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不仅为林县解决用水难,还培养3万5千工匠、27位工程师
1959年10月10日,河南省林县县委为了改变自己所处的山区土壤贫瘠,水源奇缺的困境,改变全县人民祖祖辈辈挖水窖、池塘储存雨水度日的生存条件,决定修建引漳(河)入林(县)水利工程,修建水渠将漳河水引到自己身边。1960年2月,这条水渠正式开工兴建,并正式命名为“红旗渠”,取高举红旗前进之意。
红旗渠施工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参加修渠的10万干部民工每人每天只能领到1斤粮食,不足部分只能以蔬菜代替,每日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和险滩峡谷中艰难施工。由于缺少工具,一部分人不得不兼职干起了铁匠、木匠,就地支起铁匠炉、木工组,自己修制工具;没有炸药,就用硝酸铵、干牛粪、锯末、煤面等制造炸药;没有石灰,就自己烧;水泥不足,就自办水泥厂制造。
为了克服经费不足的问题,红旗渠工地大兴节约和艰苦奋斗之风,没有抬筐,就上山割荆条自己编;用旧了以后,又把长条抽下来再编一次,真正不能用了才当柴烧石灰。用过的炸药箱子,也制成车箱、水桶、灰斗等各种用具。从1960年2月到1966年4月这6年多的时间里,红旗渠人共自造水泥1034万斤,炸药 243万斤,烧石灰29000万斤,编抬筐3万多个,做水桶18900多副,修配制造各种工具117万件。
就这样,红旗渠人连续苦干了10个春秋,总干渠墙高4.3米,宽8米,长70.6公里,修筑的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建成了长1525.6公里的“人工天河”。如 果把施工中挖砌的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培养了一大批属于的专门人才:培养工程师27名,其中国家干部15名,农民工程师12名;培养技术员560名,石匠33000名,铁匠110名,木匠200名;700人学会了烧石灰,320人学会了造炸药,110人学会了造水泥,810人学会了钻炮眼、搞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