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真的是脑后有反骨吗,还原魏延清白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反面典型,最后被安上反叛之名被马岱所杀。那么魏延真的是想叛汉自立的人吗?

一一上图魏延

一、魏延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魏延在《演义》中初次亮相是在刘备率文武官员和百姓准备进入襄阳城的时候,刘琮之前己将荆州拱手相让于曹操。当刘备等到达襄阳城下唤刘琮开门避难时,蔡瑁、张允一顿乱箭让刘备等不得靠近。此时,魏延站将出来,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带部杀死守卫城门将士,打开城门,大呼刘备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此时,曹操大军已经压境,如想求荣,魏延完全可以就此降曹,以魏延的能力在曹营一定不会混得差。如不想降曹,也可以投东吴,但魏延都没选,在寻刘备不着的情况下,而是去长沙投了刘玄。足以见得魏延还是有尊汉室正统之心的。

在关羽攻取长沙时,太守韩玄武断定罪黄忠谋反,并准备斩首,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魏延挥刀砍死刽子手,并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在襄阳是魏延出头,这次又是魏延振臂先呼,这两处的表现绝非偶然。如果魏延是个平庸之辈,绝不会当此出头鸟两个情节可以看出魏延是一个敢想、敢干、有正义担当的人。

二、魏延有勇有谋,可当重任

魏延自投刘备后,排名仅在五虎将之后。刘备入川时,前锋为黄忠和魏延,在庞统未阵亡之前,魏延一直受重用。并且拔营攻塞,立下汗马功劳。汉中攻下后,刘备力排众议,用魏延镇守汉中。事实也证明刘备没用错人,魏延挡住了曹真十万兵马的进攻,使汉中固若金汤。

魏延不仅勇冠三军,且有较高的谋略水平。而且具有一般武将没有的谋略,就兵出子午谷这一奇谋,如果魏延平时不研究战场形势,不对地理位置了如指掌,是不可能提得出这一谋略的,虽然这一奇谋有风险,但也有一定道理。司马懿与张郃有一段对话:“诸葛亮生平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可见这一奇谋连司马懿也是认可的。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魏延几乎都担任的先锋重担,碰到对方猛将,也是魏延去挡。可见魏延的勇猛在诸将中是首当其冲的。

三、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

《演义》中记载: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自此,诸葛亮一直对魏延不予理睬,用诸葛亮的话说,我知其日后必反,怜其勇而用之。

诸葛亮仅因魏延献长沙城,并认定为不忠不义之人。那韩玄是个昏官,黄忠与关羽头一回厮杀时,黄忠马失前蹄,本来关羽是可以杀了黄忠的,正因为关羽傲气,认为这样杀了黄忠显不出自已真本领,故放黄忠回去换马再战。黄忠次日箭射关羽盔樱也是为了报答关羽昨日不杀之恩,这本是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还,可韩玄却咬定黄忠谋反献城欲斩之,可见韩玄是一个不分是非,草菅人命之徒。韩玄平时对下残暴,鱼肉人民,轻贤慢士。魏延起而杀之本是正义之举,这不同于那种告密卖主的小人,怎么能说魏延不忠不义呢?以此为据,那天下谁还敢投奔刘备呢?更为滑稽的是诸葛亮认为魏延长一反骨(不知反骨长什么样),仅凭一脑骨就唯心断定魏延必反。这也太草率了。

诸葛亮既不喜魏延,一定不会重用,把一个堪当大任的将军长期排除在核心圈外,言不听、计不从,哪里要拼命就先派他去。你说魏延怎么会没有想法,怎么会从心底服气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去世前,按排文官长史杨仪统领大军,而不让有着丰富行军打仗经验的魏延来主持大局,魏延怎会服气?连诸葛亮死讯也没及时通知魏延,而且对魏延做了造反的提防。

即使诸葛亮这般按排,魏延起初并没有想反的念头,而是想继续攻打曹魏,当听说部队已后撤,魏延这才烧了栈道,逼杨仪交权。

假设一个团体原当权者离任时,不用能力最强的人继任,反用不起眼的某个部下主持全面工作,你说这样的按排合理吗?你让能力强者情何以堪?这样按排的结局未来不是窝里斗就是分崩离析,无数事实己经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就算是魏延反叛也是诸葛亮长期压制魏延逼出来的结果。

一一魏延

四、诸葛亮死后,魏延只是和长史杨仪争夺领导权,并非为谋反作准备

当费祎告知魏延丞相已辞世,魏延问何人代理丞相大事,被告知由长史杨仪负责时,魏延当时就觉得杨仪不过一长史,担此大任不配。并欲自率大军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并对费祎说:不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可见,魏延心中还是有大局的。

在与杨仪争夺领导权时,魏延虽用武力相逼,但没忘记给刘禅上奏表,还知道自已的位置,尽管是捏造事实,但至少表明魏延心中并没真正反汉,如果反汉,那就直接投魏了。直到后来兵马散了,自知大势己去,才与马岱商量投魏。

在攻取南郑城时,面对姜维,魏延并未与之交战,而对姜维说:“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这里魏延还是只想夺权,此时魏延还没有下彻底叛汉的决心。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因为杨仪与魏延一直矛盾很深,已达水火不容地步。

一一魏延

魏延的悲剧在于他的性格:

魏延投奔长沙韩玄时,因为平日傲慢少礼,不受重用。魏延投蜀汉后,恃功自傲,觉得自已功劳与待遇不相称,故经常口出怨言,并且看不起人,所以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诸葛亮生前常常告诫身边人,魏延日后必反,因而很容易被大家推向敌对面。这是魏延做人的悲剧。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性格一旦遇事处置不当,就容易让人起反叛疑心。

所以,一直给魏延安上反叛之名,其实是有点冤枉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