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创始人福特能不能称得上管理大师?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551篇原创内容,2020年第60篇。
本篇的主题关于福特能不能称得上管理大师。
最近网上一篇非常重要的领导讲话,称:福特既是管理大师,又是创新大师。
我认为这篇讲话稿的起草团队缺乏管理学常识。
以我读书视野,福特可以称得上创新大师,但管理大师是万万称不上的。恰恰相反,福特应该是管理学中的负面案例和笑话。
为什么福特可以称得上创新大师?
福特对汽车做出了创新的全新认识。套用现在的流行语,叫重新定义了汽车行业。
福特认为:汽车不应该赚惊人的利润,最好用合理的小额利润,销售大量的汽车。因为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可以让更多的人就业。
福特T型车最初的售价也只有850美金,随着产量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到了1921年下降到260美金。
福特采用了被当时媒体嘲笑为“工业是会最愚蠢尝试”的5美元工资制度,大幅提高了员工工资,极大提升了员工的敬业度,降低了离职率,并使得员工也可以成为T型车的潜在消费者。按照260美金计算,只相当于一个工人4年多的工资。
福特在汽车行业率先使用了流水装配线,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财富》杂志对于福特的赞誉是:
福特开创的行业,改变了整个美国。他把整个国家都放到了车轮上,同时让石油可以继续扮演基础能源的角色。一直到1990年代,汽车公司和石油公司都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公司。不仅仅是商业,汽车还改变了城市的样貌。高速公路网络开始出现,更便捷的通行让人们可以办到郊区居住。高速公路、汽车和郊区小镇的繁荣,又给另一个伟大的商人创造了机会: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
福特对于工业时代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无愧于创新大师。
但如果称福特为管理大师,是不妥当的。
因为福特一直是管理学中的负面典型。
不得不说,早年的福特汽车,是一家经营上很成功、管理上很失败的公司。
1920年前后,福特公司占有三分之二的美国汽车市场。仅仅15年之后,市场占有率就滑落到20%。
福特在T型车成功之后,就成了非常典型的自大、固执、猜忌的代名词。
猜忌在管理中,是放权的反义词。就猜忌而言,连他的儿子小福特都是被猜忌的对象。被盼着早日接班的小福特,在管理方面表现远远优于老福特,却无法执掌大权。
20年来,在美国汽车行业,人们总是说:那个老人(老福特)不可能拖太久。等等吧,等到小福特接班。
小福特后来在二战中突然去世,他的去世在当时美国汽车行业引发了恐慌,人们认为福特公司继续生存已经不太可能了。以至于行业内建议美国政府贷款给当时的第四大汽车公司(规模不及福特的六分之一),让这家公司收购并接管福特。只有这样,公司还能保留一线生机。
老福特管理企业的外在表现非常有代表性:秘密警察式的管理和唯我独尊式的独裁。
老福特把公司当成他的私人财产来经营。
在福特汽车的早期,老特福就拒绝让任何人担负管理重任。比如,每隔几年就将第一线领班降级,免得他们自以为了不起,忘了自己的饭碗全拜福特所赐。在他眼中,他是老板,管理是他独享的职权。
公司主管全都是他的私人助理,只能听命行事;最多只能执行命令,绝对不能实际管理。
他派遣秘密警察监视公司所有主管,每当主管企图自作主张时,秘密警察就向老福特打小报告。每当主管打算行使他们在管理上的权责时,就会被炒鱿鱼。
以至于秘密警察头子贝内特成为公司权力最大的主管。但他缺乏管理者所需的经验和能力,成不了气候,只能任凭老福特差遣。
德鲁克分析认为,福特在管理上有着致命的缺陷:系统排除管理者的角色。也就是说,不让任何一个除他之外的人,成为企业的管理者,连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这样的人能成为管理大师吗?显然不能。
我们站在现代,从心理学上看,老福特属于那种心智成熟度极低的人: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不信任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正式这样的心理特征,使他把管理看成是权力,而非责任。正是这样的做法,使得福特制造出了最好的产品,却无法培养管理者。没有源源不断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作为支撑,再好的产品也只能风靡一时。
福特的心理特征和做法,完完全全站到了现代管理学的对立面。现代管理学中,管理是责任而不是权力,管理追求的是授权甚至是赋能,力图最大限度挖掘员工的潜力,用员工的成长来成就企业的成长。
当然,用现在的观点来去看待百年前的福特,未免有些不公平。但即便如此,百年前这样的做法,也绝对无缘于管理大师。百年前的管理大师不可能在最基本的理念上与现代背道而驰。
反观国内目前众多的中小企业,仍然处在当年老福特管理认知的企业主不在少数。创始人是一家公司真正的天花板。中国商业思维的普及任重而道远。
商业社会的成长和进步,归根结底要靠更多一流的企业家。
希望本篇能被更多老板们看到,也希望大家都能从老福特的故事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