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南邦加沙横民间传说 郑和赐福杜古 放生鳄鱼
沙横华人社区有300多年,但还有很多华人,却住在简陋的房屋中。
下街华人住宅区,与马来村相邻,关系和睦。
几
年前妻舅及夫人及亲属来大陆探访我们,带来杜古(Duku)手信。话题从该水果开始,谈及他的家乡的民间故事,许多内容都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其中和三保大人(郑和)有关的,非常动人,亦反映当地存在300多年的华人社会,对大明和平使者郑和,非常崇敬甚至膜拜,但又不乏亲近感。
赐福杜古益众生
妻舅打开一个杜古给我们看,展示果肉上一个类似手指印的地方,说沙横(Toboali)的华人世世代代传说,这是郑和当初登陆沙横,打开杜古按了手指印,赐福于它,今后无论身体处于任何情况,这种果子都可以吃,包括发烧、肚痛乃至妇女妊娠及产后,都只有裨益无害。
相传留下郑和赐福指印的杜古。
所以,当地都说三宝大人赐福于杜古,大家放心吃。的确,作者记得小时候。每逢“发热气”生病时,老爸就买来杜古,强调说这个不怕吃,很清凉的。
妻舅还说,发现南洋的杜古,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及泰国等地的,都毫无例外有这个郑和的手指印,意思是三保大人施恩关爱南洋众生。
不吃榴莲及舢板鱼
对于南洋众生喜闻乐见的榴莲(Durian),过去有些华族老人是不吃的,因为传说那是三保大人在南洋大地屙的臭臭,结果长成大树,果实也奇臭无比。
当然也有人说,这也许是迎合有部分唐山出生的新客(Singkek)的情况,须知他们大多数是不习惯吃榴莲的。
邦加(Bangka)槟港(Pangkal Pinang)及勿里洞(Belitung),那里有众多的闽籍、金门籍乡亲,其中一些老一辈华人,过去是不吃舢板鱼(亦称舢板跳鱼Ikan Talang)的。因为他们坚信郑和下南洋时,曾将跳到水手的舢板的一种鱼,亲自用手将之扔回大海,故在鱼背上留下他的5个指印。
我想,这传说的形成,也和当时随郑和下南洋的,有很多水兵及民工都是闽南籍的缘故,他们有的人就留下印尼居住,故印尼闽南人,为感念郑和慈悲,祖代相传不吃舢板鱼。
传说因为郑和抓住舢板鱼放回大海,故鱼背留下类似指印的斑纹。
摄于勿里洞丹绒班淡鱼市场的舢板鱼(中间)。
印尼与新马流传的“舢板跳鱼”的传说,也极富故事性:一次,三保大人的宝船队抵达爪哇岛国,正准备停泊上岸,忽然,只见大海中波涛翻滚,一条银色大鱼蹦上舢板,翻来覆去,挣扎跳跃。船上几名水手眼见银白色的大鱼高兴万分,大家七手八脚去捉鱼。有的说,拿到厨房里煮一大锅,饱餐一顿。
正好这被三保大人看到,觉得士兵们捉住的大鱼很可怜,急忙亲手接过大鱼,轻轻将它放回大海,鱼儿得到三保大人的搭救,免去一死,两眼淌出泪珠,向着郑公公点了一下头,高高兴兴地向大海深处游去。
从此,这种大鱼的脊背上留下了三保大人的5个手指印。于是,当地居民给这种鱼取名为“三保公鱼”或者又叫“舢板跳鱼”,以此表示纪念郑和大人的大恩大德。
邦加沙横的石桥(Sak khiao)小码头连接大海。
石桥码头近几年路面破坏严重,变成黄泥路。
蚊帐裹着鳄鱼放生
妻舅说,沙横有个很多人深信不疑的传说,即不能再海边河畔洗蚊帐,否则会招来Mace(鳄鱼)。
传说原先南洋本无鳄鱼,是三保大人施放的。当初他上船时,带来了鳄鱼,而且是用蚊帐包裹的,前往爪哇途中,路过必经之路沙横,决定登岸并在海边将鳄鱼放生。所以,只要在水边看见蚊帐,鳄鱼就会睹物生情,过来凑热闹,人们则难免小命不保。
邦加沙横的确长期有三保大人路过登岸的传说,还言之凿凿地称,当地有郑和踏脚石的遗迹。可惜独裁者苏哈托新秩序政权将华文禁止32年,华人出现几代人的断层,年轻人已经不懂中华文化,更别说三保大人的登岸遗迹等民间传说了,于是无人知道三保大人,更不用说他的踏脚石在何处了。呜呼哀哉!
沙横最南端意境废置的Sadai港口,不知当年郑和是否在此登岸?
至于郑和登岸的可能性,作者窃以为并非杜撰的。因为这是由沙横地理位置决定的。沙横处于邦加最南端,离爪哇岛最近,也是南下主航道邦加海峡最末端,海面较为狭窄。
妻舅举例说,二战期间,日军舰艇运载兵力,准备攻打爪哇岛,但航行至凌晨三四点钟,因为天黑视线模糊,结果在沙横附近搁浅,遂上岸大肆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原来,当时日军原先也并非打算登陆邦加的。至于日军大举攻占邦加,那是其后的事,部队从新加坡出发,在邦加中部流石(Batu Rusak)海边浅滩登岸,也有说从邦加北部的勿里洋(Belinyu)登岸的。至于选择那里的浅滩,以及荷兰军并无特别设防的地方,证明其间谍十分厉害,早就侦查的一清二楚。
沙横常见的旧房,改造成燕窝屋,于是有如此怪模样。
位于沙横下街的刘姓甲必丹的老宅,也因翻新而失去明清时代建筑风格。
说句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