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边边(121)
△借用照片示意
121.不断搬迁的女中
宜昌的秋雨似乎善解人意,既不是chunri里那么"贵如油",也不是夏天那般疾风暴雨,有些缠绵的秋雨既可以将不远处至善堂那长长飞檐的琉璃瓦悄然无声地洗得gan净,也可以让提笔疾书的李玉英安静地聆听着窗外雨滴打在雨蓬上的"滴嗒"声,这雨滴声单调而无语,却能不知不觉中去除这位宜昌女子中学女校长一身的烦燥,似是而非的看着窗外被雨的氛围包裹着的那一排教室,就有了些自豪油然而生。她深深地吸了一口shi润而清醒的空气,低下头去继续写道:
--教育不是认字读书,存储一大些古董式(似)的知识。教育乃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做人是自己做的,生活也是自己寻的。所以我们训育的目的,就是要每个学.生学着用自己的头脑解决她自己的问题。无论什么问题,都引导她们自己研究,自己寻.求,这就是我们校训的真字(挚)。等到她们寻着了答.案,就鼓励她们力行,而且还要做到好处,这就是"善美"两个字了。
虽历经教会教育熏陶十多年,可在当时解.放思想的大潮中觉.醒过来的李玉英还是毅然决然的走出了哀欧拿女中,其动机可从董泽恩的《宜昌教育史上的一颗流星》一文中所介绍的情况管中窥豹:"她在哀中(哀欧拿女子中学的简称)主持教务仅两三个月时间,就清楚的认识到在教会控.制下办学.校是没有自主权的。学.校的经费由洋人掌管,教师由洋人聘任,课程由洋人安排,特别是把《圣经》当作主课要学.生们去学。每ri,学.生必须四次唱颂上帝的赞歌(三餐饭前和睡觉前)。总之,一切必须遵照洋人的意旨去办事,作为一个中.国人,决不能接受洋人的奴化教育,一定要摆tuo教会的束缚,办一所具有民.族自尊心的、有自己个xing的、懂得自己解.放自己的女子学.校。这就是李玉英要创办私立宜昌女子中学--鄂西女中(宜昌女中后来的校名)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是受了穷困的包.围,精神上我们却不受它丝毫牵制。我们的教职员本无经济上的负担,只要有得饭吃,作(做)工就有力量。明天的事今天不过问将来的问题且等将来去解决。目前的责任只是拿着全副精神和所有的毅力来服.务教育,所以我们从来不等钱办事,只是先把事做了在议钱。这样第.一学年除去校具和设备花去一千一百多元钱,其他的开销不过五六百元。第.二学年开始的时候,手里实存二三百元。一年过去,不但没有亏欠,反倒下余了一千元为本年的开支。除了学费,这自然要感谢地方人士的努力指助(资助)和同.志办学的热忱了。
就和李玉英所说的那样,宜昌女子中学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就拿校舍为例。zui开始得到了李玉英的闺.蜜李一清的姐.姐李一福的援助:"她把办袜厂未用完的空.房借给学.校作教室(地点在二马路工行后面)","李一福在办学之初的半年里,还无偿地每天供给教员一顿午饭。"首创的宜昌女中开始于1926年9月,招收一个初中班,一个补习班,学.生不到二十,还需自己带课桌椅。
第.二年"人为环境的要求,不得不附设小学.校,于是校董李chun澄先生为学.校租佃了两栋民房,那个学期共收了学.生一百二十八名。"校址是原美.国圣公会办的圣灵小学的原址,位置在二马路,也就是夷陵饭店现在的后院,学.生扩招到一百八十人。一年以后的1928年不得不再次搬到现在的隆康路桃花岭旁,同样是美.国圣公会停办的美华中学的校址。因为是李玉英向圣公会的孟主教承诺租期三年,所以租期一到,宜昌女子中学就在1931年夏天,搬到了盐业公会原办的商业中学的校址(现宜昌四中校园的一部分),这才有了一个固定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