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宴请群臣,只有四菜一汤,刘伯温看了一眼,悄悄对徐达说“皇上要大开杀戒了”,果不其然,不久后许多...
朱元璋宴请群臣,饭菜一上桌,只有四菜一汤,刘伯温看了一眼,顿时惊恐不已,悄悄对身边的徐达说:“皇上要大开杀戒了,切要小心”,徐达一脸迷茫。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许多功臣接连被害。
刘伯温生于1311年,自小聪明过人,过目不忘,被称为“神童”,他12岁中秀才,23岁中进士,但由于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兵荒马乱,考中进士的刘伯温并没有去做官,而是在家待业三年。
三年后,1336年,刘伯温才被元朝朝廷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做官期间,他恪尽职守、惩恶扬善,深受百姓爱戴,可同时他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和恶势力,结果屡次被打压和陷害。
1352年,因为抱负无法施展,刘伯温对元朝朝廷彻底失望,一怒之下辞官还乡。辞官后,刘伯温到深山隐居,渐渐地成为人们口中的“世外高人”。
后来,朱元璋听朋友说起此人,听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够窥探天机、预知未来。当时,朱元璋正在打天下,急需这样一位谋士。
1360年,朱元璋将刘伯温请到应天,委任他为第一谋臣。刘伯温出山的经历,跟诸葛亮也很相似。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来诸葛亮。而刘伯温,也是朱元璋几次登门,才请到他出山。
当时,朱元璋实力很弱,只有10万兵马,还四面受敌。刘伯温分析形势后,提出了“避免多线作战,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北伐残元,平定海宇,最后推翻元朝建立大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1370年,朱元璋开始对功臣们论功行赏,封6人为公爵,28人侯爵,还有伯、子、男爵、将领等共计150多人。除此之外,朱元璋对于功劳显赫的功臣,还颁发了“免死铁券”。
然而,正所谓“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许多功臣因为有了高官厚禄和免死铁券,就开始膨胀和放纵了,他们骄奢淫逸、恃强凌弱,甚至造刀剑、穿龙袍的都有,这些让朱元璋十分担忧。
朱元璋的担忧有二,一是,如果大臣们再这样放纵下去,大明将危矣。二是,他害怕功臣们结党营私,威胁皇权。所以,他决心整治一番。
恰逢马皇后过生日,朱元璋决定借此机会敲打一下大家,于是他大摆宴席宴请群臣。
当日,生日宴一开始,大臣们都手提礼物前来祝贺,贺寿完毕,他们一一就座,准备就餐。
不一会儿,菜就陆续上桌了,可等了半天,只上来四菜一汤,红萝卜、韭菜、两碗青菜、小葱豆腐汤。
那些大臣们平时大鱼大肉吃惯了,一看只有这几碗菜,哪里吃得下去,都不动筷,嘴里还嘟囔着各种怨言。
朱元璋本意是,用这场素宴提醒大臣们要勤俭节约,谁知他们一个个只想着口腹之欲,完全没注意到朱元璋的暗示。
刘伯温一看这情况,就预感有事情要发生。
果不其然,朱元璋见到大臣们怨言颇多,就沉着脸又吩咐上了几道荤菜,燕窝、兔肉、狗肉,大臣们看有了荤菜,这才开始吃起来。
看到这几道菜,刘伯温证实了刚才的想法,他知道皇上动杀心了,立马悄悄提醒身边的徐达说“皇上要大开杀戒了,务必小心”。
徐达一脸迷茫,问咋回事,刘伯温指着桌上的菜说:“你看皇上加了几道什么菜?”
徐达:“燕窝、兔肉、狗肉,没问题啊!”
刘伯温:“燕窝寓意鸟尽弓藏,兔肉、狗肉寓意兔死狗烹。”
听完刘伯温的解释,徐达倒吸一口凉气,冷汗直冒。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朱元璋就开始有计划地清除有功之臣,有罪名的,直接处理,没罪名的,设计罪名,一时间,很多大臣都被处理了。比如,后来的胡惟庸案,长达10年之久,牵连了3万多人,还有蓝玉、李善长、李文忠等皆被害死。
不得不说,刘伯温确实厉害,许多别人想不到的事情,他都能提前预料到,这份智谋,可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
纵观明朝开国功臣,论智谋,可以说,汤和排第一,刘伯温排第二。刘伯温排在汤和之后,是因为他太过于聪明,屡屡道破皇帝心术,让朱元璋感到害怕,从而引来他的杀心,最后在1375年,便撒手人寰,享年65岁。
而汤和比刘伯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朱元璋的屠戮下全身而退,甚至于他还效仿唐朝名将郭子仪,在60多岁高龄取100多位小妾,自污名声,以保全自身和家族,最后在1395年,寿终正寝,享年69岁。
刘伯温、汤和的很多智慧事迹都被记载在《智囊》中,除了他们的事迹之外,《智囊》中还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1200多个智慧谋略故事,上至皇室宗亲,下至平民百姓,个个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智囊》是什么?这是“明代鬼才”冯梦龙所著的智慧谋略锦囊,书中内容全是古人的智慧谋略事迹,囊括了事上御下、识人辨人、领导艺术、为人处世、安生立命等诸多智慧法门。
康熙、乾隆把它称为智慧宝库,日夜捧读;曾国藩对此书颇为推崇,每日读三遍;杜月笙也对它爱不释手,他识字不多,就让别人读给他听。他们都在《智囊》中寻求智慧。
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我建议大家读读《智囊》,说实话,有时候你觉得机会不多,实际是智慧不够,一套精装《智囊》就能帮你智慧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