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亭 | 孙其峰扇面画探骊
寸缣尺楮 情酣境远
——孙其峰扇面画探骊
作者:吴国亭
岛上人家夕阳好
夕阳中,海水粼粼,烟波浩浩,礁石驮着渔村,大海载着归帆……啊,这画多么象诗——盼郎归的诗;多么象歌——颂丰收的歌。
也许有的读者认为我牵强了,可是我是这么想的:画上虽只是渔岛风景,并没有渔妇和村童等人物出现,可是却饱孕着人们酣浓的亲情。你想,几里路之外的船队不消半个时辰便到家了,劳动丰收归来,与亲人团聚,这海岛之所以“夕阳好”,不是隐含着诗歌中常常颂扬的劳动与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吗?
画面不但通过海水、渔村、帆船、礁石和夕阳等形象牵惹我们的情思,而且还给我们视觉上以美的享受。那礁石笔墨苍润相济,深浅合度,恰切地表现了粗砺的石质和画面空间。其大小间错、抱负联络之态亦取象得宜。石上焦墨荅点固有提神醒目之效,更有点线相杂、浓淡相叠之趣。再说那些房屋,别看所占位置不大,却是“画眼”,十分重要,画家对其作了因地制宜的安放。
尤其影响全局结构的是两处没骨石块的处理;一处置于近处礁石左方,使礁石整体造型呈逶迤之势,无突兀生硬之感,一处置于右下方,拉近近景并分散背后礁石底脚的平直感。这许多地方的处理都足以启迪我们读者。
杨柳岸晓风残月
画题是宋朝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原词是写作者自己的离恨别愁。词中这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形象具体,容易转化为可视图象,古今不少画家爱以此句作画。这里,画家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残月一钩,汀柳临水,芦荻摇曳,兰舟静泊,江天一派空阔。画中那些并无感情色彩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抒泻情思的结晶,景语成了情语。当然,已不再是原词的旨意,而是有了更为宽泛的内容。你若有几分诗文修养,面对这风韵高绝的画面定当遐思翩翩。
全篇藉柳树为主铺展画境是恰当的。因画幅小,树干以浓墨没骨法勾写,概括洗练;树梢柔曲婀娜,飘拂飞动,树身上下两截,截然不同。这无多的笔墨之中,其主从、前后、轻重、质感、节奏等等形式因素都作了符合法理的交代。
作为画面重点的舟楫,非画一只,而是大小两只。除造型有别外,小舢板隐于树后,更得藏幽之趣。这一处,如果在一般作画者手下,也许早就被疏忽过去了。
还有,汀渚浓淡的分布,为平衡画面用;虚实的处理,为拉开前后层次用;零整的设施为求取节奏多样用。芦荻的摆布克服了汀渚边线的单调。至于树干空隙间的淡墨点簇,那是为减弱过于抢眼的黑白对比度。柳色敷染极其随意,不照墨稿复描,添助画面洒脱轻盈气韵。就连左边一组远树的漫笔点垛,亦有疏密、大小、高低、错落的理趣所在。所有这些,看似随意指挥,实际都是精心审度而成的。
这是一幅意高趣远而且富含艺术妙谛的精品。
千岩万壑
孟子曰:“充实之为美”。这帧丰满充实的小画是否体现了孟老夫子的美学观,我说不准。但我敢肯定的是创作这类“繁体”画,作者必须着眼于整体观照,要有很强的全局观念才能驾驭。忽视整体艺术效果,注重一笔一划的得失,“谨毛失貌”,必将导致作品全盘失败。大家知道,音乐悦耳否不是听单音或某一乐句,书法美否不是看单字笔划和结体,文章妙否不是看遣词造句,其中都有个整体效果问题。不是吗?若离开整体去钻细部,那么我们从这幅《千岩万壑》里看到的却是乱麻般的千笔万道了。
如果有整体观念,便可从错综复杂的线条里看到各神大小不一的矩形和梯形的石块,窥到被折带体势规范着的乱麻皴和乱柴皴的笔法,看到疏密和明暗形成的山石体积和质量,也能够理解画家用单一的色调去统一它们,使之和谐熨贴,体现浑然一体的匠心。
这幅画告诉我们:作画要有整体观念,赏画也要从整体上去考察。
吴国亭《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目录
合计82篇,后续每天更新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