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书笔绘 - 南市小石桥街56弄
南市小石桥街56弄
「董家渡、篾竹路、小石桥街」
看过了蔑竹路的早期石库门,心中的感受非常复杂。一方面感叹外表华丽现代的上海居然还保持着纯粹中式风格的住宅,另一方面又感慨那些刚刚搬走居住于此的居民的艰苦岁月。每当在上海发现这些百年以上的残败建筑,总是感到惋惜。难道纯真的历史住宅就无法与现代生活像西欧一样在上海中心城区完美结合吗?为何在祖国一定要驱车数千公里才能领略原始的自然,为何原汁原味纯真的历史建筑总是与残破混居并存?这些问题显然是我辈建筑师既无法理解又无法解决的高深问题。
抛开浪漫与情怀,继续在小石桥街寻觅那淹没于现代都市中的魔都旧颜。突然,小石桥街56弄巷口的条石铺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拐进那低矮的过街楼下方,弄堂内的气氛突然回到了1900年前后。又是花岗岩条石板铺路,粉灰驳落的空心青砖墙,条石石门套,实木大门,天地轴窗,黑瓦陆陆续续映入眼帘。再往里走,弄堂变得越来越窄,发现大部分居民都已经搬走,但还有部分居民留守。
这里的场景让我想起了80年代三部电视剧《花鸽子》、《三个和一个》以及《十六岁的花季》中的上海棚户区。不同的是,那些剧中的棚户多取景于普陀与闸北,除了破与乱毫无价值可言。而小石桥街则位于历史积淀雄厚的南市,大部分建筑都建于晚清和民国初年。如今虽破败,但当年依旧制严格营造,与普陀闸北一带由苏北上岸难民所建之私宅绝非同类之物。雕花木轴窗,铜质搭配,黑瓦,木檐子和木柱木梁,条石墙与门槛等细节都相当考究。只可惜上海寸土寸金,人丁兴旺后只能向天发展,于是阁楼此起彼伏,欲与天公试比高。站在这双臂可及的弄堂,抬首仰望那一线天空,仿佛我又听到了那昔日熙熙攘攘夜不闭户的弄堂。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