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茂:初学者不必畏惧刑法的意见分歧
编者按:作为我国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刑法学人之一,东吴大学林东茂教授于近期修订了其独著的刑法教科书《刑法总则》,就我国台湾地区“刑法”总则部分的重要问题、最新判例,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蒙西南政法大学贾健副教授联系及林东茂教授无偿转让版权,青苗特将《刑法总则》的新版序言,及林东茂教授2020年9月25日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法理研讨会”上的发言《刑法的方法论》一并推送,以飨读者。冀望青年学人能从林东茂教授兼具智慧和温情的文字中,体悟刑法之美,与刑法结缘。
作者简介
林东茂,东吴大学法学院专任教授,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著有《刑法综览》《刑法总则》《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犯罪学》(与林山田教授合著)等作品。本文系林东茂教授新著《刑法总则》的序言,标题系编者添加。
本书距前一个版次,大约两年。我做了很多翻修,呼应近年大法庭针对刑法问题的裁定,“最高法院”新近判决也选择性地纳入。大法官释字有关刑法的解释意见,本书都加以引用并精要评述。刑法的零星修正也兼顾了。
本书适合初学者,也值得刑法研究者与实务家参考。本书浅显易解,表示我想得清楚。我的文字简练,读者的视野不至于受到遮蔽,不会陷入迷雾,而且可以勇敢质疑。辽阔的原野大地,才能让人极目望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就是没有蔽障的视野。
刑法涉及“罪与罚”,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法律。一个行为应否入罪① ,一个行为是否符合犯罪类型的描述,如何恰当地运用刑罚对付犯罪人,都关乎国家权力的界线。研究刑法总要反省国家权力的正当性,也因而有哲理思考。德国的法哲学家大多是刑法学者,原因在此。
刑法有不少争点,对于同一个争点,可能有完全相左的回答,不免令人困惑甚至沮丧。初学者恐怕更是如此。我要多说一些话,帮读者打气。
① 举例说,把吸毒规定成犯罪行为,合理吗?根据世界顶尖科学家Nora Volkow的研究,吸毒者不是因为愉悦感而成瘾,他们对于自己成瘾也是茫然无所知。成瘾者的大脑机制受到破坏,“多巴胺受体”的物质数据急剧下降,记忆、判断、决策、注意力都缺损了。她的研究发现,毒品成瘾者很痛苦,这是一种大脑疾病,他们需要社会的帮助。把吸毒者看成犯罪,关进监狱,是一种错误的作法。Nora Volkow是美国“国家药物滥用问题研究所”的主任,她领导的研究所,是当今世界毒品问题研究最权威的机构。她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选为“年度革新人物”;时代杂志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大人物”;新闻周刊选为“全球最受瞩目的二十位人物”。
首先要说明,一个知识领域有其争执,才显得深刻而具有魅力。如果知识的内涵只有机械的记忆,毫无辩证可能性,还要思考什么?法律不只是条文,不只是记忆,不只是概念分析,不只是诉状,不是把法律的素材丢给AI就可以得到答案。法律人不是讼棍,法律人可以拥有无限宏阔的精神世界,跟各种各样的伟大心灵一样。
很多知识领域都有争点,而且答案南辕北辙。物理学是最精纯的自然科学,可是对于同一个事件的解释也会出现重大歧异。举例说,物理学家认为,世间的一切,是由原子组成的。我们把世间一切的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不断拆解,最后就是原子。至于原子的样貌是什么,就有争议。
牛顿以来的古典物理学认为,原子是一个实体。近百年来,以爱因斯坦为首的新物理学(量子力学)则认为,原子是虚空的。这是量子力学家经过严密的数学推理,得出来的结论。依照量子力学的说法,我们可以把原子想象成一个足球场,原子核就如场内的一粒米。这意味着,原子形同虚空。当然也意味着,世间的一切只是虚空②。“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圣经传道书里就有这样的话。关于一切皆空的认知,量子力学与宗教发生巧妙的暗合③。
② 佛家也讲一切皆空。不过,佛家说的空,不是空间概念的空,而是“关系的空”。缘起缘灭的空,缘起性空。佛家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许多的条件聚合起来,才有各种事物的存在。当条件抽离,事物就不存在了。举例说,受精卵是父精母血的和合,经过许多条件的聚合,受精卵成为胎儿;再经过无数条件的聚合,诞生为人。少了其中一些条件,胎儿或婴儿都不可能形成。没有一个事物可以独立的存在。人来自胎儿,胎儿源自受精卵,受精卵之前呢?其实在虚空里。人,经过许多说不尽的复杂条件,多少秋月春花,最终老去,然后回归虚空。许多复杂条件的升起与交互关系(缘起缘灭),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存在。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这是佛家观念中的空。空,不是一无所有。正因为看清了一切皆空,所以必须感念使我们存活的各种各样的条件,于是“见空性,发悲心”。喂养照料的人,种植食材的人,提供医疗的人,提供交通环境的人,提供干净水源的人,提供干净空气的人,打扫环境的人,陪伴我们欢乐的人,保护我们安全的人,属不尽的人,都是我们存活的“缘”。抽离了这些缘,我们就死。我们不可能单独的存在,一切的事物都不能独立的存在。这就是空。
③ 科学的两个重要支柱就是数理分析与实验证明。科学追求的是“客观可验证”,眼见为凭,一切都要讲究证据。宗教经不起数理分析与实验证明,神的存在无法客观验证,只能够主观上的信仰。但是,针对一切皆空的认知,让科学与宗教似乎有了对话的机会。
如何理解随机性?古典物理学与量子力学也是南辕北辙。我们就以掷骰子作说明。掷骰子得出的数字是随机的,这种随机性,是我们主观的想象,或是客观的?古典物理学认为,如果可以掌握每一次掷骰子的力道、角度、风的阻力,等等因素,应该可以推算掷骰子的数字。只不过,我们无法掌握许多相关的因素,所以数字的随机性是主观的。量子力学则认为,数字的随机性是客观的。这非但实验者主观上不知道,骰子自己也无法知道会跳出什么数字。即使有上帝,上帝也不知道。显然量子力学相信奇幻的存在,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光的本质是什么?古典物理学认为,光的本质是波动,这可以从双缝实验④(double slit experiment)得到证据。量子力学则认为,光的本质是粒子,称为光子,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粒子⑤。量子力学又发现,光是一种电磁波,是变化着的电场与磁场交替产生的波动。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动,称为波粒二象性⑥。
④ 当一束光线通过平版上的两条平行窄缝,就变成两束平行的光线。这两束光线到达另外一块平板,在这平板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这种明暗条纹称为“干涉条纹”,是两束光线交互干涉而形成的。这是任何波都特有的性质,只有波才有干涉条纹。凡是出现干涉条纹的东西,就一定是一种波。
⑤ 这可以用“光子探测仪”实验证明。一个小箱子里有一块金属板,光线从箱子上的小孔射入箱子,打击金属板。每一次光子打击金属板,有个喇叭就会发出一个轻微的声音。这说明光是一种粒子。
⑥ 这主要是法国量子力学家德布罗依(de Broglie, 1892-1987)的发现。他大学本来读历史,后来改行读物理。37岁(1929年)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44年获选为法兰西学术院首席院士。
行星如何运动?古典物理学告诉我们,地球绕太阳的时候,有个力量拉着地球,所以地球没有飞出太阳系。这个力量就是万有引力。我一直相信这个说法。量子物理学则认为,地球其实总是沿着直线运动,只是这条线本身在“弯曲的时空中”成了曲线,于是地球就沿着这条线转圈了。
我的物理学常识很贫乏,却懂得古典物理学与量子力学的巨大歧异,其实是好奇与机缘。尽管这种重大分歧,却没有减少我们对于两个“典范”的尊敬。
我在大学执教四十年有余,碰触过许多争议问题,也曾疑惑,并对于法律的稳定性与客观性感到悲观。年岁越增,阅读与思考越多,越能理解,很多知识领域都有难以圆满的一致性。自然科学研究物质世界,对于同一个观察对象,意见都不免分歧;刑法的研究总要触及犯罪人的内在世界,怎能避免分歧?更何况,刑法研究者经常要做价值判断,判断者如何抽离自己的主观信念?这里我不再举例说明了,否则话题不断。
刑法当然也不总是意见分歧。刑法这个学门,有思考的框架,有判断的方法论,有法条规定,有精彩的实务判决可以参照。在繁复当中有其一致性与稳定性。所以,初学者不必畏惧刑法的意见分歧。刑法问题有争议,正如我们与家人、与任何人会有意见的分歧。我们要努力的是,质疑并不断探求,尽可能理解别人的不同意见,必要时修正或放弃自己的意见,甚至改变自己的信念。这是最困难的一点。很多人有了既定的信念,终生奉行,宛如得了致命的僵直性脊椎炎,再也无法弯腰。
如果读书只为了考试,读书的态度与方式就简单得多了,画地自限在一个框框里读书即可。重要的刑法问题往往不会出现在司法考试,例如,一个行为“入罪与除罪”的理由是什么?正确性的终极标准是什么?如果读书只为了考试,进补习班就够了,无须上大学,更不用进研究所。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大学存在的理由是:“结合老年人与青年人共同对于学问作出富于想象的思考,以此维持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联系。大学传授知识,而且是富于想象的传授知识,做不到这一点,大学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至于大学的社会责任,自然不在话下。
杨振宁说,物理学的本质是“猜”,天马行空的猜测。他认为,物理学以逻辑为基础,然而物理学光有逻辑是无法前进的。物理学要前进,必须跳跃,必须富于想象的猜。两千多年前,庄子早有类似的说法:“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逻辑分析、实验证明、眼见为凭、法律条文的解读,都在目视的层次,止于大脑的运作。
目视让我们的观照局限在表象,难以深入“实在的本质”,所以这还不够。有时候我们要让自己进入深度的宁静,让灵感升起,让自己的神灵去主宰。道家讲的“识神退位,元神主事”。暂时抛开逻辑分析的我,听任充满灵性而神秘的我去运作。讲白话一点,要有FU,要有感觉。感觉不是脑子的产物,而是丰富生命的汁液。
依我看,大学课堂应该是思想交锋的场所。教师传授一个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中心信念(合称典范),也提供另一种可能的思维方式与信念(不同的典范),所以有时必须海阔天空,富于想象。这是补习班所无法给予的,补习班的老师缺乏这种富于想象的庞大思想。补习班当然有其社会贡献,这地方给许多有心学习的人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暗夜里的光华。
读书应该可以丰富生命,改变一个人的气度,不但渐渐获得内在的稳定,而且无入而不自得。在任何一种场所都可以落落大方,真诚而不别扭。读书最忌讳的就是,成了死气沉沉、低头闪躲、阴森森而毫无感觉的人;或者相反,卖弄浅薄的知识,但却盛气凌人,见缝插针,见利忘义,没有任何感念。
我在东吴执教近二十年。当年陈子平教授诚挚邀约,我一直感怀于心。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不几年,子平兄离开了东吴,辗转他校任教。当年子平兄在东吴,法律系刑法研究中心风华正盛。再几年,我也将淡出这段风华。缘起缘灭,缘起性空。
东吴二十年,我的思想转折很大,由高度尊崇西方思想传统,转而回归东方。西方思想传统依然是可敬的,但我平视西方而不屈膝。我广泛接触中国传统思想与各种典籍,这些思想观念让我脑子受益,我的身体与生命状态也受益。许多年来,我对于东吴毫无建树,并未增添任何光彩,幽灵一般的悄无声息。东吴的师友宽容我,不忍打扰我,让我过着近乎隐逸的日子。我对于东吴的感激难以言宣。
本书的责任编辑林思仪,尚未完成全部的编辑工作而离职,我依然要感谢她的勤敏与相关协助,接手的郭芷伶也要一并致谢。我还要感谢一品出版社的知遇之恩,长年的宽待。本书实务判决的搜集,有赖东吴硕士毕业生吴婷婷与我的助理庄舒涵,谢谢她们。感谢一切滋养我灵魂的人。
林东茂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