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与姜黄
《药典》上黄丝郁金,来源只有姜黄。
《中国植物志》上黄丝郁金,来源有姜黄和郁金。
《药典》上姜黄,来源只有姜黄。
《中国植物志》上姜黄,来源有姜黄和郁金。
市场上姜黄有两种,
一种说是进口,一种说是产地四川。
超链接:两种姜黄
市场上的郁金,目前主要是桂郁金。
药典上郁金是寒的,
所以清心凉血,用于热病神昏,
没有化合物含量的控制。
药典上姜黄是温的,
所以通经止痛,用于风湿肩臂疼痛,
有姜黄素的含量检测要求。
从颜色上,
姜黄是暖色调,
郁金是凉色调,
他们的颜色与温热含量会不会有关系呢?
【基源】姜科植物
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习称“温郁金”、
姜黄Curcuma Longa,习称“黄丝郁金”、
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或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的干燥块根。
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泥沙和细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
【炮制】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归肝、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血热吐衄,黄疸尿赤。
【用法与用量】3~10g。
【注意】不宜与丁香、母丁香同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基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釆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
【检测】
照醇溶性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2.0%。
含挥发油不得少于7.0%(ml/g)。
含姜黄素(C21H20O6)不得少于1.0%。
【炮制】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肝经。
【功能与主治】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用法与用量】3~10g。外用适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郁金(Curcuma aromatica)来自于姜科,姜黄属。
产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栽培或野生于林下。东南亚各地亦有分布。
本种以及姜黄、莪术、毛莪术的膨大块根均可作中药材“郁金”用,
来自原植物郁金的称“黄丝郁金”,
来自莪术的称“绿丝郁金”,
来自广西莪术的则称“桂郁金”或“莪苓”。
“郁金”有行气解郁,破瘀、止痛的功用,
主治胸闷胁痛,胃腹胀痛,黄胆,吐血,尿血,月经不调,癫癎。
块根含挥发油约6%,油的主要成分为姜黄烯65.5%、倍半菇烯醇22%、樟脑2.5%、莰烯 0.8%。
本种和姜黄的块茎都是中药材“姜黄”的商品来源。供药用,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
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又可提取黄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黄素可作分析化学试剂。
备注:该基源的的姜黄和郁金,在药典中,均未收录。
姜黄(Curcuma longa)来自于姜科,姜黄属,
产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省区;栽培,喜生于向阳的地方。
本种和郁金的根茎均为中药材“姜黄”的商品来源,供药用,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
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又可提取黄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黄素可作分析化学试剂。
根茎含姜黄素约0.3%,挥发油约1-5%,油中主要成分为姜黄酮及二氢姜黄酮50%,姜烯20%、d-α-水芹烯1%、按油精1等。
此外,尚含有淀粉30-40%,少量脂肪油。
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记载的郁金,
植物基源为姜黄Curcuma longa L.的根茎。
郁金初来我国时仅用于祭祀和染料,
后用于主治马病,至唐时已经较普遍用于医药。
郁金主产于四川、广西、浙江等省区。
四川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其品种主要是姜黄和蓬莪术,
商品上分别称为黄丝郁金和绿丝郁金。
温郁金主产于浙江瑞安县,商品称为温郁金;
广西莪术主产于广西的横县和贵县,商品称桂郁金。
桂郁金为目前市场最主要的销售品种,
其次为黄丝郁金和绿色郁金,
温郁金因其道地产区浙江温州的土地成本费高,
导致其产量急剧下降,现市场上的温郁金已难以见得。
值得一提的是,郁金部位转变前后,
从本草上未见到功效的明显改变,
因此分析认为这种改变,不是源于医药发展的深层原因。
可能是清初三藩之乱,蜀中药物不能及时送达省外,
各地代用品纷纷出笼,一些代用品原先或是地方习用品,
或是药材姜黄、莪术的来源,此时都改作郁金入药。
而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多,用药量日益扩大,
各地遂利,用本地与姜黄相类似的易于栽培及采挖的资源引入栽培。
扩大成浙江瑞安县的温郁金和广西的广西莪术及四川的蓬莪术的块根,一并作郁金使用,造成目前多来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