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36年,南朝宋名将檀道济在建康被宋文帝处死,父子八人命丧黄泉。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檀道济是谁?此人乃是南朝宋,宋文帝时期第一名将,以能征善战,足智多谋而著称。“战神”宋武帝刘裕北伐时,檀道济年纪轻轻就担当先锋,“所至望风咸服”,由此深受重用。
宋文帝继位后,开国武将或退或亡,檀道济地位逐渐显赫,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朝宋第一名将。他作战不仅勇猛,更有智谋。举个例子。
公元431年,北魏南侵攻占河南,檀道济奉命出征,与魏军连战三十余次,全部取得胜利。可惜打到山东历城时,大军粮草不足,只能遗憾撤退。
原本被打得抬不起头的北魏军,通过降卒得知这个消息,立马集合大军追击,在周县将檀道济团团包围。
当时,檀道济麾下兵少将寡,面对此不利局面,全军都很恐慌。但檀道济却沉着冷静应对,他先是命令士兵堆起沙子,再用仅有的粮食覆盖其上,让士兵假装统计,把斤数都喊出声来,伪装出了粮食充足的假象。
北魏军被天衣无缝的表演骗过,以为先前是假消息,顿时不敢轻举妄动。这时,檀道济又心生一计,他让全军穿上盔甲,而自己穿上显眼的白色衣服,率领全军有条不紊地南撤。
魏军一看檀道济如此招摇,全军又丝毫不乱,怀疑有伏兵,也不敢追击,只能放任檀道济逃出生天,安全离去。
这个故事,也是成语“唱筹量沙”的来历,用来比喻制造假象,迷惑敌人。可见檀道济之足智多谋,他也因此战进位司空,武陵郡公,地位无比显赫。
但是呢,这都是表面的风光。据《南史》记载,“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心腹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宋文帝对他一边非常倚重,一边又十分猜忌,尤其是自己“寝疾累年,屡经危殆”之后,更是疑心重重。
再加上,有人偷偷跟他说:“安知其(檀道济)非司马仲达也?”宋文帝这才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病死前解决檀道济这个祸患。
公元436年,宋文帝病重,急忙传诏檀道济进京。檀道济无疑,收拾行囊时,妻子向氏劝说道:“夫君功高盖世,为朝廷所忌惮。如今朝中无事却召夫君进宫,恐怕是大祸临头,不如称疾不去!”
檀道济不以为然,道:“我为国尽忠,国有何疑?”遂进京面圣。结果,檀道济进京后,宋文帝的病大为好转,于是檀道济得以安然度过一些时日。
第二年开春,檀道济领命返回驻地。出发这天,宋文帝突发急症,由于担忧性命只在片刻,于是立马发下诏书,以“谋反”之名,将檀道济父子八人,以及亲信若干全部逮捕,然后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檀道济死后,北魏欢欣鼓舞,都道:“道济已死,吴人不足复惮”。从此,北魏每年都派兵南征,想要吞并南朝。十四年后,北魏兵临建康,宋文帝登城感叹道:“若道济在,岂至此!”
檀道济作为南朝宋一代名将,落到这个下场,实在令人惋惜。无独有偶,在他六百年后,一个叫“南宋”的王朝,同样也冤杀了一位名叫岳飞的大将,真可谓是“一脉相承”。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檀道济还是岳飞,他们的死因除了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黑暗之外,也有一些他们自己本身的原因。我们重点分析一下。
第一,功高震主。有句话说:“震主者不畜。”意思是威胁到君主的人不会活下来。檀道济、岳飞功盖当世,既让君主爱而敬之,也让君主如芒刺背,深感威胁。
第二,不懂世故。当初檀道济四人搞政变扶持宋文帝,其他三人先后被宋文帝整死,檀道济竟然没有预警。岳飞已奉宋高宗为主,却整天喊着要迎回二帝。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檀岳二人身处风口浪尖,却不懂明哲保身,君主岂能留之。
第三,不听忠言。向氏劝檀道济称疾,徐庆劝岳飞自立,都是看透了朝廷的黑暗,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所给出的选择。可惜檀岳都以家国大义为重,忽视了权力斗争,以至于错误估计了形势,最终导致身死。
谚语云:“人不自害而人害,人不恕人而自恕。”意思是:人不会谋害自己却会被别人谋害,人不会饶恕别人却会饶恕自己。
前一句是说明世道,后一句剖析人性。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道混乱,人心叵测,不能以己度人,还须多加提防,认清人性,方能免祸保身。否则,悔之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