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分三型。
I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血清胃泌素增加,胃镜下可以看到多发的胃的息肉样病灶,绝大多数病灶<1cm,发生部位主要是胃体和胃底,转移的发生率<5%,预后良好,但易复发,病理分级多为G1级。
II型:胃泌素明显增高,不合并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往往是在胃泌素瘤的基础上发生,因而胃酸分泌过多,分布部位以及病灶大小与I型相似,预后与合并的胃分泌素瘤的严重程度有关,病理分级为G1或G2级。
Ⅲ型:胃泌素正常,单发居多,多数病灶>2cm,可以分布在胃各个部位,以胃窦部多见,预后较差,病理分级为G3级,转移多见。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表现
影像表现与临床分型及病理分级有很大关系
I型:好发于胃底/胃体,通常为粘膜或粘膜下的多发小结节,CT表现为轻中度强化的息肉样小结节,肿瘤直径一般小于1cm,分化好不伴转移,CT易漏诊。
II型:多表现为胃体边缘光滑的1-2cm 的结节,CT可见胃壁增厚,粘膜或壁内结节,增强呈中度强化。
Ⅲ型:与一般腺癌CT表现相似,表现为菜花状、溃疡状肿物或管壁的浸润性增厚,病变强化方式不一,以中度延迟强化方式多见,多数在门静脉期达到强化峰值,且大多呈均匀强化,少数有囊变、坏死者呈不均匀强化。III型神经内分泌肿瘤比一般腺癌恶性程度更高,更易发生转移,溃疡发生率较高。
当肿瘤CT表现为动脉期黏膜面明显强化,CT值达100HU以上,转移淋巴结及肝内转移灶亦在动脉期明显强化时高度提示Ⅲ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鉴别诊断
1.胃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 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为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具有多向分化潜能。GIST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粘膜下层、肌壁层、浆膜下或胃肠道外。
CT表现:平扫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者肿块直径多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和结构,可以出现钙化,钙化多呈斑点状或环形、弧形。恶性者,肿瘤多大于6cm,境界欠清晰,与邻近组织器官相连,有分叶,密度不均,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及出血,肿瘤可出现高、等、低混杂密度,钙化少见。增强检查;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显示较明显(静脉期达峰值),但不及神经内分泌癌强化明显。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恶性者,常出现腹水或腹腔出血,肝、肺可出现转移,少数可发生肾上腺及骨转移,淋巴转移相当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