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1892年,贺涛的读书生活
一百三十年前,中国传统读书人的读写生活是一番什么面貌?我们不妨以贺涛为例,看看当年的一位进士、藏书家、书院山长的读写生活细节。多亏有《贺葆真日记》,百多年后,我们可以把一种早已远去的生活说得更准确,更细致。
1892年的2月份,冀州信都书院山长贺涛手订一个新章程,即在传统的官斋两课之外,新立字课,要求书院肄业者十日写白折一本,逢一交卷,至期不交卷,罚钱四百,迟交亦罚。告假者虽不能如期交卷,月内须补足三本,补不足亦罚。他那么注重书写,实在不奇怪。在传统文人的修养范式里,书写是核心内容之一。可惜我迄今未见到贺涛墨迹。他的孙子贺孔才,日后能成大书法家,一定得益于“幼承庭训”。
3月10日,贺涛以“桐城阅读法”,临三家圈点《孟子》。贺葆真说,所谓“三家”者,有吴汝纶和刘海峰,另一人他不知道。
3月11日,山长贺涛登台给学生讲《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五天之后,又讲《史记》中李将军、骠骑等传。又五天后,讲韩退之、欧阳修文章。那时讲课的节奏不以“星期”订节奏,而是五天一讲。
4月8日,贺涛去了北京。他那时在刑部还有差事,需要不时入都。这次到了7月18日才回来。他带回友朋所赠明南监本两《汉书》来。按贺葆真的说法,这两部书“本大印精,古雅可爱”。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典籍的书籍美学观了。这年才十九岁的贺葆真已经懂得鉴赏古书了,这一定和他的藏书家父亲的熏陶有关。有这样的美学眼光垫底,二三十年后他在京津主持精刻了那么多部书,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得此善本,贺涛本年度接下来的日子就与两《汉书》分不开了:
7月21日,题新得《后汉书》目录于书皮。
7月22日,属弟子赵湘帆将两《汉书》书名写于书头。
7月23日,读《后汉书》已及第十本。
7月25日,看《后汉书》至光武十王传。
7月26日,读两《汉书》已入佳境的贺涛为书院购书六种。
7月31日,读《后汉书》王符传。
读了大半个月汉书,贺涛可能觉得该换换口味了,一进入8月,他开始读《搜神记》,读《尚书·顾命》,读《通鉴》和《汉纪》中“王莽”一节,又读《韩非子·问辨》。到了8月9日,他转回头读《后汉书》,这天读的是马融传,接着读列女传,一直到9月20日,才算把《后汉书》中的列传读完了。他接着读了两天《通鉴》调节一下节奏,然后马上又转入攻读《后汉书·天文志》。
10月13日,《后汉书》读毕。
那么,开始《汉书》吧。10月17日,临《汉书》姚氏评点,新一轮读旅开启。
十天之后,贺涛不再顾及《通鉴》了,开始专注读《汉书》。至于何时读毕,贺葆真未记,估计到年底也读得差不多了。不过也说不准,因为临近年底,大事、喜事都多,别的不讲,单说日记作者贺葆真,他于本年11月7日结婚了,迎娶的是饶阳城北常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