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市场部,都在做什么?

 专栏作者/高翼

医药行业观察者。

工作关系,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市场部的人士,作为旁观者,总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医药是一个圈。

特别是市场部,早在七八年前,市场部的圈子还是以TOP MNC为中心,外加一些中小型的外企/合资的产品经理及以上级别人士,大家讨论热衷的都是谁谁谁手里拿着几千万上亿的预算,又打算做什么新的平台;而又恰逢移动互联网的兴起,SFE的概念再一次在营销领域火了起来。

这个时期,市场部大多没有来自业务上的压力,很多市场部的新概念、玩法也便随之诞生,给后辈留下了不少的理论基础。

这批市场人基本继承了第一代产品经理最后的辉煌。

一转眼,医改、药改被当局提上了日程。

从流通环节的压缩到终端销售的规范化,让不少流通商都为难了一把;但广大的市场部圈子,有的只是几张巨额罚单下的一丝惊奇而已,市场部有的感慨只是近些年的合规部发力越来越大。

国家能够下决心进行医改,是有一定的底气的。

首先,整个医药行业不再像世纪初那样缺医少药;其次,仿制药企大都已经参与到整个市场的竞争(虽然难以撼动原研药的市场份额);最后,以恒瑞为代表的一些头部内资药企,研发架构已经初步建成,能够担负一些创新的义务。

而这个时候,市场部圈子,也有了一些从外企跳去内资的高管们,“内外”不再是市场人们会去刻意注意的标签。

此时的市场部,在各种社交场合,虽也是欢声笑语,但是在聊着“洞察”、“创新”、“global”等等字眼时,也会时常留心某某内资药企的待遇。并且,“以患者为中心”这个概念被提及的频次也越来越高了。

老板和一线对政策很担忧,市场部也有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价格战的气息,已经愈来愈浓了,不少新产品早早就开始做好各种准入的布局。

直到2018年,“带量采购”从年初到年尾,一直绷紧着整个行业人的心弦,各种会议、论坛、文章,从年初热闹到年尾,一直到名单正式下发后,不少企业反倒有了一种解脱感。

今年一季度销量慢慢出炉后,头部内外企亮眼的增长表现,掩盖不了很多行业人的悲观情绪。一面是某几个创新药在政策及以价换量的策略下取得的大幅份额,另一面是广大慢病产品一线代表不到30%的季度指标完成率。

广大一线讨论最多的是准入,似乎也是这个时期独有的特色,而对于市场部,即使是后知后觉,大概也明白了此次医药改革的力度和执行情况。

于是,最近的行业分析人士,字里行间说的最多的字眼不再是“变化”、“应对”、“破局”,纷纷变成了“活下去”。

市场部负责着产品的策略、计划、活动等产品各周期管理的事宜,对于非销售导向的产品,基本承担着整个产品的生命。在全产品降价,很多药企和部分产品线的确面临着生死抉择的问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一般当外部环境剧烈变化以至于压迫到自身生存条件时,在生物进化史中一般会有两种方式:第一是蜕变自己,去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第二种是不断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来继续生存下去。

笔者周围的一批批市场人们,应对当前降价浪潮的大抵也是这两种策略。

第一种,主动求变型:

开平台、玩创新、拓领域、下基层

线上拜访、E-Marketing、大数据分析、医生经纪人、院外推广、互联网药房、慢病保险、XXX胸痛中心、XXX糖尿病平台......

搁三五年前,这些概念每年在企业的BP会上一提出,都会拿到一笔预算,然后市场部就会大力去拉各方资源积极推进,然后分析项目各项数据结果,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销售的推广套路仍然不变,市场部的专家们还是要维护对接,医学部仍然自己玩自己的。第二年继续如此。

但是,如今不一样了。

如今,强硬一些的市场部,会拉着老板,带领各个部门一起大力推进某一个创新项目,他们会用自己的执着,来拿到一大批资源,然后积极做好自己和其他部门各项评估工作,来更好地去笼络大家的精力。

再者,对于前端产品管线的研发并购和下游渠道的拓展,战略市场部也都越来越敢于出手了,并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笔,绝不像此前整个医药市场那样不温不火,都只是默默的赚钱。

此类玩法总结一句话就是,以前的战略实施“小范围测试”→“良好反馈”→“逐级放大”的流程渐渐被淘汰,现在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和时间留给市场部了,对于新的创新项目,大家讨论确定后,就只能全力以赴的去大力开展了,没有退路。

第二种,主动适应型:

效、整合、多位一体

这类玩家的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将一些过专利期(品牌)产品外包给国内中小型代理商去推广,减少管线的负担;

其次,将现有品牌管线打包整合,逐渐尝试“一人多推”的模式,用以提高运营效率,缩减成本。

最后,拉进部门与部门、部门与管理层之间的距离,减少决策流程,以更快的去适应当前的市场。

最近刚成立的辉瑞普强,选择把全球总部设立在中国,大概也是为了对成熟产品,做更快捷、更高效地管理吧。

而关注猎头岗位的同行,最近大概也能注意到不少药企出现了一些市场、销售、医学等部门多位一体的岗位,名曰“多渠道沟通员”

而除了上述玩法,更有甚者,诸如A司的心血管组,敢于颠覆传统,积极拓展政策利好产品的同时,大力投入基层市场的争夺。用传统MNC药企的“推广装备”,匹配外企特有的“系统化推广”模式,高调进军广阔市场。

当然,A司和P司由于其企业的特殊性,广大中小型药企无法模仿,但其中的一些玩法和思路,还是值得广大医药人琢磨思考的。

因此,在这里打一个广告,思齐2019医疗市场年会,邀请了一大批来自各类型、各领域产品的市场销售医学准入等等部门的高管们,一起来聊聊他们企业里都有哪些新鲜的玩法,希望通过观点分享,来为各位医药人提供一套可参考的理论模型,能用到自己的业务中去。(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报名会议,后文还有个展望~)

小结

说了这么多,但无论政策怎么改、环境怎么变、技术怎么更新,只要“药厂研发生产、医生处方、患者使用”这套底层逻辑不便,各位市场人对医药行业的这套认知体系就还有用武之地。

各位行业人不必悲观,行业仍然以每年10个点左右的增速,在不断前行。况且,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对未来医药行业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只需要大家在跟随行业前进的时候,适当调整自己的步伐,去主动学习,积极拥抱变化,医药行业任然值得大家耕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