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患控制饮食,并发症就不会发生了吗?

如果仅仅以血糖的数值作为治疗的目标,那么只要通过服用大量的降糖药或尽量少吃食物,就可以治愈糖尿病了。

但是,许多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现,只将血糖的数值,控制在一个标准的范围内,其实并没什么卵用。该来的并发症一样来。所以一味的降糖及控制饮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缓兵之计。举个简单的栗子,就相当于战争时期,城池被敌军包围了,破城只是迟早的事,使用降糖药及控制饮食的方法,只是延缓敌军破城的时间,但并不能改变城池最后被攻破的命运。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根源在于「胰岛功能受损」。

什么叫做「胰岛功能受损」呢?

同样是吃一碗饭,胰岛功能正常的人,吃下去血糖并不会发生较高的变化,即使多吃两碗,血糖即使升上去了,也会很快回落到正常水平;但糖尿病人吃下去后血糖就会飙升,并且在未来数个小时内一直持续比较高的血糖水平,难以回落。

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糖尿病的根本问题,不是病人吃得多,而是吃进去的“糖”停留在血液里,无法输送到身体需要的部位,从而造成大量的“糖”被堆积在血管里,而需要“糖”的组织及器官又得不到糖。长此以往,这些缺少“糖”的组织及器官怎么可能不发生问题呢。

所以,要想不发生并发症,除了要管控好血糖外,还需要保证体内其它组织与器官的营养,只有让这些组织与器官获得足够的营养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才能保证它们不因营养缺乏而出现萎缩与功能丧失,显然一味的降糖与控制饮食是不可取的。

过多的血糖停留在体内对身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就像下图中最后的那个人,当跌倒时,前面的人也会被他推倒,大量的糖存留在血管中,自然会对血管中的其它元素产生影响,如血脂会变浓,血流会变慢等等,我们不能因为血糖高就只关注血糖值,就像后面的那个人,也许他已经站起来了,但其它人是否能再站不起来,就不得而知了。很多糖友往往只重视血糖的值,却忽略了体内的其它指标因血糖的因素而发生了变化。就是血糖之外的指标却常常被糖友们忽视掉。

#高血糖会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血脂,他对糖尿病后期的并发症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老糖友定期体检时,不光要查血糖,相关代谢指标最好都走一遍,听取内分泌、心内科医师的专业意见。管好自己的血脂、尿酸等指标,只要这些血脂尿酸等代谢指标都正常。仅凭一个血糖是不会让各位出现并发症的。但如上图中前面所有的人都倒下了,此时不管你的血糖如何,并发症都会找上你。

高血糖的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蛋白三个数值。空腹血糖每天就那么一瞬间,而后两个指标才是真正反映体内细胞被长期折磨的程度。

所以不要嫌麻烦,单单检测血糖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定期检测后面的两个指标,并高度重视起来,千万不能觉得空腹血糖都控制在7以内了,就没什么事,那就完全是在帮着糖毒余孽欺上瞒下了。

#蒙着眼睛如何赢得这场比赛#

顺带提一下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

有人认为这玩意金标准嘛,既然准确,咱们就多做几次。

其实这个在确诊之后就没太大必要了。至少目前为止,糖尿病的病根是“胰岛素功能受损”,可控不可根治,没必要抱太盲目的幻想,管控好指标和症状,跑过并发症就赢了。

另外,做OGTT每次喝的75克的葡萄糖对胰岛素的刺激还是挺大的,除非是临床调整胰岛素用量等需要遵医嘱去开,否则没事别去瞎测。关注自己生活中真实的血糖水平波动即可。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首要目标还是降糖,也知道胰岛素和药物能降;但很少有人再追问一句:糖降到哪里去了呢?

这就好比在不知道目的地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出了远门。

先追本溯源,然后才能行 “釜底抽薪”之计,制定最有效的锦囊妙计。

一碗饭吃下去,从肠胃消化吸收然后进入血管。血管就像一条满载了营养物质的传送带,胰岛素就是一个个分拣员。

分拣员得适时地把物料分给不同的细胞车间,该用的用掉,用不掉的存起来,塞进脂肪细胞。

我们采用的降糖手段,吃药/打胰岛素+多运动+少吃,在这条流水线上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有些药物的作用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就是催促这些分拣员,不要打盹,好好干活。

但是光胰岛素不打盹儿了,车间不运转也不行呀。因此还有一些药物是“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 二甲双胍类药物就属于这类

相当于催促车间加紧生产,提高周转率,减少传送带上的血糖负担;同时也让胰岛素别长时间闲着不干活,变懒。

而控制饮食,相当于直接给传送带按了暂停键。刚开始管控的时候,只要少吃几口,餐后血糖马上就下来了。

关了水龙头倒是彻底,但彻底没水喝也很麻烦啊

看起来是釜底抽薪之术,但一味控制饮食少吃,新的物料进不来,车间营养物料青黄不接的话,你这个厂子早晚还得垮呀。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控制饮食的人,到后边儿就“控制不住”了。因为控制饮食少吃是最不解决根本问题的缓兵之计。

把这些都了解清楚了,咱们的治疗过程,完全可以当成一场模拟经营游戏来攻略(且听下回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