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莱州保卫战”的胜利,提升了潍县人对莱州府的认同感 2024-06-22 09:58:59 明清时期,地处胶东半岛西部的莱州府共管辖七个州县,即史籍所谓的“莱郡七属”。这七个州县分别是掖县(附郭县)、昌邑县、潍县、平度州、胶州、高密县和即墨县。以上州县当中,平度、即墨等地在明代之前就就与莱州关系密切,而潍县、昌邑县和高密县则是明初才划到莱州府范围内。相对来说,前者对“莱州”这个概念的认同感更强一些,而后者相对就有些疏远。其中,潍县在明代之前本来是潍州,与升级为府之前的莱州平级。两者的地位长期相埒,而潍州在洪武年间降级为县,归属莱州府管辖,使得当地士绅在心理上很难一下子就接受。 (莱州府和潍县的位置示意)实际上,到了两百多年后的万历年间,潍县人依旧对“潍州”具有很深的怀念之情。被视为当时潍县士绅领袖的刘应节(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在给《潍县志》做序的时候就写道:“潍在东土,故称北海郡,其后并隶不常,迨洪武年始置县,声名文物衰然,犹称他邑首,非褊壤也。”字里行间,多少能体现出牢骚情绪。不过,到了清代,潍县人对“莱州府”的认同感似乎有明显提升。同样是潍县籍的进士,清末的陈恒庆在自己的笔记(《谏书稀庵笔记》)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制铜之工,以吾莱属为最巧。”“他邑首”(东莱首邑)和“吾莱属”这两个词前后对比,显然陈恒庆的语气更为亲切。管中窥豹,以见一斑,这也能大体反映出潍县士绅对“莱州府”认同的变化。 (以下配图均为莱州磨盘街的场景,相传是明末保卫战的产物,图片作者“莱州湾人”)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就是时间的积累。明清两代,四五百年的时间,潍县一直属于莱州府管辖。尤其是清代中期平度州降为散州之后,潍县直辖于莱州府,彼此之间的频繁互动,经过时间的积淀,也逐渐转换为了民间的亲切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略,那就是明朝末年“莱州保卫战”胜利的影响。莱州保卫战发生在明崇祯五年,当时孔有德叛军自登州向西,接连攻陷黄县、招远、平度等地,然后围困莱州府城。城内军民坚守不屈,为明廷调集大军胜利平叛赢得了时间,后世称“铁打的莱州”。 关于战事的经过,相关的史料有很多,在此就不再赘述。下面重点说的是“莱州保卫战”对潍县认同产生的影响。就全局战略而言,当时的莱州之于山东内陆,有如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之于淮南。因为莱州坚守不下,使得山东内陆免遭了战火涂炭。倘若叛军攻陷莱州,主力下一步可能就要渡过胶莱河向西,而昌邑和潍县就会首当其冲。从这个意义来说,潍县也是莱州保卫战的受益者,自然对此有感激之情。此外,在莱州保卫战过程中,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莱州知府朱万年的表现都很英勇,尤其是朱万年,被叛军诱捕押至城下劝降,他大义凛然,痛骂叛军,让城中发炮,壮烈殉难。作为莱州府的父母官,朱万年的事迹也让治下子民相当感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属县对府城的认同感。 在此之后至清末,莱州府下属州县都有祭祀朱万年的传统。陈恒庆在笔记中记载的一个比较传奇的故事,就是例子。根据陈恒庆的记载,清末高密籍进士王星瑞在贵州黎平(朱万年的故乡)为官。他刚到任,听说当地有“朱太守祠”,就专程去祭拜。在祠中,他还看到一块碑文,记载了咸、同年间战乱时,朱太守显灵护城的传说。在今人看来,显灵的说法多少带有迷信的观念。不过,王星瑞却信之不疑。他还专门写信给莱州府在京的同僚告诉此事。 笔记中是这样说的:“寄京莱属同乡官,将立碑于莱州,俾乡人咸知朱太守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莱州一庙,益当敬谨奉祀,必当呵护全府七属数百万生民也。”从这个记载来看,朱万年相当于明末至清代凝聚整个莱州府的精神纽带,他在“莱州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也明显提升了下属州县包括潍县对“莱州府”的认同感。 赞 (0) 相关推荐 唐朝进士蒋钦绪,四个儿子是唐代能吏!后代发展成一方望族! 唐朝进士蒋钦绪的事迹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他也是莱州府胶水(今山东省平度市)望族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蒋钦绪 .蒋钦绪生活的年代距今已千年有 ... 明清潍县与潍县城 友情提示:本文1103字,阅读约需5分钟 明清潍县与潍县城 <潍城区志>载:"置潍州,因境内有潍水而得名."<潍城区地名志>曰:"'潍'字源于城东 ... 小研究:忠烈巡抚谢琏 木木文字 忠烈巡抚谢琏 陈振林 七夕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但是,在山东莱州,七月初六就是他们的七夕节,他们将七夕节提前了一天.莱州人民这样做,与明崇祯五年(1632年)年莱州保卫战相关,是为了纪 ... 卷一百三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莱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莱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莱州府表> <史部, ... 二、红军大队回师井冈与根据地的收复(二)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二)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8年8月下旬,湘赣敌军乘我红军大队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通电合谋,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 其时,湘敌吴尚第八军第一师全部及二师一部共 ... 这两组图提升了无数人看事情的格局与深度 断章取义.盲人摸象.妄下结论,还没有看到事情的全貌,就简单粗暴地做出判断,是很多人看事情.做结论的习惯.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第一组图画的是什么吧. 当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会是,这是一个美 ... 人民的胜利丨“我送亲人渡大江” 安徽学习平台2021-06-15订阅作者:黄娜娜 张弓 李浩 郑强强 王冰燕0:00 / 03:19在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展台上,静静地躺着一面黄色的小旗,上面写着"奖给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 ... 出现这3种现象,说明你的福报正在提升,很多人都还不知道! 为什么现在世界灾难这样多? 为什么现在世界灾难这样多? 展开 从南方到灵山卫再到平度再到莱州,胶东一支宗姓人的迁徙简史 如果从莱州市的城区出发,向北沿着海港路行驶,到了过西村之后向东转,走到河口村附近再向南转,前方不远处就可以来到一个叫做"水南宗家"的村庄(以前属过西镇,现在属三山岛街道). 在这个 ... 什么是“小冰河期”?明末就曾经历过,上亿人葬送了生命 艺述史官方原创 前一阵和朋友聊起来,今冬特别的冷,明明从全球的角度看是个暖冬,毕竟全球变暖嘛,但落在我们的身边实在是几十年没遇到过的极寒天气.所以我经常也在身边听到一个说法,说我们正在前往下一个小冰河 ... 前方就是胜利,700多人却背靠背牺牲在草地边缘,长征中悲壮往事 前方就是胜利,700多人却背靠背牺牲在草地边缘,长征中悲壮往事 素书全文及译文,适合怕读书又想提升境界的人,字少却句句经典 现代译文1.0版 基础篇 <素书>被称为天下谋略第一奇书.其实素书所讲的谋略,就是道.最高谋略就是最高智慧,最高智慧就是顺天而为,顺应自然规律.只是素书从谋略的角度切入,这样看起来更实用更 ... 王通:打造一个收费社群,快速提升财富和人脉 王通:打造一个收费社群,快速提升财富和人脉
明清时期,地处胶东半岛西部的莱州府共管辖七个州县,即史籍所谓的“莱郡七属”。这七个州县分别是掖县(附郭县)、昌邑县、潍县、平度州、胶州、高密县和即墨县。以上州县当中,平度、即墨等地在明代之前就就与莱州关系密切,而潍县、昌邑县和高密县则是明初才划到莱州府范围内。相对来说,前者对“莱州”这个概念的认同感更强一些,而后者相对就有些疏远。其中,潍县在明代之前本来是潍州,与升级为府之前的莱州平级。两者的地位长期相埒,而潍州在洪武年间降级为县,归属莱州府管辖,使得当地士绅在心理上很难一下子就接受。 (莱州府和潍县的位置示意)实际上,到了两百多年后的万历年间,潍县人依旧对“潍州”具有很深的怀念之情。被视为当时潍县士绅领袖的刘应节(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在给《潍县志》做序的时候就写道:“潍在东土,故称北海郡,其后并隶不常,迨洪武年始置县,声名文物衰然,犹称他邑首,非褊壤也。”字里行间,多少能体现出牢骚情绪。不过,到了清代,潍县人对“莱州府”的认同感似乎有明显提升。同样是潍县籍的进士,清末的陈恒庆在自己的笔记(《谏书稀庵笔记》)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制铜之工,以吾莱属为最巧。”“他邑首”(东莱首邑)和“吾莱属”这两个词前后对比,显然陈恒庆的语气更为亲切。管中窥豹,以见一斑,这也能大体反映出潍县士绅对“莱州府”认同的变化。 (以下配图均为莱州磨盘街的场景,相传是明末保卫战的产物,图片作者“莱州湾人”)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就是时间的积累。明清两代,四五百年的时间,潍县一直属于莱州府管辖。尤其是清代中期平度州降为散州之后,潍县直辖于莱州府,彼此之间的频繁互动,经过时间的积淀,也逐渐转换为了民间的亲切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略,那就是明朝末年“莱州保卫战”胜利的影响。莱州保卫战发生在明崇祯五年,当时孔有德叛军自登州向西,接连攻陷黄县、招远、平度等地,然后围困莱州府城。城内军民坚守不屈,为明廷调集大军胜利平叛赢得了时间,后世称“铁打的莱州”。 关于战事的经过,相关的史料有很多,在此就不再赘述。下面重点说的是“莱州保卫战”对潍县认同产生的影响。就全局战略而言,当时的莱州之于山东内陆,有如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之于淮南。因为莱州坚守不下,使得山东内陆免遭了战火涂炭。倘若叛军攻陷莱州,主力下一步可能就要渡过胶莱河向西,而昌邑和潍县就会首当其冲。从这个意义来说,潍县也是莱州保卫战的受益者,自然对此有感激之情。此外,在莱州保卫战过程中,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莱州知府朱万年的表现都很英勇,尤其是朱万年,被叛军诱捕押至城下劝降,他大义凛然,痛骂叛军,让城中发炮,壮烈殉难。作为莱州府的父母官,朱万年的事迹也让治下子民相当感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属县对府城的认同感。 在此之后至清末,莱州府下属州县都有祭祀朱万年的传统。陈恒庆在笔记中记载的一个比较传奇的故事,就是例子。根据陈恒庆的记载,清末高密籍进士王星瑞在贵州黎平(朱万年的故乡)为官。他刚到任,听说当地有“朱太守祠”,就专程去祭拜。在祠中,他还看到一块碑文,记载了咸、同年间战乱时,朱太守显灵护城的传说。在今人看来,显灵的说法多少带有迷信的观念。不过,王星瑞却信之不疑。他还专门写信给莱州府在京的同僚告诉此事。 笔记中是这样说的:“寄京莱属同乡官,将立碑于莱州,俾乡人咸知朱太守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莱州一庙,益当敬谨奉祀,必当呵护全府七属数百万生民也。”从这个记载来看,朱万年相当于明末至清代凝聚整个莱州府的精神纽带,他在“莱州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也明显提升了下属州县包括潍县对“莱州府”的认同感。
明清时期,地处胶东半岛西部的莱州府共管辖七个州县,即史籍所谓的“莱郡七属”。这七个州县分别是掖县(附郭县)、昌邑县、潍县、平度州、胶州、高密县和即墨县。以上州县当中,平度、即墨等地在明代之前就就与莱州关系密切,而潍县、昌邑县和高密县则是明初才划到莱州府范围内。相对来说,前者对“莱州”这个概念的认同感更强一些,而后者相对就有些疏远。其中,潍县在明代之前本来是潍州,与升级为府之前的莱州平级。两者的地位长期相埒,而潍州在洪武年间降级为县,归属莱州府管辖,使得当地士绅在心理上很难一下子就接受。 (莱州府和潍县的位置示意)实际上,到了两百多年后的万历年间,潍县人依旧对“潍州”具有很深的怀念之情。被视为当时潍县士绅领袖的刘应节(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在给《潍县志》做序的时候就写道:“潍在东土,故称北海郡,其后并隶不常,迨洪武年始置县,声名文物衰然,犹称他邑首,非褊壤也。”字里行间,多少能体现出牢骚情绪。不过,到了清代,潍县人对“莱州府”的认同感似乎有明显提升。同样是潍县籍的进士,清末的陈恒庆在自己的笔记(《谏书稀庵笔记》)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制铜之工,以吾莱属为最巧。”“他邑首”(东莱首邑)和“吾莱属”这两个词前后对比,显然陈恒庆的语气更为亲切。管中窥豹,以见一斑,这也能大体反映出潍县士绅对“莱州府”认同的变化。 (以下配图均为莱州磨盘街的场景,相传是明末保卫战的产物,图片作者“莱州湾人”)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就是时间的积累。明清两代,四五百年的时间,潍县一直属于莱州府管辖。尤其是清代中期平度州降为散州之后,潍县直辖于莱州府,彼此之间的频繁互动,经过时间的积淀,也逐渐转换为了民间的亲切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略,那就是明朝末年“莱州保卫战”胜利的影响。莱州保卫战发生在明崇祯五年,当时孔有德叛军自登州向西,接连攻陷黄县、招远、平度等地,然后围困莱州府城。城内军民坚守不屈,为明廷调集大军胜利平叛赢得了时间,后世称“铁打的莱州”。 关于战事的经过,相关的史料有很多,在此就不再赘述。下面重点说的是“莱州保卫战”对潍县认同产生的影响。就全局战略而言,当时的莱州之于山东内陆,有如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之于淮南。因为莱州坚守不下,使得山东内陆免遭了战火涂炭。倘若叛军攻陷莱州,主力下一步可能就要渡过胶莱河向西,而昌邑和潍县就会首当其冲。从这个意义来说,潍县也是莱州保卫战的受益者,自然对此有感激之情。此外,在莱州保卫战过程中,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莱州知府朱万年的表现都很英勇,尤其是朱万年,被叛军诱捕押至城下劝降,他大义凛然,痛骂叛军,让城中发炮,壮烈殉难。作为莱州府的父母官,朱万年的事迹也让治下子民相当感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属县对府城的认同感。 在此之后至清末,莱州府下属州县都有祭祀朱万年的传统。陈恒庆在笔记中记载的一个比较传奇的故事,就是例子。根据陈恒庆的记载,清末高密籍进士王星瑞在贵州黎平(朱万年的故乡)为官。他刚到任,听说当地有“朱太守祠”,就专程去祭拜。在祠中,他还看到一块碑文,记载了咸、同年间战乱时,朱太守显灵护城的传说。在今人看来,显灵的说法多少带有迷信的观念。不过,王星瑞却信之不疑。他还专门写信给莱州府在京的同僚告诉此事。 笔记中是这样说的:“寄京莱属同乡官,将立碑于莱州,俾乡人咸知朱太守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莱州一庙,益当敬谨奉祀,必当呵护全府七属数百万生民也。”从这个记载来看,朱万年相当于明末至清代凝聚整个莱州府的精神纽带,他在“莱州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也明显提升了下属州县包括潍县对“莱州府”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