,葱郁莹润。'一杯茶,一本书,一知己”,百年老店在喧闹的扬城国庆路上演绎着静谧、柔软、芬芳、悠雅的乐章。七里甸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扬州市原老城区有一区域称“西门”,当时从西门造路向西至现在的七里甸,从西门到七里甸的路程为七里,因而取名七里,后因地名的重新设置更名为七里甸。七里甸原为近郊农村,四季分明,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空气清新。
七里甸近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扬州文化艺术中心、会议中心等一座座现代化的地标性建筑,赫然矗立在七里甸,气势恢宏,雄伟壮观,是扬州新城的亮点板块。七里甸庞大的现代建筑群延续发展了扬州的建筑文化,赋予了扬州建筑新的艺术与生命,与老城区的古建筑群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扬州城一部百观不厌的奢侈艺术珍品。“八里铺”地处扬州南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古运河从“八里铺”中间,穿越南北,就有了东西之分,即“东八里铺”、“西八里铺”。“八里铺”南距瓜洲八里,北上三汊河八里,只是“八里”的来由,“铺”是沿运河恃岸而建的店铺,当时,每月二、五、八、十日开集,集市繁茂,颇为热闹。1961年建八里公社,1983年改为八里乡,2000年改为八里镇。
据江都县志记载八里铺镇西岸有关帝庙,乾隆五十一年邑人曹起龙等捐建,王德奇重修并勒碑纪其事,宣统元年邑人蔡松泉刘树勋等捐建。新中国成立后,关帝庙成了当地的一所学校——“勤丰学校”, 1954年,“勤丰学校”异地重建,将白矾石质的关帝庙石碑移至新校。石碑文六排字:“八里铺”“关帝庙古刹也,舟”“神灵之庇荫者甚多”“五十一年九月初”“飘摇之慮矣”“神之格思其必如在上而”。扬州太阳能光伏产业园、汽车装备产业园、港口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扬州第二发电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在八里铺境内。“九如分座”之所以响名,主要是茶点质量过硬,口味纯正。“好酒不怕巷子深”、“主勤客自来”,“九如分座”茶社几乎天天高朋满座。关于店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最初开业时,建有九个炉头,九把火,上面顿着九把锡茶壶,便起名“九如”(炉)。二是老板根据《诗经·小雅·天保》中有九个如,构成“天保九如”之意。因上海有个扬州人开过九如茶社,故名“九如分座”。扬州饮茶之风始于唐代。初时,仅限于居家饮用和家庭亲朋来往的招待,后富商大贾、社会名流聚集一起,共同品茶,出现了扬州茶社的最初形式。至明清时,扬州盐商众多,一些富裕商人不惜重金造花园、茶楼。一时间“扬州茶肆甲于天下,多有此为业者”。城中几乎每一条大街均有茶肆。教场一带更是茶馆集中地。其中创建于 1926 年,由老板周天松在教场中段 141 号开设的“九如分座”,最有名气。后来,俞金华买下此店,又买下东邻一座大房,进行扩大装修,经营上从单一的卖茶扩展到点心、面条,供茶客食用。因为教场是扬州繁华之地,商贾众多,“九如”成为商人集聚之所,他们边喝茶、会友、边了解市场行情,有时还有同行议价或商务调解之用。也有不少文人会聚此地。1999 年10月,国家特一级烹调大师王立喜承包了这家老店。石牌楼位于扬州古城东南区域,皮市街西侧。总长约250米。巷道除背巷宽约1.2米外,其余路段宽约2米。
石牌楼巷道东西向呈勺子形,在勺底,不足100米处,是古建筑集中地。
▲ 7号为“汉庐”:盐商许公澍住宅,清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年间金石书画家吴熙载、现代扬州书法家陈含光及牙雕家黄汉侯先后在这里居住。全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不仅将此住宅命名为“汉庐”,而且称其为“扬州北向住宅一例”。
▲ 2、4号为“黄氏盐商住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宅主黄锡安,建于清末民初。黄锡安曾任四品清理财局编辑科科员安徽候补知县。该建筑至今保存较好,现为黄氏后裔住用。
▲ 14、16号为“李氏住宅”:李氏住宅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房主为清代李清波。
▲ 24号为“林氏住宅”:清末民初民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扬州,这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渊源流长的历史,留下了无数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从壹走到拾,置身其间,仿若步进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微宿版的“月亮城”,让人陶醉,令人向往......穿越时空古迹寻, 饱览扬城名胜根, 汉唐千载云烟见, 崛起雄风屈指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