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卡媞妮》即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上映

电影《卡媞妮》即将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播放

图片来源:《卡媞妮》电影官方推特。

为了庆祝妇女节,印尼2017年大片《卡媞妮》,即将于2018年3月2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上映。

为了讨论女性平权的挣扎,卡媞妮(Kartini)的主题刚好适合,她就是在印尼的最佳例子。

这部片子主要使用爪哇语,也就是卡媞妮的母语,相当写实和反映出来当时的社会,也让卡媞妮的一生,忠实的在荧幕上演出,相当赚人热泪。

这部电影由印尼家喻户晓的明星──蒂安.萨丝若瓦多友(Dian Sasrowardoyo)领衔主演,剧中的她荷兰文流利,让看完的人对这位内外俱美的演员印象更加深刻。

卡媞妮是印尼教科书上知名的历史人物。学校会教唱纪念她的歌曲,于每年4月21日她生日时在庆典上表演。这部完全印尼的本土电影也没令人失望,不只让人看到了女性的牺牲和无奈,也更了解印尼爪哇人的历史背景,好几幕都让人感动流泪。

用读书改变印尼女性地位的女孩

Legacy Pictures

卡媞妮出生于中爪哇加巴拉(Japara)的统治阶级,爸爸是荷兰时代的镇长,属于贵族血统。当时的贵族女性初经来了以后,就要被关在房间里面不见天日,直到另一个贵族来提亲,结婚当天才可以搬到丈夫家中。这是当时保护贵族血统的常见做法,在现在的角度来讲简直不可思议,可是在当时的爪哇文化中,却是司空见惯的习俗。

也就是这种禁锢和家庭背景,造就了卡媞妮这位印尼的女英雌。

由于身处贵族阶级,卡媞妮从大概12岁开始就被关在房间里,直到去荷兰唸书的哥哥启发了她,他告诉卡媞妮,人的肉体可以被禁锢,可是心灵不会。他给了卡媞妮房间书柜的钥匙,并从荷兰寄送书籍给她,让她即使被关在家中也可以阅读。因为阅读,卡媞妮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她开始提笔写文章,在荷兰杂志上发表,获得了名声和尊重,也影响了自己的两个妹妹和爸爸,让她下定决心要推展女性教育,来改变印尼女性的命运。

卡媞妮还算开明的镇长爸爸也同意让女儿得到更大的自由,例如阅读、投稿、交笔友,甚至离开房子到镇上逛街。也就是这种改变,造成了其他贵族和卡媞妮家庭的冲突。最后她虽然无法逃避爪哇文化,还是要嫁给另一位丧偶的贵族,可是丈夫对她也很支持,鼓励她开设学校、提倡女权,直到25岁过世为止。她的努力在印尼开花结果,在爪哇各大城市兴起女性教育的风潮,而卡媞妮的名字和相片,至今也还留在印尼主要道路和货币上。

爪哇式柔软的电影

这部电影由一位年轻的印尼华人新锐导演魏远卿(Robert Ronny)拍摄。要把一个大家都已经知道梗概的故事表现得引人入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整部电影流畅而自然,述说故事的节奏并不快,没有所谓的特效,也没有长短镜头转换或变焦的华丽手法,而使用宁静且稳重的定焦画面,让演员在荧幕前,以最真实的情感和动作来打动每一位观众。每一位演员都彷彿是站在你面前的邻居,让观影者可以感受到他们经历的喜怒哀乐。

贯穿整部片的,其实就是深厚而且柔软的爪哇文化。除了叙事节奏符合爪哇式的从容舒缓,电影在介绍卡媞妮故事之余也介绍了许多爪哇文化细节。从演员的仪态、服饰、食物、家具、房子、音乐、高阶爪哇语、爪哇独有的地砖图样……种种让印尼人感到熟悉的事物,都一幕幕在电影中出现。许多场景都是在中爪哇实地拍摄,导演对细节的考究细腻,而观众更可以从电影中看见爪哇人的生活、看见那些现在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的用品,并进而了解爪哇的民族性。

除了影像之外,背景音乐配合着剧情起伏,也是另一大焦点。电影中完全使用爪哇音乐与乐器,不是西洋的进口货,让人感到熟悉又惊讶。除了眼睛和心灵之外,耳朵也是余音绕梁,那充满中爪哇温度的音乐声不断随着画面响起,替画面加入适当的调味料而显得更饱满,且不会喧宾夺主,只是如同爪哇文化一般,在旁边称职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让女性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决定权

(Legacy Pictures/File)

锐导演关心社会,也在电影中加入了对印尼社会现象的探讨。影片一开始是卡媞妮哭着不愿意睡在自己的房间,坚持要和保姆一起睡觉,而保姆也感动得哭了出来。之后许多在家里服侍多年的佣人不断出现在电影中,也参加卡媞妮的婚礼,让人感受到了爪哇人的忠实与诚恳。

电影有一幕是女佣人在替卡媞妮和她的妹妹做全身美容,包含爪哇人传统的女性私处清洗净化和薰香。她耳提面命的对两姐妹说:妳的身体就是妳的命运,要好好保护。而之后剧情的演变是,卡媞妮深信,要改变女性的命运,靠的是教育,而不是身体,她更相信,要把自己相信的分享出去,才是正确的做法。

当时一般爪哇女性的命运就是等着出嫁,生了小孩之后,丈夫再去娶另一个更年轻貌美的女人回家,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男性可以不断娶妻,而女性只能侍奉一个丈夫,不幸和不快乐的种子,在每一次更年轻的妻子进门之后不断的传递下去。每一次结婚的画面,每一次小女孩被关在房间里面的画面,都加强了卡媞妮要帮助女性受教育的决心,让女性不再沦为生产工具,不让不幸的事件在每一个爪哇家庭不断重复。

在故事中,卡媞妮和妹妹出去访问当地女性,一个比一个还瘦小的女孩子,手里抱着小孩,当她们发现这群女孩的年龄只有12、13岁的时候,不只让观众震惊,也让卡媞妮更加深信,唯有让她们识字受教育、提倡女性的权益,才能改善小孩子照顾小孩子的现象、改善数百万爪哇女性的命运,也才能改变爪哇女性和国家的未来。

而电影中,卡媞妮在荷兰杂志上的成名作品〈从黑暗到光明〉(Door Duisternis tot Licht),画面从灰暗的爪哇场景,转换到阳光普照的荷兰,配合着卡媞妮在风车前的灿烂笑容,正代表着爪哇女性的命运,因为卡媞妮而从黑暗到光明,而且不断向前走。

看见印尼人的温顺与忠诚

爪哇人民的温顺和耐心,也在这部片子里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一开始,所有比镇长或主人还低阶的人,包含自己的女儿,都必须在镇长在场的时候蹲下来,而且眼睛只能直视地面,等候主人的吩咐或离去之后才能站起来,继续还没完成的工作。这场景不断在电影中重复出现,即使镇长出门,路上的爪哇人也一样蹲下来表示敬意。

女性,更是从小就必须学习像鸭子一样走路,或用膝盖爬行,而且脚掌还不能碰到地面,蹲下来双手合十放在嘴前表示尊重和聆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得到长辈或主人的同意才行,说话必须轻声细语,而且要有耐心的等候。卡媞妮在父亲的第二任贵族妻子对她大声斥责的时候,整个人吓得跳了起来,就是因为对爪哇人来说,大声说话是非常不礼貌而且不尊重人的表现。子女必须服从长辈,父母亲安排的婚姻都只能接受,不会有任何意见。也很庆幸,今天这些文化虽然有些还存在,但大部分的女性已经得到解放,可以上学受教育,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想法了。

看完电影,对印尼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对印尼人也会多一分感同身受。唯一的缺点是没有英文字幕来协助外国人理解,否则从剧中蜡染服饰的图案考究,到家里的摆饰、木工、房子的格局和样式,都是学习爪哇文化的入口。而印尼这两年来,电影工业水平不断提高,民间不断投资这个产业,好莱坞也看重这个大市场而愿意协助,让印尼出了不少有深度的电影。

原标题:《看见爪哇的温柔力量──电影《卡媞妮》与爪哇文化》 作者:国立泗水大学台湾讲师吴英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