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连田|难忘五中岁月
+ + + +
几年前,同学聚会回到母校,俯视四周,校园里教学楼错落有致,绿化美化,让人耳目一新,学习环境大为改观。今天有幸得到古田五中姚校长的邀请,撰写校友回忆录,我很高兴。我爱我的母校,特别是她筚路蓝缕、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创办起来的创业过程,好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是平湖镇端上村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1958年9月小学毕业统考录取入学。依稀记得当时学校大约有六、七位老师,校长先是由平湖小学的程光斌校长兼任,后来张捷然老师调来做负责人。两位校长都平易近人,很关心学生。当年学校只招收两个班,编为初一(甲)班和(乙)班,大约有80名学生。白天老师在上香殿戏台上课,两个班级的学生坐在下面一起学习。学校没有寄宿生宿舍,我们乡下来的学生住在街上的房子里。男生住楼上,打地铺一排一排睡,而女生的待遇就好些,住楼下房间。平湖镇附近村庄的学生都是走读生,早来晚归,中午自带午餐。学校操场在旧时粮站门口的晒谷坪上,我们经常在那里玩耍。
初一上学期基本没有念书,也没有晚自修。不久就停课炼钢铁,洗铁沙,烧木炭,或者到乡村去收割稻子,挖地瓜,帮助农民秋收。
初一下学期,我们到新校舍上课了,也就是五中现在校址的地方。那里原本是一片荒山,学校在这旮旯里盖了四间教室,一座两层的办公楼。靠田垅边上盖了食堂,边上盖了厕所。那时男生还是没有宿舍,住在后洋村菩萨庙里。每天晚上都是游孟辉老师和林有福老师提着马灯和闹钟值夜班。两位老师与男生住在一起,作息时间靠闹钟的铃声提醒。
1959年的日子真难过。有一天,学校召开校会告知师生们国家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紧张了。按上级规定:口粮定量每月减半,即每月口粮定量28斤减至15斤,一天只有供应半斤大米,早餐一两,午、晚餐为二两,没有水果和蔬菜,更没有猪肉和鱼类食品,食油也中断供应。上午第三节课后与下午第三节课后,我就饿得发慌,那可是正在长身体学文化的时候啊,可想而知那是多么艰辛的岁月!不久,上级委派李庆铭同志来学校做校长,李庆铭校长想出了“高招”,动员全体师生开荒种菜,口粮不足由瓜菜替代,俗称“瓜菜代”。这因地制宜的“高招”立刻解放了我饥饿的肚皮,我和同学们披星戴月地在漫山遍野种上了地瓜、土豆、长线豆、四季豆,还有白菜、空心菜等等。从此我们晚餐就多了一盘瓜菜,全校师生的吃饭问题逐步解决了。
劳动是我们的必修课,每星期安排半天劳动。在校内,挖操场、开荒种菜;在校外,到水库淹没区捡木料和砖头,还要按镇里统一安排,开挖凤埔至平湖的公路地基。劳动虽然很辛苦,但同学们还是有说有笑,觉得集体的力量真伟大。
在那难忘的三年初中生活里,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老师的培养下,在同学们的爱护下,我逐渐成长起来。我个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我被学校推荐为省级优秀少先队员,第一位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我的入团介绍人是倪可惠,游孟辉老师),我还担任了学校第一届学生会主席。
我应该感谢母校,让我学会了做人。做人非常重要,母校把教书育人放在重中之重,学校管理有特色,就是教育出诚实、厚道、吃苦、耐劳、朴素并懂得感恩感德的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我应该感谢老师,让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时代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记得我的教室黑板上方贴着大红大红的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老师也一直教导我们要刻苦学习,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所有定义、定律要记牢,当天作业要当天完成。阶段考试和半期考、期末考都要重视,考错的题目一定要订正,而且考卷要保存好,等到总复习时拿出来看一看。尤其是做错试题更要重视纠正,这比什么都重要。课余时间要看各种各样的书籍,四大名著和古诗词要多读多背诵,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什么难题?只要你多读几遍,其义就会自见。不懂的东西要问,不懂不要装懂。“三人行,必有我师”,向别人学习是好办法,同学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我应该感谢同学,让我珍藏了团队精神,学会了创造和创新、创业。母校就是不断创造创新创业的样本,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应有尽有。我作为早期的初中生,受到学校创业精神的感染,让我在离开母校走上工作岗位后,脑海常常牢记创造、创新、创业的思想,凡事敢为人先的精神。
今年举国将迎来庆典,我的母校也迎来了创办65周年的华诞。双喜临门,普天同庆。我为这喜事感到无限荣光,我已年逾古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牢记党史,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吴连田,男,平湖镇端上村人,古田五中1958级校友(初中)。历任浦城县委书记,南平市政协副主席兼农委党组书记,福建省老区办主任,省民政厅党组成员。退休后曾任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玉田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