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暗角:春秋初期的第一场兄弟之争
文/子非鱼
“多行不义必自毙”,
在中国,可能没人没有听过这句话,
这是春秋初期,郑庄公说给自己弟弟的→_→
郑庄公,姬姓,名寤生,是郑武公的长子。其母姜姓,因嫁给郑武公,故称武姜。
为什么叫寤生?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郑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的,武姜因此受到了惊吓,
另一种是,武姜做了一晚上噩梦,醒了后发现生了个儿子…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导致武姜很不喜欢这个儿子,
不喜欢归不喜欢,名字还是要取的,就叫“寤生”吧→_→
寤生到底什么意思?两种解释都有,历史上也有争论,
但不争的事实是,武姜讨厌寤生!
没过几年,武姜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共叔段,
为人父母者,疼爱小儿子是正常的,其历史根源可能与嫡长继承制有关,嫡长子继承所有家产,为了安抚小儿子,父母可能会给小儿子更多关爱,
可想而知,这位武姜一定偏爱共叔段,
偏爱到什么程度?史书上没有记录他们兄弟的童年,只有他们成年以后的故事,
郑武公还在位时,武姜曾请求改立共叔段为太子,被拒…
郑庄公即位后,武姜要求把京邑分给共叔段,郑庄公同意了→_→
共叔段上任时,武姜说:你做好攻打都城的准备,我给你做内应!
攻打都城,做内应,这是要造自己大儿子的反!
如果里应外合,造反成功,寤生会是什么下场?可能会被自己的弟弟和母亲杀死吧,否则火种不灭,还会有人拥立寤生复位,
叔段到京邑以后,首先对京邑的城墙进行扩建。
根据周礼,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能超过国都规模的五分之一,而小城只能是九分之一。
而叔段的改建,已经明显违背周朝礼制。
于是有人向郑庄公建议,早做处理,不要让自己的弟弟做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说出了那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待之?你猜等待了多久?二十二年!
这么长的时间里,郑庄公完全可以以哥哥的名义管教弟弟,也可以以国君的名义约束臣子,
但他都没有,他就静静的等着,等弟弟犯下滔天大罪的那一天,
那一天,他可以名正言顺的杀了这个弟弟,连母亲都不能说什么(ー_ー)!!
无论是左转,公羊传,还是谷梁传,都有对郑庄公的讽刺,
你为什么不管教弟弟?你为什么不约束臣子?你为什么为了杀这个弟弟,可以等二十二年?
史书的记载,只有“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是郑伯而不是哥哥,为什么用克不用杀,为什么是段不是弟弟,微言大义,解释的都很完美,
总之,郑庄公你错了-_-||
史书,不会记录全部,有时候我们只能猜,
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寤生看着母亲疼爱着弟弟,自己却只能孤身一人,
不知道有多少次,自己虽然是储君,却不得不让着这个弟弟,不得不把最好的给这个弟弟,除了自己的储君之位,
也不知多少次,犯错的明明是弟弟,被骂的却是寤生…
这些,都是我猜的,
我不知道,
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哥哥为什么宁愿等二十二年也要杀死自己的弟弟?
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儿子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母亲说,不及黄泉永不相见?
也许是这样,也许郑庄公本来就腹黑,谁知道呢?!
End
2020/5/19
附:
《左传》认为,“郑伯克段于鄢”中,共叔段超越了一个做弟弟的本分,所以称段而不是弟。而郑庄公则没有完成教导弟弟应尽的责任,并故意放任共叔段,以期其走上造反的道路,所以称之为郑伯而不是兄。而共叔段后来的行为如同另一个国君,所以郑庄公平定共叔段,要用打赢敌国采用的“克”字。而最后,共叔段出逃却不说,则是史官也不好下笔来写这件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