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为天子,下诏时故意将两个字写得小,以此自欺欺人
要说玩味历史,中国古代王朝的帝王中,明朝皇帝绝对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他们各具性格,风格迥异,然而在这么多皇帝中,最独特的不是杀伐决断的明太祖朱元璋,也不是狠辣的明成祖朱棣,而是明世宗朱厚熜。这位嘉靖皇帝,可能是明朝最聪明,也是最为倔强和任性的皇帝。
说起聪明,那是从他继位开始就展现出来的。当时他以藩王而就任皇帝,按理来说要遵守一系列的礼制,包括认素未谋面的明孝宗做父亲,而将生父兴献王当作叔叔。只有十多岁的嘉靖帝面对满朝文武和铺天盖地的舆论,硬是耍尽手段和心机,赢得了“大礼议”之争的最后胜利。
“大礼议”之争,固然是嘉靖为自己造势取胜,但中间也使用了皇帝的权威,对于朝廷的忠臣也毫不留情地打击。在当时看起来,这大大挫伤了大明的元气,也让人感觉到,这莫非是一个昏君坐上了龙椅?
然而,嘉靖并没有昏庸,他肃清吏治、减轻百姓的负担,任用了一大批的贤良和有能力的官员,恢复了明太祖和明成祖时很多法令,终于让暮气沉沉的明王朝重新焕发了生机,再次以傲然的姿态伫立在亚洲的东方。
这段时间被称为“嘉靖中兴”,然而这位皇帝太过于自负了。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过如此,自己随便指点江山,就能妙手回春。于是,他开始将朝政扔给首辅严嵩,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辍朝生涯。
二十年不上朝,那他干什么呢?除了声色犬马之外,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求仙炼丹,希望长生不老。在嘉靖看来,他自己虽然不上朝,但大事都通过自己才能决断,朝政并没有失控。因此,他对自己发明的这种制度,还非常得意,认定这简单、高效。
然而,让嘉靖最为头痛的还是两个边患问题。一是东南的倭寇,二是北方的蒙古人,其中又以蒙古最为他所厌恶。
因为明朝将蒙古从中原赶回了草原,所以蒙古与明朝是世世代代的仇敌。在明初,朱元璋、朱棣都是猛人,将蒙古打得服服帖帖,甚至逼迫他们取消了元朝的国号。但到了明英宗时,土木堡之变让明朝上下再也骄傲不起来,北方始终是明帝国的隐忧。
在嘉靖时,蒙古土默特部崛起,首领俺答汗让朱厚熜非常烦。他虽然不是整个蒙古的大汗,但由于实力强大,单独向明朝提出互市、纳贡等条件,不答应就到处劫掠。嘉靖皇帝本身性格就很强硬,对于这种要求他不会妥协。于是,双方矛盾不断升级,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按照双方的实力,如果硬碰硬,明朝绝对不会输。然而土默特部机动性太强,明朝的国力无法支持远征,去在茫茫草原寻找俺答汗的麻烦。明朝却是农耕国家,故土难离,蒙古骑兵随时可以南下,越过漫长的边境线在中原腹地纵横驰骋。
俺答汗就是这么干的,他在嘉靖二十九年,突然从大同入关,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城下。由于蒙古骑兵太快,明朝来不及准备吃了大亏。嘉靖帝终于从炼丹房走出来,召开了紧急会议。他和严嵩、徐阶等大臣讨论的最终结果居然是:一面召集勤王之师,一面坚壁清野,毕竟俺答汗只要钱不要命。
这倒是正确的判断,俺答汗也没有野心灭掉大明,在烧杀抢掠一番后,得到了明朝互市的意向,便扬长而去,拦都拦不住。
此事虽然没有危及明朝根本,但好歹给嘉靖敲了重重的警钟。这位自以为聪明的皇帝,终于明白天下并不那么容易治理。俺答汗的这次犯边,被称为“庚戌之变”,嘉靖将此视为奇耻大辱。以后,只要他批阅奏折,都会将“夷狄”等字写得特别小,史书如此记载:
苦虏之扰,最厌见‘夷狄’字面……世庙晚年,每写‘夷狄’字必极小,凡诏旨及章疏皆然,盖欲尊中国卑外夷也。
大臣们上书,也投其所好,将“北虏”、“胡”、“夷”等字写得越小越好,生怕触碰了他那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当然,嘉靖帝并不是昏君,也不是以此发泄自己的情绪。他加强了边防建设,设立三大营,设置蓟辽总督,增强边关精锐健卒,还修建了北京城,终于没有发生类似事件。在后来,他逐渐疏远了奸臣严嵩,启用徐阶为首辅,终于让国家又走上了正规。