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识小|“王爷庙”与“陈王庙”

浦东金桥陈王庙门额

进入本世纪来,我有幸三次去宝岛台湾出席两岸学术交流活动或作短暂旅行,逛逛台北、高雄和南部一些城市的寺庙,台湾的庙,规模宏大的固然有,但大抵是小庙居多,据说台湾有各种宫观寺庙一万七千多座,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基本上每个社区里都有小庙,是不是房地产开发设计时就将寺庙宫观都预留了呢,我还不太清楚。

台南市名剎南鲲鯓代天府,算是台湾比较有规模的寺庙,被奉为全台的王爷总庙,也是台湾最古老、香火最旺的王爷庙,拥有台湾惟一用珊瑚礁石砌成的“金钱壁”,前往祈安求福、信徒日众。王爷总庙,供奉的主神自然是“王爷”,这个“王爷”到底是何方神圣?历来的说法还是众说歧出。

台南王爷总庙代天巡狩仪式,图片来源网络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末清初,特别是有清一代,大陆福建闽南的民众陆续登岛,是故台湾人的民间信仰基本来自福建闽南。闽南地区向有信巫重祀的传统,但是在唐代以前其民俗信仰一直都以自然神崇拜为主,闽南人上岛,自然也会带去家乡的祭祀习俗,民俗信仰种类是极其丰富的,祭祀仪式也格外讲究,与西方人的民俗信仰模式不同,闽南人更倾向于多神论,其中,除了中国传统儒学教育对信仰的包容性外,更多的是根据信仰者生存、生活环境的需要选择、创造、改进自己信仰的生态。据有关专家考证,相传台南南鲲鯓代天府最早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清交替之际,台南渔民发现从大陆来的大船,称之为“王船”,渔民们就在南鲲鯓附近盖草屋供奉,奉王爷为守护神。这王爷庙似道非道,似佛非佛,历经几百年的沧桑,这座王爷庙远近闻名,香火兴旺,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今日皇皇一巨庙的模样。所祀奉的王爷影响既大,被称为代天巡狩,南鲲鯓代天府因而得名,故称台湾王爷庙总庙。明末清初的《榕城纪闻》和清康熙五十五年陈梦林纂修的《诸罗县志》记载很详细,我就不在此絮叨了。

我以为,没有必要一定要弄清“王爷”究竟是哪一个神,从中国各地的王爷信仰来看,大抵是名贤崇拜、名宦崇拜,举凡清廉官员、贤人侠士,造福民生,为民众做了好事,民众就记住他,为他立庙建祠,请上神坛。从目前各地王爷庙的传说及研究结果看,王爷的身份来源可总结为五种:一为古代死于非命的进士或儒士(朝代有秦、唐、明之别);二为以身试毒的义士(如王爷中数量最多的池王爷);三为由海上漂流上岸的人或写有名讳的物件(或木牌、或木船、或尸体);四为隐喻及纪念的抗清义士(如郑成功及其部将);五为由祖先或历史人物演变而成的神灵(祠庙合一的祖先崇拜)。对于这些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物,不管有名无名,都是值得纪念与感怀的。

从台南的“王爷庙”,让我想起了上海明清时古河道沿岸的“汉将功臣庙”,上海吴淞江(市区段叫苏州河),太湖三大泄洪水道之一,唐宋以降,海平面上升,出现海水倒灌,水患肆虐,给沿江两岸的民众造成极大的威胁和生命财产的损失,民间称之为“霸王潮”。宋元及至明清,终于出现了阻挡“霸王潮”发威的心理力量,出于传统文化中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的心理,人们认为是汉初各位大将合力击败了楚霸王项羽,于是在吴淞江沿岸修建小庙,供奉汉初诸多开国功臣大将,希冀通过此举来压住汹涌澎湃的“霸王潮”。打开沿吴淞江区镇的地方志书,这类记载可谓俯拾皆是。

浦东金桥老陈王庙如今是一座宫观 看上去很朴素

如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浦东,就存在过大大小小的宫庙,前一时期,我在浦东金桥访问了一座“陈王庙”,这座社庙,简朴庄重,看上去就像一个三进院的农舍,如今已经成为道观,供奉的是汉代大名鼎鼎的汉将功臣陈平,庙里还存有两块清代遗留下来的碑石。整个庙宇显得很清简,利索,干净,香火也很旺。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清嘉庆七年至十二年(1802-1807)改建重修。我估摸这座“陈王庙”原先也是一座“社庙”,它与至今坐落于上海嘉定区的曹王禅寺(供奉汉将功臣曹参)遥遥相对,如今共同守护着浦东乃至上海人民的福祉。我不赞成把一个个宫庙道观都建得金碧辉煌,要还庙宇的清静、虔诚之风。

“陈王庙”地处浦东金桥,明清这里是长人乡,不仅延续时间久,而且境域辽阔。如今的浦东新区,包括浦西上海县(今闵行区)境内,大半在长人乡境内。庙会与早期形成的社祭有关。《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可见,自古以来,社庙担负着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

浦东今天腾飞,渊源于这块土地文化内涵的深厚,土地记忆丰富,除了这座“陈王庙”,还有社庄庙(如今建成文昌宫)、南汇东岳庙、航头城隍庙、崇福道院、钦赐仰殿、龙王庙、祝桥关帝庙等宫庙道观,浦东的文化资源应该细细梳理,多加保护与传承。

我从台湾的“王爷庙”说到浦东的“陈王庙”,说明海峡两岸文化一体,都具有共同的民俗信仰,关公、财神和妈祖,是台湾最兴盛的三位神祇,也是大陆地区共同祭拜的神灵。与东南沿海航运、渔业密切相关,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到底,两岸同胞民俗相近,血浓于水啊!

2020年11月25日于沪上凝风轩

(0)

相关推荐

  • 台南    大天后宫

              台南大天后宫俗称〝台南妈祖庙〞,建于清代康熙23年(1684年).〝妈祖〞是福建莆田湄州岛,作为漁民守护神,是福建.台湾及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一带十分盛行的一种民间信仰. 大天后宫 ...

  • 印尼罕见的烧船仪式  闽南人居住地峇眼独特的习俗

    每年一度的印尼峇眼纪王爷圣诞,有一个送(烧)船庆典仪式,此活动壮观热闹,无数信众倾城投入,也引来附近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乃至海峡两岸,以及本国其他地方的游客观摩. 初到峇眼,人们总是觉得这个城市,有点特 ...

  • 厦门传统社会的神灵世界:医神为首,水神其次!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神灵"一直都是芸芸众生寻找佑护力量的精神寄托.万物有灵 ...

  • 风土识小|话说小塘菜

    葱葱绿绿的江南菜地 与几位东北的朋友一起吃饭,他们为了表达盛情,总爱说来几个"硬菜",我一听就乐了,"硬菜"者何?是否还有"软菜"?&quo ...

  • 风土识小|“扳倒井”酒话

    山东"扳倒井"的传说 不久前,我的一位学生,也是很一位很干练的后生,说要请我喝酒,我开玩笑地对他说,早年服役,在队伍上听得一段顺口溜:"一般不喝酒,不喝一般酒,喝酒不一般 ...

  • 风土识小|“文武之道”四川路

    1950年代的上海四川北路商业街 四川路,特别是虹口区辖的四川北路,是上海非常著名的马路之一.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四川北路是上海市民的购物宝地,"走走看看南京路,买卖还在四川路" ...

  • 风土识小|廊下版画识“青檐”

    生气勃勃的廊下青檐版画艺术中心 廊下青檐民宿 对我来说,去金山区廊下镇参观学习青檐版画艺术中心,心仪久矣.这次总算如愿了. 人们常说上海滩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诚非虚言.即使在上海金山与浙江平湖临界的廊 ...

  • 风土识小|吕巷访古

    金山吕巷镇的蟠桃名闻遐迩 前些时日,我去金山区吕巷镇访问,回来我就写下了"吕巷访古"的题目,不是我"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上海周边的古镇,如同珍珠一般,需要以历史 ...

  • 风土识小|百年两幅画 今昔两重天

    百年前沈泊尘艺术创作旧影 适逢盛世修志,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在纂修<精武志>,我有幸能够参与其中并做一些工作,倍感光荣与荣幸.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的奋斗史,如同一场昂扬激越的交响史 ...

  • 风土识小|姑苏繁华运河情

    苏州城外古运河上扬起风帆的舟船正在前行.据<亚东印画辑>1926年8月出版 有人说过"白发苏州",意谓苏州城历史悠久,如同"白发老翁",我以为此话只 ...

  • 风土识小|“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代绘画<清明戴柳>图 今年清明节前,承蒙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陕西省榆林市清明文化研究会等主办单位盛情邀请,出席了"第八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 ...

  • 风土识小|一部浓缩的中华民俗史

    新版<事物掌故丛书>书影 庚子年末,上海辞书出版社依据较权威的古籍版本,校对查证原文,花费许多功夫,编辑出版了杨荫深先生<事物掌故丛谈>的"校订本".我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