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成长的最主要内涵就是增长。这样,在成长型企业中我们就能把德鲁克的管理合法性命题落实在增长上,也即:只要紧扣了增长,所有推出的管理活动跟增长关联起来,那管理在企业里就是有权威的,你可以长期坚持,即便有人不爽,你也能获得员工、股东等利益相关方的支持。
导师包政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段子。大意是说,按摩师分好几个层级,最高层级的高手只要看一眼你这个人的表面症状,比如疲倦,他就知道你是经络的那个节点出了问题,阻塞了。然后他就把一个点的阻塞打通,问题就全解决了,他可能就“咣唧”一点,人的疲倦就消失了。既能找到“眼儿”又能注意到深浅,这是最高的追求,也是我们做咨询管理一直追求的境界。面对企业里纷繁多样的问题,我试图发现一个“眼”,通过它来处理遇到的问题,这个“眼”在我看来就是“增长”。
一、以增长为目标,跨越时空配置资源
跨越时空再来看企业当下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矛盾,症结就突显了出来,即管理的真正难题是:如何解决利益纷争和管理权威?
企业内部的矛盾肯定是无处不在的,有正常的矛盾,比如产销的矛盾、研产的矛盾、营研的矛盾;有利益上的冲突,如权利的分配、利益的分配,职位角色不合适的冲突;有观念的不一致,比如,企业的董事长要做大做强,一定要往上冲击规模,总经理则说要精打细算,利润是最主要的。而很多时候,这些矛盾和冲突是纠缠在一起的,如何摆平?我认为解决企业当下的矛盾之道在于跨越时空配置资源。讲个小故事:东山和西山上各有一个和尚,他俩每天早晨8点会到山下的小溪里打水,然后开始念经、打坐修行。过了一年之后,有一天,东山的和尚突然发现西山的和尚没下来,而且连续三天也没见他下来,东山和尚决定去一探究竟。他跑到西山上一看,西山的和尚正在那里打坐念经。东山的和尚就问西山的和尚怎么不下山打水。西山上的和尚说,我每天打水之后会花一个小时挖井,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这庙里的井通了,就不需要下山打水了,现在我才能专心致志地念经、打坐修行。我们看到这两个和尚的不同就在于:表面上看两个和尚在做一件同样的事情,但不一样的在于西山的和尚为未来配置了资源。还是讲个故事:打辽沈战役的时候,毛泽东与林彪的分歧在于:毛泽东一定要让林彪先打锦州,一旦拿下锦州,就把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跟华北的切割开了,这对全国的战局最有利;但林彪想到的是:如果打锦州,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还不得跟我拼命啊!我“四野”牺牲会太大。所以,林彪决定攻打长春,结果长春没打下来,所以回过头来还是听从中央。攻打锦州时,大家都知道要关门打狗,如果沈阳的国民党部队前来支援,这仗很难打赢。所以,在塔山,林彪派了程子华的两个纵队,用命守了七天,保证大部队将锦州拿下。我们可以看出,在空间的布局上是有战略的,要在空间上布局资源,麻烦在哪呢?按照一般绩效衡量,打塔山的时候连命都得豁出去,还没硬性业绩,关键也没有多大的地盘啊,打沈阳才过瘾,打下来说不定自己就是沈阳市长了。所以,如何让员工相信,打下塔山这个小地方,比打下沈阳更有绩效?更应给得到奖励?跨越时空再来看企业当下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矛盾,症结就突显了出来,即管理的真正难题是:如何解决利益纷争和管理权威?
二、围绕增长构建管理的合法性
所谓合法性,就是管理要符合人们对管理的期待,符合人们内心认定的正义。
如何解决利益纷争和管理权威这两个难题?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让员工信任管理,让员工信任管理的决策是正当的,这就是管理要有合法性。所谓合法性,就是管理要符合人们对管理的期待,符合人们内心认定的正义。德鲁克的《管理》从头到尾讲的都是管理的合法性,为什么管理是合法的?第一,它使组织有前途,应该考虑企业的未来;第二,使工作有效率;第三,使员工有成就。当然德鲁克讲的很宏观,我们回到现实,尤其是中小企业,我觉得可以讲三点:组织有前途,工作有效率,员工有成就。回过头来,我理解,对于成长性企业,要让组织有前途可以回归到让企业获得成长上。对于我们大多数成长型企业来说,它的管理合法性来源于成长。如果企业的管理活动回答了企业的成长问题,那管理就有了合法来源,就有了权威。二是业务的扩张、转型与升级。业务的扩张是指原来地方性的小企业,现在全国化,甚至国际化了,或是原来做一个产品,现在做多个产品。业务的转型是原来的业务模式不再适应当下互联网时代而转型。业务的升级是指原来做低端的毛利很低的制造,现在做附加值很高的制造。成长的内涵还有资源的积累和能力的获得。能力是可以积攒的、可以获得的,每年能力都会提高;资源也可以积累。企业的成长一定是在能力、资源上的叠加。三是文化的变迁。处在创业期的老板领着几个人的草台班子干,起先靠心跟心贴近,后来要靠规则、契约,这种递升和变迁随着企业的成长是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出,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成长的最主要内涵就是增长。这样,在成长型企业中我们就能把德鲁克的管理合法性命题落实在增长上,也即:只要紧扣了增长,所有推出的管理活动跟增长关联起来,那管理在企业里就是有权威的,你可以长期坚持,即便有人不爽,你也能获得员工、股东等利益相关方的支持。
三、从增长视角衡量管理有效性
管理是否有效,不能看理论上多么完善,形式上多么完美,关键看是否有利于增长,是否回答了增长所遇到的问题。
2008 年,我应邀给D公司做顾问。当初请我们过去目的是做薪酬改革。当时D公司主要问题是人员大量流失,尤其是高技能的人才。为什么导致人才流失,企业的人归因是薪酬不合理。这个企业以前实行谈判工资制。比如招电工,今天来给1500元,明天市场行情紧了电工不好招,就给2500元,同一个电工工资很不一样。高管工资也如此,同一个级别的副总,有40万年薪和60万年薪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薪水低的跟薪水高的比,福利低的跟福利高的比较,谁也不满意!但如果要做薪酬改革,必须尊重一个经验,就是工资结构必须在增长中调整,甭想把工资往下降的同时实现调整结构。但要往上涨这问题就来了,我们初步测算了一下要拿出近两千万元用于这项改革。可当时我们看这个企业的报表,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亏损。再来看业绩差的原因:当时D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在通信市场上,它产品的价格每年会以15%到20%的降低,而且3年没有新产品,这是它增长乏力的关键。这时候如果遵循以往的经验,按照通过增长工资进行调整来写份方案,肯定会被老板丢进抽屉里锁起来。我们也没有帮企业解决问题。进一步调研发现,当时这家企业在研发一个重要的产品,一旦开发出来成本将降低一半多。我们认为,这个产品就是销售增量的来源。当时就跟老板谈,现在工资不要全方位改革,就从研发开始,先把研发队伍稳住,因为新产品不出来,企业没法激活。所以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调整研发人员的工资,同时也就做了任职资格和绩效考核。然后,围绕新产品的推出,要求研发项目组赶快把遗留所有问题加紧解决,要求营销部门、供应链都跟上。这个安排下去之后,当年D公司就扭亏为盈了。在做薪酬改革的时候仍然跟企业的增长相关联,在这里,不需要我们有多少真知灼见,只要我们能够沿着这个逻辑跟他们深度交流,企业内部会有人告诉我们增长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绩效怎么跟增长关联起来?我最近接触了一家企业,B公司。这个企业很牛,几块业务,都有非常光明的前景。但是这个老板的难题是,他也不知道他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就面对客户,去“摸”它的毛病。结果发现这个企业每个地方都严重依赖老板,它所有的业务都不能快速增长,它是项目制,面临的问题是:在北京做成功了(北京这一个市场就给它几千万到上亿的订单),但在外地复制的时候就复制不了。后来,我们的建议是,首先落实经营责任。当时B公司高管的经营责任基本是收入、利润、费用、指标,其实这是不完整的经营责任,经营责任里最关键的是要有成功项目复制能力、要有把几个大项目变成连续业务的责任和能力,而且要根据业务特点把每个业务的经营责任梳理清楚。其次,经营责任通过能力结构体现,并且通过绩效管理落实。这样做,B公司的绩效问题就回归到增长本身。做组织架构时,怎么关联到增长问题?我们接触一个W公司。W公司老板当时提出一个很宏伟的目标:要在若干年做到100个亿。我们不能说老板提出的目标不合理。老板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但当时W公司的业务很零散,一个产品推出去也只有几千万到一个亿的市场规模,靠这样“鸡零狗碎”的市场和复杂的研发平台,要想做到100个亿,难!老板就问我,那怎么办?我说你的业务要重新定义!现在企业想快速增长,但难题是管理,因为你市场分散的时候,研发也分散,管理的复杂度很高,就难以获得增长。要降低管理复杂度,现在得把产品平台建立起来,因为无论如何市场机会和资源之间是通过产品来连接的,这就需要对它的组织架构进行简单划分,建立产品中心,强化产品中心的能力。这时候,增长就变成了一个组织架构的问题。大家知道,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三板斧,第一是诊断,第二是设计价值理念体系,第三是落地。这三板斧互为关联,得连着耍才有效。但最近接触的L公司,找到我们的时候,老板说公司的文化价值体系已经构建完成了,也不想折腾了,现在就希望将价值体系落地。但是,这从哪里下手呢?后来,我就找到这家企业历年的报表,发现它从成立到上市一直快速增长,但2012年第一次出现负增长,目标没有实现。在 2012年之前的报表中资源配置就几项,第一,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网络,第二投入大量的资金建供应链、建系统、做物流,靠外延式的扩张来发展。我就想,它之所以停滞,一方面是外延扩张已经完成,走不动了,另一方面是互联网新业态起来了,没有及时跟进。这个企业真正面临的是完成转型。但要完成转型,大而化之的价值理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是要改变工作的行为准则,比如转变与经销商打交道的方式。而这并不是顶层设计的价值观,而是现实当中的规则,需要围绕转型目标制定新的规则。这样,我们就把一个文化的命题转移到了一个基本的规则上,也跟增长联系了起来。最近我们接触的一个案例,这是上市公司里面最小的一家公司,只有一个亿的销售规模。目前,老板最发愁的是如果再不增长,马上就要被停牌了。我们先把这个企业的问题进行梳理,发现有两个不增长的原因,从而做出对应策略。一是维护老业务。这家公司的老业务的空间有限,因为它的产品只供部队使用。但是我们跟企业内部的人交流,发现部队今年将会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也就是说,老业务在今年仍有机会。那在老业务上,我们来帮企业落实经营责任。老业务这块,员工素质不高,基本上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营销部门连有几个客户都不知道,哪个客户有多少机会都说不清;制造的人压根不知道要对库存承担责任,搞采购的还在用去年的数据来备货,货备的很高……针对这些阻碍增长的因素,我们把管理重点就放在澄清管理人员的责任,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管理责任在哪,比如生产必须对库存承担责任。这样,市场机会只要来,这块的业绩增长肯定没问题。二是开发新业务。这个企业熟悉的是部队,不熟悉民用市场,其实,它的产品在民用市场用途很大。这样导致它需要改变原来适应军方客户的研发、制造、采购等方面的观念,在民营市场这块,是要建立新模式的问题,要摒弃高大上。我建议该企业分开新老业务的两块模式,围绕增长这个目标,找到各自的管理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