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世世为兄弟(上)

这是历史文化题材的第55篇散文

1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076年中秋节,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知州的苏轼,抬头望月,想起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不由悲从中来。

带着几分醉意和几分失意,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他的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他的心愿。

当一个人大醉后深深想念另外一个人时,这个人一定在他生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对于苏轼来说,苏辙的分量,或许超过了妻子。

或许,苏轼对苏辙的思念感动了上天,第二年中秋节,上天满足了他的心愿,兄弟俩终于得以在徐州共度中秋佳节。

相见时难别亦难,比重逢更磨人的,是重逢后的离别。

在这样的亦喜亦忧中,苏轼写下了《阳关曲·中秋作》:“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在看惯了人生的离别与悲伤之后,苏轼对苏辙的祝愿,永远是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果不能相见,那么,只希望你好好的。

2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即使在千年之后,依然动人心弦。

苏轼出生于1037年1月,苏辙出生于1039年3月,苏轼比苏辙大两岁。

兄弟俩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呢?《宋史·苏辙传》有云:“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轼、苏辙年少读书时,曾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写的“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很是感动,约定将来入仕后要尽早退隐,回家团聚,对床而眠,共听夜雨。

然而,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兄弟俩入仕后,聚少离多,但他们的书信往来,几乎从未间断。

苏轼每到一个任所,就给苏辙写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戏子由》《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苏轼就写了一百多首。

苏轼喜欢和苏辙开玩笑。比如,在《戏子由》中,他这样写道:“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他调侃苏辙个子太高,住的房舍太小,若伸直身子,头便撞到屋梁上了。

3

自古以来,同享福易,共患难难。

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被贬官的路上。当苏轼一次一次遇难时,苏辙不仅不离不弃,且恨不得遇难的是自己。只要哥哥平安,他愿付出一切代价。

苏轼一生中遭遇的最大劫难,莫过于“乌台诗案”。这是一场典型的文字狱,用时人刘安世的话来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

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

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难免流露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不料,这些话被新党利用,他们从苏轼的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一时间,朝堂上一片倒苏之声。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北宋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

苏轼入狱后,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受到牵连,但苏辙不仅没有怨言,还将苏轼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照顾,并一再上书神宗皇帝,愿免去一身官职,只求为兄赎罪。

然而,负责审讯苏轼的官员却竭力罗织罪名,欲置苏轼于死地。

苏轼怀着必死的心情,写下了两首绝命诗,一首给苏辙,一首给妻子王闰之。

给苏辙的那首是这样写的:“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想起曾经年少时,和苏辙相约入仕后尽早退隐,以享手足之情,天伦之乐,但现在却大限将至,无法陪苏辙实现这一心愿,不由心痛如绞,只能寄希望于来世。

他字字泣血,和苏辙约定:“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吕瑜洁,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已出版亲子书信集《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
即将出版历史散文集《历史的浓妆和素颜》《榴莲一样的红楼梦》

正在创作历史散文集《历史的回眸和背影》、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此物最相思》(大唐)、《愿如梁上燕》(东晋)、《青简待月明》(西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