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之所以找不到,是因为大家都被河南误导了!
二里头遗址是夏都吗?
是,但又不全是,最早不是,最晚也不是。
夏朝的都城是二里头遗址吗?
是,但又不全是,最初不是,最后也不是。
以下内容不是考证,相关的考证我之前写过,不足的地方之后还会补上,此文仅是勾勒脉络,有的人看得懂,有的人看不懂,看得懂的帮忙指出不足,看不懂的可以提出问题,我会尽量在评论中补充。
“华夏”的源头
“华夏”的源头不在河南,最早的“华”在关中,最初的“夏”在晋南。
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夏后氏,但夏后氏既不是“华”的源头,也不是“夏”的源头,但他们却同“华”和“夏”都存在关联。
“华(華)”即是“花”,源自一个古老的崇拜“花”的农耕族群,考古学上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源头在关中,是半坡先民向东迁徙的结果。
“夏”不同于“华”,“夏”始建于晋南,其建立者是来自东方的高辛氏的一支——实沈。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左传》
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左传》
实沈的“夏”被称之为“大夏”或“西夏”,这个“夏”是夏后氏的“夏”的来源,但实沈却不是夏后氏的祖先。
夏后氏的来历
夏后氏的祖先是鲧和禹,但鲧的“氏”不是“夏”,而是“崇”。
昔在有虞,有崇伯鲧。——《国语》
鲧的“崇”不在河南,而在陕西,文王所灭的商代的崇即在此处,而更早的“崇”却在四川的松潘高原,这是地名随族群的迁徙而发生的漂移。
鲧是颛顼之后,但鲧不是颛顼之子,鲧与颛顼之间至少还有一个骆明。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山海经》
《史记》讲帝舜是颛顼七世孙,而禹是颛顼之孙,这是族谱失传所致。
骆明是“骆”的始祖,骆明的“骆”在今陕西周至县境,夏后氏所用之“骆马”即产于此,为祖源地之马。
夏后氏骆马,黑鬣。殷人白马, 黑首,周人黄马,蕃鬣。——《礼记》
骆明的“骆”分化出鲧的“崇”,“骆”与“崇”相距不远,“鲧”为死后之称,生前称“白马”,要找“崇”,先找“白马”。
骆明到“骆”,不是东来,而是南来,从蜀到陇。
颛顼在“若水”。
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吕氏春秋》
若水在四川,自昌意迁此。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山海经》
黄帝在西北,其后裔中的一支途径松潘高原入川,即是昌意,昌意的后裔颛顼及其子孙走出蜀地,分两支,一支东迁江汉,一支北迁关中。
还有一支留在了蜀地,即鱼凫,这就是三星堆之源,三星堆并不神秘,它无非是更好地保留了颛顼,乃至黄帝时代的原始巫文化,差异在于材料。
黄帝、颛顼用的是木头和玉,三星堆用的是青铜、黄金和玉,一切谜题的根源是——木头烂了。
颛顼与少昊
颛顼能出蜀,得力于少昊的扩张,二者在更早之前已有联系。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山海经》
颛顼的顺江而下配合着少昊的沿江而上,终结了祝融氏(祝融后裔),此祝融为炎帝之后,屈家岭文化终结,石家河文化兴起。
少皞之墟在曲阜,但少昊(少皞)的源头在良渚,良渚文化西进江汉,终结屈家岭文化,北上终结大汶口文化,自此才是龙山文化遍地开花。
少昊与颛顼建立了最早的广域的王权,所以上古史的关键在颛顼,不在黄帝。
颛顼一族在西北的那一支同化当地文化,即是齐家文化,鲧禹来源于此,少昊与颛顼征服并同化大汶口文化,即是山东龙山文化,高辛氏、高阳氏来源于此。
至此,继良渚文化之后的两支玉文化在东西方同时兴起。
大皞与黄帝
少昊一族同黄帝无关,而是太皞氏后裔。
太皞之墟在淮阳,但太皞氏的源头在燕山;黄帝之陵在桥山,但黄帝的源头在燕山。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山海经》
太皞与黄帝同源,太皞在前,黄帝在后。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左传》
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左传》
少皞氏是太皞氏向东南迁徙的一支,这个分化发生在距今5200年左右,少昊北上发生在距今4500年左右,而黄帝是在此区间内西迁的一支。
太皞氏对应凌家滩文化,黄帝对应老虎山文化早期,这是两支古老的玉文化,都出自红山。
少昊与颛顼同源,红山文化是良渚文化的间接前驱之一。
补:涿鹿之战终结了大汶口和庙底沟二期的北向扩张。
庙底沟二期是屈家岭北向挤压仰韶的结果,对应神农世衰,共工称霸。
屈家岭是大汶口深入江汉同化大溪等土著文化的结果。
高辛氏与陶唐氏
颛顼是少昊的继任者,高辛氏是颛顼的继任者,同为黄帝之后。
高辛氏驱逐了古老的共工氏(共工后裔),共工氏西迁,颛顼后裔祝融(黎)被处死,其弟吴回接任祝融之职,河南龙山文化开始,祝融八姓由此而出,楚人(芈姓)是黄帝之后。
至阏伯与实沈之时,高辛氏分裂,阏伯处商丘,商丘在豫东;实沈处大夏,大夏在晋南,山西龙山文化开始。
古老的陶唐氏趁虚而入,实沈一族覆灭,大夏亡。
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脩,武士无位,惠而好赏;财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逸周书》
阏伯臣服,担任陶唐氏火正,其地后被契的后代相土占据,商族自此而来。
陶寺文化早期对应实沈,中期对应陶唐,先是“夏”,后是“唐”。
尧、舜、禹
有虞氏的建立者为幕,幕是颛顼之后,尧在担任有虞氏首领之时推翻了陶唐氏的统治,陶唐氏衰落,有虞氏崛起,陶寺易主。
来自黄河上游的洪水威胁豫西、晋南,尧命崇伯鲧治水,有虞氏东迁,征服“四凶”,安抚“十六相”,尧舜在海岱立足,重回颛顼故地。
距今4000年左右,由于洪水的原因,各族群对海岱的争夺异常激烈。
鲧治水不利,被尧杀死,禹继任,同四岳(炎帝后裔)合作,其族迁往晋南,居实沈的大夏之地,自此以“夏”为氏,夏朝之“夏”由此而来。
有虞氏没落,舜野死、丹朱被逐、象迁湘南。
治水之后的禹掌控了晋南和豫西,进而以关中为根据地,向东扩张,夏王朝建立,建都晋南,掌控东西,对应陶寺文化晚期。
启征“西河”,攻灭同族有扈氏,平定关中。
太康失道,来自东方的后羿联合寒浞推翻太康的统治,陶寺文化终结,王族南渡黄河,夏后相逃至帝丘(颛顼故都)被寒浞所杀。
相的遗腹子少康复国,夏都在东方,其后裔杼重返中原,复禹之功,二里头遗址为夏都,自此开始。
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国语》
夏代末期,二里头被商族占据,夏桀逃至晋南,后被逐,夏王朝终结。
总结
前面的勾勒相信很多新读者会看得一头雾水,简单总结一下夏后氏的脉络:
夏后氏的源头是黄帝,从颛顼分出,所以,有虞氏和夏后氏都以颛顼为祖。
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鮌而宗禹。——《国语》
自颛顼之后,有虞氏同夏后氏就已分化。
夏后氏的祖先骆明是颛顼在关中的分支,骆明的后裔鲧和禹因治水而东迁,考古学上体现的是齐家文化东进,而禹真正成为“夏禹”是在定都晋南之后,其继承的是陶唐氏之前的那个实沈的氏,而实沈又是高辛氏之后,高辛氏是少昊和颛顼的继任者。
那么,陶寺就是集四方文化于一身,早期间接继承了良渚文化,陶唐氏带来了北方文化,鲧禹带来了齐家文化,最后毁于东来的后羿、寒浞之手。
找早期的夏朝,去晋南,找夏族的源头,去陕西,找颛顼的源头,去四川,找黄帝的源头,去东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