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11)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世界汉诗协会名誉会长、河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月刊》顾问、《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学术顾问、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诗词的表现艺术(11)

心画心声总失真

古语说:“言为心声。”这“言”如果是指实言,那么这句古语当然是对的。但是,古往今来,言不为心声者也确不乏人。嘉庆《全唐文》序就明确说过:“有唐一代,文人蔚起。书中撰文者三千四十二人,亦有言行相符者,亦有言语行违者。”中唐诗人元稹,就属于“言与行违者”一类。他的三首《遣悲怀》,情真意切,一直为人传诵,被誉为古今悼亡诗之冠。他不仅用浅近流畅的艺术语言,抒发了对亡妻韦丛的诚挚怀念,而且在他悲怀郁结的时候,甚至向死者发出了“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样感人的誓言,表示要象“终夜长开眼”的鳏鱼,终身不娶。如果单从诗来看,他对妻子的感情,可以视为作者的心声的:“所谓长开眼者,自比鳏鱼,即自誓终鳏之义。其后娶继配裴淑,已违一时感情之语,亦可不论。唯韦氏亡后未久,裴氏未娶以前,已纳妾安氏。”很显然,作者的誓言,没有经受住事实的考验。

如果说元稹的由“自誓终鳏”到“纳妾安氏”,仅仅是情随事迁的问题,不能据此就说他当时的誓言并非发自内心,从而否定“言为心声”这一论断的正确性;那么,西晋文学家潘安仁的言不由衷,则是人们公认的不能以言取人的典型例证。潘安仁在他的《闲居赋》中,曾纵横潇洒地大谈自己的高情逸致,但他谄事权贵家贾谧却卑劣到了“望尘而拜”的地步。因此,金代诗人元好问 然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后世的诗评家也从这诗中得到了教益,认为“诗竟不可以定人品”,“文章人品显分两途,固不能以言取人”。应该说,这些看法,是人生经验的痛苦总结。

鲁迅说过:“文艺家至少是须有直抒己见的诚心和勇气的,倘不肯吐露本心,就更谈不到什么意识。”我国文学史上群星灿烂,象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陆游这样品学兼优的诗人很多,他们的作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是“文如其人”的典范;但也不可忽视某些“心画心声”的“失真”现象。同时注意文学史上这两种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品评作家和作品,并且从品评中产生鲜明的爱憎,有益于道德、情操的陶冶。

诗人说梦

“人生自是有情痴。”一往情深的诗人,当他们无法从美丽的回忆中解脱的时候,往往形之于梦。这大概就是梦境的描述在诗词里层出不穷的原因。然而,同是写梦,却各有千秋,梦的内容既变幻无穷,写的方法也千姿百态。唐人张泌有一首《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从诗看来,诗人曾经和一个姑娘相好,而后来不知怎么又分了手。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当这种怀念之情达到极点时,于是进入了梦境。“谢家”是实指,还是借用谢道韫这位著名才女的姓,姑且不管;可以设想,诗人曾经在姑娘家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正是当年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进入梦境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旧地重游了。这里的环境是如此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他们曾在这里窃窃私语;曲折的栏杆,也象往常一样,仿佛还留下了姑娘触摸过的手迹,有当时纤手香凝。可是,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栏杆,就是找不到姑娘的踪影。人去楼空,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一轮皎月,把冷光洒在院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姿容。这景色,一方面恰切地衬托了诗人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另一方面又好象在委婉地暗示姑娘:花虽然落了,但曾经照映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照映着落英,还没有忘记花好月圆时那一段曾经结下的情愫;难道你们这对曾在花前月下互致柔情蜜意的情人,现在竟连回头一盼也不肯吗?诗人的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和她通一通音讯的。

作者通过塑造这么一个优美动人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曲折、深沉的感情。

花间词人韦庄的词《女冠子》,表现的同样是这样相思之情,但他的女友却在梦中出现了: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通篇记梦,一气呵成。情人在梦中的语言、情态,都十分生动、逼真,使人依恋,使人神往,使人心碎。但与张泌的《寄人》的含蓄委婉不同,它在结尾一句猛一翻腾,将梦境揭晓,落花流水,好景全消, 然若失之情,不言而喻。这不仅表达了作者凝重而沉痛的感情,而且也震撼了读者翻腾起伏的心绪。这种写法,在文学艺术上叫反向走笔,逆势行文。作者有意组织艺术幻网,使假象不断演进,把读者引入梦境之中,然后蓦然回首,抖开真相,让读者的感情跌宕萦回,从而产生无穷的回味。

皇甫松的《梦江南》,则又别开生面: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前两句,词人直写闺中深夜的景象:烛花已落,屏画已暗,女主人公也渐入梦乡。这正是一个思妇从朝思暮想到恍惚迷离,然后在烛摇屏暗之中朦胧入睡的全过程的生动概括与真实写照。“闲梦”二字直贯到底,是梦中出现的一幅幅画面:江南梅熟,笛韵悠扬,驿外桥边,柔声软语……这一切欢情美景,是那样逼肖逼真。全词就此结束。主人公并没有说自己有任何伤感。然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梦当年乐事,则今日之凄苦,可想而知。这与“记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一样,是意在言外的写法。

上述三例都是写梦,又都写得十分动人;但作者各具慧心,构思新颖,因而各个梦境各有幽情。

比较两首词

范仲淹不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革新家,而且是“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戍边名将。宋仁宗康定元年(一〇四〇),西夏元昊叛宋,五十一岁的范仲淹受命经略陕西兼知延州,镇守西北边陲,西夏为之慑服。他的著名的《渔家傲·塞下秋来》,就写于此时。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意境广阔,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既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决心御敌的英雄气概,又含蓄地流露出朝廷不自振作,将士壮志难酬的悒郁心情,同时真实地反映了艰苦的边塞生活,因而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但是,欧阳修见了这首词,却很不以为然。据宋魏泰《东轩笔录》载,范仲俺“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首……述边镇之苦,欧阳公呼为 ‘穷塞主’”。为了争胜范词,欧阳修在送王素出守平凉时,也写了一首《渔家傲》,最后三句是:“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并得意地说,这样写才有元帅的气魄。实际上,由于欧阳修没有边关老将的真情,没有边塞生活的感受,因而词中所表现的“气魄”是浮夸的:而被他批评的范仲淹的词,却字字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词史的角度看,它下开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词苑丛谈》说“欧词不如范词”,是公允的。

三境·三余·三昧

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摘引了三句宋词以喻“读书三境”,颇发人深思。他说:“古今之成大学问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是讲博览群书。高尔基说过,读书“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得过程”。只有广泛涉猎,“望尽”无穷的学海,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

第二境是讲苦心思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只有上下求索,想得深远,甚至“消得人憔悴”,才能真有所得。

第三境讲的是豁然贯通。这种乐趣,只有勤学的人才能享受到。孟德斯基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孔子也说他学习时“不知老之将至”。此中真意,和情人走失、苦寻不遇、偶然见到的那种喜悦心情,是极其相似的。

整个三境的中心是读书,而读书是需要时间的。怎么解决呢?三国时的董遇,总结了很好的经验。有一次,他劝一个要拜他为师的人先回去读书,并告诉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对方说找不到那么多时间时,董遇便诱导他说“当以三余”,并且详细解释了“三余”的意思:“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从此,人们就把挤时间读书称为“学足三余”。许多典籍也常把“三余”泛指劳动、工作的空暇时间。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序》中说:“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可见他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快乐,也是从“学足三余”中得来的。确实,学足三余,是进入读书三境的必经之路。

三昧,本是佛经中梵语词汇的译音,意思是“正定”,即屏绝诸缘,专一虚寂的意思。人们通常用来借指正确、奥妙的道理,所谓“诗家三昧”,“作文三昧”、“书中三昧”等等。如能悟出“书中三昧”,也就进入了王国维说的读书的第三境了。

三境,三余,三昧,这三个典故出处虽各个相同,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却十分明显:只有“学足三余”,才能经历“读书三境”;只有经历了“读书三境”,才能了解“书中三昧”。


商丘诗词学会

商丘诗词学会是商丘唯一一家在商丘作家协会领导下成立的专业诗词类官方组织。旨在普及诗词格律知识,学习诗词创作技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顾   问:李传申(释然)

会   长:徐永学 李智信

副会长:徐建华 侯公涛 章宗义 刘成宏 徐泽昌 王文正 李辉民

秘书长:徐泽昌(兼)

副秘书长:邓芳修 李山松 朱光伟 黄 灏 王继峰 乔宇振 杨正伟

欢迎全国各地的诗友踊跃赐稿,邮箱:shangqiushici@163.com,设有新闻信息、诗词人物、诗林撷英、才女芳华、自由花香、诗词课堂、商都书画、佳作点评、当代诗话等栏目。

【新朋友】请点击图片右上方蓝色“商丘诗词”关注,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