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海归教授看不起鲁迅,鲁迅去世后闻一多忏悔道:我们错了

上世纪20年代,鲁迅和很多文学团体发生过笔战,比如创作社、新月社及现代评论派。现在很多人一说起这些事儿,习惯于用“某某被鲁迅骂过”来形容。这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当时的鲁迅地位比较高,路见不平或心有不爽一声吼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是以一种非常强势的姿态“骂人”的。

鲁迅

但事实情况绝非如此。回到历史语境中我们会发现,大家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进行论战的,简单来说就是谁都不服谁。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当时不少人其实是看不起鲁迅的。

最典型的就是新月社那帮人,他们都是欧美留学回来的海归博士、硕士,而鲁迅虽然留日了,但连学士学位都没取得(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从留学背景和学历方面来说,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等人是看不太起鲁迅的。

徐志摩

另外,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新月社的成员们也看不起鲁迅。新月社的创造宗旨是“以诗歌之名演绎平凡人的诗意人生”,正常情况下是一帮搞艺术的,极端一点来说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鲁迅作品的艺术气息是不够浓烈的,他主要是为了指出国民性中的一些问题,以达到“立人—兴国”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鲁迅是以一种非常实际、比较功利的态度创作的,为此鲁迅牺牲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这在一帮搞艺术的人看来,无疑是非常俗气,甚至是非常无聊的。

胡适、梁实秋、徐志摩等人都是跟鲁迅发生过笔战的,他们也都表露过自己看不起鲁迅的心理。闻一多是新月社的一员,他虽然没有直接和鲁迅“对骂”过,但也曾公开鄙视过鲁迅。

胡适

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课堂上,在谈到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创作时,闻一多曾这样评价道:艺术的成功,乃在艺术,而不可以人生标准去评价。现在的(鲁迅等)普罗文学家,即代表艺术态度的反面,故不能成就太大

闻一多的这个评价,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专家、教授、学者、诗人的看法。他们认为文学应当是为艺术的,而不该像鲁迅那样试图直接干预现实。事实上,当时也曾爆发过多次文学是为了人生还是为了艺术的争论。

闻一多

闻一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对鲁迅的不屑与鄙视,直至鲁迅逝世。鲁迅逝世之后,闻一多开始对鲁迅做出了比较公道的评价。在鲁迅逝世八周年纪念日时,闻一多更是公开向鲁迅忏悔道:

从前我们住在北京,一些学者先生看不起鲁迅,就是没有跟着骂的人,也不把他放在眼里。现在我向鲁迅忏悔,我们骂错了。鲁迅对,我们错了。当鲁迅受苦受难的时候,我们却在享福。当时如果我们都有鲁迅那样的硬骨头精神,哪怕是只有一点,中国也不至于现在这样了

闻一多对鲁迅的态度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跟时局的变化以及他自身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鲁迅是1936年逝世的,第二年抗战就爆发了。闻一多等教师跟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重庆,在这个过程中目睹了时局动荡为人民带来的灾难。

闻一多与西南联大师生合影

而当时很多官僚,却不思抗战,反倒发起国难财来。在这种情况下,闻一多感受到了“亡国之痛”,心中的文人救世情怀被激发起来了,宛如当年的鲁迅。闻一多终于意识到了鲁迅的伟大,并且走出书斋,投身于现实的抗争。

此外,闻一多也开始想鲁迅一样大量写作杂文,这种他曾经看不起的文体。闻一多曾这样写道:

鲁迅勇敢、坚决地做着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在文化战线上打着大旗冲锋陷阵,难怪有的人那么恨他!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宁愿受苦流亡,也不妥协。鲁迅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多伟大的作品,和他这种伟大的人格是分不开的

闻一多

此时的闻一多,俨然已经成为了另一个鲁迅,甚至比鲁迅还要硬!而闻一多,也因为他的硬骨头遭遇了不幸。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被特务杀害。4天后,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宣誓说: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李公朴

当天下午,闻一多主持了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遭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两年前,闻一多在鲁迅纪念日时曾这样说道:有些人死去,尽管排场弄得非常热闹,过了没几天,很快就被遗忘了;有的人死去,尽管生前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但时间越过得久,形象却越来越光辉,他的声名却越来越伟大……

后来,闻一多的学生臧克家将这段话写成了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首诗既是在怀念鲁迅先生,也是在怀念闻一多先生,还有无数为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牺牲过的人。鲁迅的故事我们是很熟悉的,但闻一多等大师的故事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因此,推荐大家阅读一下闻一多等四位大师的传记。

(0)

相关推荐

  • 最后的演讲

    最后的演讲 怀念我的语文老师程鸿庭先生 文字 :缓慢成长 我们怀念的, 都是一个故事, 一段历史, 无论结局是悲是喜. (编辑:舒雅)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先生象闻一多. 未曾谋面时,一位颇具掌故的 ...

  • 阿鸡《我二舅叶灵凤》

    我二舅叶灵凤 对于我,书的钟爱,与其说由于知识的渴慕,不如说由于精神上的安慰.因为摊开了每一页书,我不仅能忘去了我自己,而且更能获得了我自己. --我二舅 先从我二舅的名字说起,他原名叫叶蕴璞,叶灵凤 ...

  • 专家说鲁迅的字不是书法,为何一幅还能卖600多万?

    [专家说鲁迅的字不是书法,为何一幅还能卖600多万?] 文︳王呈祥 在某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一群民国警察到饭馆抓人,正当要给嫌疑人带上手铐时,其要求警察出示拘捕令,看到拘捕令后,突然 ...

  • 董海川教授法·气用之于武功之道

    以武学打开世界 若论以气制人之道,凡人举止动作,均以气为主.气馁则力不随,筋骨不能随意伸缩,就会产生手脚迟顿.腰腿不灵等种种弊端.至于眼不明,耳不聪及心神迟慢,亦属于内形欠缺,这些现象都因气之所闭而引 ...

  • 何为缘起性空?王德峰教授:我父母去世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四个字

    文:苏道博 编辑:十方Max 今年王德峰教授从复旦大学退休了,作为全国第一个被允许在课堂上抽烟的教授,这位哲学王子确实有很好的学问.我经常听王教授的演讲,也曾当面请教,但让我最触动的,是有一次在课堂上 ...

  • 没见过却斗了半辈子,郭沫若在鲁迅去世后多次点评他,无一句说错

    鲁迅和郭沫若,当年为何会看对方不顺眼?这是笔者至今没想明白的事.毕竟他们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面. 有人说,是因为"一山难容二虎".但在笔者看来,除了考古学鲁迅先生涉猎的没有郭沫若多之外 ...

  • 鲁迅半夜去世时,留下了7条遗嘱,建议后人不得从事这2个行业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存于世间,便要做出一番事业功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为国家建设的献身精神我们众所周知,我们敬佩他以笔为武器,作为一 ...

  • 鲁迅恩师藤野先生,得知鲁迅去世后悲愤写下6字,让国人潸然泪下

    想必大家初中时都学过鲁迅那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乃是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所作的回忆性散文,回忆的对象便是他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恩师藤野先生.在文中,鲁迅是这样评价藤野先生的--& ...

  • 面对鲁迅她自谦是“学生”,鲁迅去世后,她却用后半生去骂鲁迅!

    鲁迅是近现代一位文学大师,当初他弃医从文,希望从精神上唤醒麻木的中国人民群众.而在鲁迅的一生中,也曾经骂过很多人,甚至一些人连还嘴都不敢.而曾经有一个人在鲁迅面前,谦称自己是学生.但是在鲁迅死后,她却 ...

  • 鲁迅去世后的83小时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可能是现代文学里最无法忽视的存在. 爱吃甜食,拥有数十个以上笔名,与表面看起来很反差地宠娃. 有独特的时尚品味,曾经教导萧红如何穿搭,骂过半个民国文人圈-- 直到他 ...

  •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停了朱安生活费,朱安无奈说了一句著名怨言

    中国近代社会是是一个思想文化多元碰撞的社会,新的思潮已经酝酿成了一股改换天地的大势,而旧的思想依旧在历史惯性的作用下屹立不动,显示着深深扎入这片大地的根基.在新旧交替之中,不少伟人应运而生,同时也有不 ...

  • 梁实秋与鲁迅论战8年,争锋相对,鲁迅去世后,他再没说一句坏话

    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 只是,这两个人却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两个人甚至论战8年. 一开始,他们争论人性.争论文学,后来,渐渐变成了相爱相杀. 打开凤凰新闻,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